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如何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壓力?郡國制有這些妙用

如何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壓力?郡國制有這些妙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語,這絕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亮點,相當一部分流傳至今仍在頻繁使用。不過也有很多成語,被誤用了。或者說,使用者在沒有完全理解其本意的情況下,就在使用。今天爲大家帶來一個如今在網絡上使用率比較高的成語的本意,它就是雨露均沾。不過今天的重點並不是雨露均沾,而是它所要消亡的一個制度。

這話啊,還得從秦始皇那朝說起。統一華夏後,這個國家的疆域空前地遼闊。爲了有效削弱地方政權,秦始皇廢除了前朝的分封制,首推郡縣制。簡單來說,周朝公、侯、伯、子、男、君的爵位都被削除,王也更不可能會有了,地方政府最高權力的人只有被皇帝任命的郡守和縣令,不再存在能夠自治並世襲的君主。以前的天子是被各自統治一國的公、侯、伯、子、男、君共同效忠的天下共主,可如今的皇帝是天下唯一的君主,並不需要另外六種等級的國君共同治理天下。

如何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壓力?郡國制有這些妙用

不像前朝,周天子和其他國君除了繼承人,剩下的兒子也能得到可觀的爵位與封地。可在秦朝,如果你無能,即便是皇帝的兒子也無法爲官,而你現在還能過着好日子完全因爲你還是皇子,這就意味着在皇帝百年之後你便失去了貴族的身份。甚至即便你有一定能力,可只要不是帝國接班人,那你也只是得到一個無法世襲的官職,還是得不到封地,你的後代還是會失去貴族的身份。其實早在商鞅變法時,就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規定了無論何種社會地位,幾代之內如果還是沒有立下新的軍功,那每代都會削去一定的貴族特權,直至某一代被降爲平民,這就是所謂的世削。而秦始皇更直接,將這個過程由幾代直接縮短到一代。

如何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壓力?郡國制有這些妙用 第2張

這種新制度雖然在理論上更有利於中央集權,不過推行力度過於強硬,讓習慣了分封制的舊貴族難以接受。秦國也是經過了好幾代纔將其消化,可要將推行範圍直接擴大到整個華夏,那是會出大事的!因此,在短時間內便紛紛引發了各地舊貴族所領導的復國行動,也就是俗稱的起義或者造反。

如何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壓力?郡國制有這些妙用 第3張

造反成功了,秦朝被滅了,楚國舊貴族項羽得了天下,他覺着這郡縣制不合時宜,於是又復辟分封制,將天下分成二十份,舊貴族和滅秦功臣拿到封地各個稱王。不過平民此刻也意識到了統一的重要性,於是身爲楚國舊平民也是如今新諸侯的劉邦便站了出來,他收服各路諸侯也成功擊敗了最強大的項羽,這天下又落到了劉家。

如何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壓力?郡國制有這些妙用 第4張

復分封,還是設郡縣,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面臨着這麼一個嚴峻的問題。前者,他是在順應歷史發展大勢並加強中央集權;後者,他會失去諸侯的支持搞不好變成第二個項羽。建國伊始,既不能動搖民心,也得餵飽了助他滅項的功臣。要不然,並行吧!於是他合併了周朝的分封制與秦朝的郡縣制,讓大傢伙先進入一個適應郡縣制的過渡期,有的是時間慢慢削弱地方君主的權力。漢承秦制嘛,秦朝的理論大多是對的,我朝改良下,別操之過急就好。

這個制度叫郡國並行制,簡稱郡國制。不過此處的封國,範圍已經比戰國時期的那些小很多了,而且與之並存的是更多的郡縣。西漢的行政區劃是州里有郡,郡裏有縣。而王國與郡同級,侯國則與縣同級。那麼,王爺、侯爺除了能世襲和保留一定賦稅,權力其實與郡守、縣令別無一般,他們還有個上司那就是州牧或者叫做刺史,因此國的實際自治權被大大削弱。而封國裏實行的繼承法還是跟秦始皇當初的設想一樣,只有該國的太子、世子才能繼承王位、侯位,其他王子、公子無法從父親手上獲得任何土地,只能通過立功來維持貴族身份。

如何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壓力?郡國制有這些妙用 第5張

爲了地方權力更加好地收回到劉家手上,劉邦找了各種藉口將所有的異姓王降成了侯,或者直接誅殺。最典型的是當年滅項的大將軍韓信,從楚王降級到淮陰侯,又被騙進皇宮誣告造反而處死。空出來的封地怎麼辦?取而代之的,則是同姓王,不是皇帝的兄弟就是兒子。這還不夠,晚年又召集羣臣立下白馬之盟,也就是所謂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這話就是說劉家人才能封王,有功者才能封侯。

