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古時候皇帝吃飯有筷子嗎?古人用的碗長什麼樣?

古時候皇帝吃飯有筷子嗎?古人用的碗長什麼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方人用碗,西方人用盤。因爲中國人吃米飯,西方人吃麪包;中國人吃米飯西方人吃麪包是因爲中國適合種水稻西方適合中麥子;大概是這樣吧。還有,中國麪食爲主的地區,好像有扁平的碗?那麼我們很好奇的是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們用的碗是什麼樣子

一、遠古時代的餐具

古時候皇帝吃飯有筷子嗎?古人用的碗長什麼樣?

人類起初既無規範的進食方式,甚至也沒有嚴格意義的烹飪,只是隨手將食物取來送入口腔,一切順其自然,人類在這一時代的飲食方式,與其它靈長類動物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因此並無餐具的存在。人類飲食文化的真正萌芽和餐具的出現,是在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能夠使用火和人工取火,從生食進入熟食階段纔開始的。而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製陶業的出現,則不僅標誌着中國飲食文化的真正開始,也標誌着飲食器製作和應用習俗的發生,這一時期在歷史分期上屬於新石器時代。

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崗文化出土的陶器中,屬餐具的主要有碗、鉢、盤、杯等,材質是泥和夾沙的紅陶,此外還出土有骨質的餐勺,這些餐勺以獸骨爲主要製作材料,常見的形狀有匕形和勺形。前者爲扁平長條形,後者的窄柄有平勺,且製作較爲講究。兩種餐勺的表面磨製都很光滑,用於取食的一端往往還磨出刃口。往往在柄端還打有一系繩的小孔,便於攜帶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和其他一些文化遺址出土的飲食陶器中,屬餐具的主要有杯、鉢、碗、盉、觶、觥、簋、壺(壺的形制除了早期的耀水壺、雙連壺等以外。新增了立式壺、三足壺)、豆、盤、皿、斝、尊、杯、高足杯、觚、角、爵等,材質有泥和夾沙的彩陶、灰陶、黑陶和蛋殼陶,此外尚有髹漆的木質餐具,如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碗,在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最早的嵌玉漆器——高柄朱漆杯。以及骨質的餐勺、餐叉,如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27件骨質餐勺,它們多用骨片磨成,這些餐勺都是長條形,有的尾端有穿孔,最大的長16.7釐米,在江蘇邳縣屬大汶口文化的劉林遺址也出土了57件骨質餐勺。此外,在龍山文化、齊家文化、河姆渡、馬家窯文化遺址,都有數量不等的骨質餐勺或餐叉出土,但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的餐具製作還是以陶土質地爲主。

夏商周三代:餐具在種類上除沿襲前代外,出現了角、爵、枓、勺、箸。製作材料除陶土外,還增加了銅(包括鉛)、玉、骨、象牙,以及髹漆的木製品餐具。如在北京市房山縣疏璃河燕國早期貴