如何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壓力?郡國制有這些妙用 第6張

劉邦還是過於信賴自家人,自以爲這樣就能如長安城之名一樣長治久安。正是因爲劉邦疏於提防,各王國的主人換成了同姓王之後反而又開始慢慢做大。

於是在劉邦的孫子那朝,漢景帝劉啓實在看不下去了,總覺着這堆血親窩在家裏謀劃些什麼,隨時都有可能造反啊。後來聽了御史大夫晁錯的話頒佈新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削奪各位國王的土地。

如何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壓力?郡國制有這些妙用 第7張

十多天後,七國之亂爆發,景帝遭到了一個堂伯與六個堂弟的反叛,他們以“清君側”爲名要帶兵進京殺晁錯。可我們都知道,嚇得要命的景帝趕緊把晁錯給腰斬了,可還是擋不住大軍西進。畢竟晁錯就是個藉口,搶皇位纔是正事。

還好有大將周亞夫,花了三個月平叛,殺了七個國王和十多萬叛軍。結果除了楚國被保留下來另立楚王之弟爲新王,其餘六國皆被廢除。封國雖然少了,不過依然存在,帝國的威脅也依然存在。

景帝的兒子是武帝,持續父輩的削藩大業。元朔二年(前127),曾周遊各封國最後還是來到中央做官的主父偃上書,建議武帝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爲新的地主。如此一來,名義上是廣施德惠,實際上是使各封國勢力自行分化。正如皇上在後宮也不能獨寵一個女子,去她們房間的次數得分得平均點啊。對,雨露均沾一詞就是在這時出現的!說得通俗點,那就是請皇上面對那些后妃時,把精子分得平均點!

如何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壓力?郡國制有這些妙用 第8張

而且在該詞的用法上,後世也是一直沿用爲恩澤,尤其是用在皇帝身上。聽聽這些人怎麼說的吧: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蒙君惠患難周,春風雨露沾枯朽。——明·佚名《鳴鳳記·驛裏相逢》年來攪擾,未結姻親,雨露先叨。——清·李漁《意中緣·會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這位詩人,他在“雨露”的研究上非常有造詣)

好了,繼續正題。武帝覺得這麼幹挺好的,於是採納,並於當年正月頒佈該法令,也就是推恩令。這推恩令下達後,各王侯果然不反對,也覺得這麼幹挺好的,都照令實施。這一個王爺如果有十個兒子,就把王國分成十份,最大的一份留給嫡長子還叫王國,其它九個兒子也都得到一小份叫作侯國。那麼繼承後,嫡長子成了小王爺,他的九個弟弟也都成了侯爺。實際上,就是將一個郡的勢力分裂成了一個大縣和九個小縣,那還能整出多大點事兒?更何況,再這麼分裂個幾代下去,到時中央想怎麼回收就怎麼回收,敢說個不字殺你全家。

如何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壓力?郡國制有這些妙用 第9張

趁着這個勢頭,再加把勁,把王侯的自治權也再收回點。於是,武帝於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國鑄造貨幣,並將各地貨幣收回長安銷燬,正式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此後,封國的權力那是一日不如一日。

再後來啊,連一州刺史甚至一郡太守的權勢都趕過了王侯。瞧瞧東漢末年,進京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就兗州刺史劉岱姓劉,就烏程侯孫堅和祁鄉侯袁紹是侯。其他的王侯都去哪了?3個世紀削下來,該分裂的分裂,該回收的收回,真正實力雄厚的早不存在了。

再再後來啊,乾脆連封地都不給了,這意味着你連收稅都做不到,更別提什麼起兵造反了。王叫着挺好聽,就掛個爵位、領份俸祿,還世削,過幾代還是難逃下地種田的命運。魏晉開始,王爵又被分爲了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只封皇帝的兒子、兄弟,一般是一個字。郡王可封皇帝的孫子還有文物重臣,一般是兩個字。比如北齊大名鼎鼎的蘭陵王,這肯定是郡王不用想。一字和兩字,就是爲了更好地區分親王和郡王。當然啦,不受寵的皇子也可能會只被立爲郡王。不過只要你立了大功,郡王也是有機會能加封爲親王的,區別其實就是工資變高了。

王爵尚且沒了封地,那王爵以下更別想了。北周又增設國公一爵,再之後又有更多的爵位被增設,當然都已經失去了實際統治意義。

說來說去,還是得歸功於機智的劉邦設立郡國制,也得歸功於更爲機智的主父偃建議頒佈推恩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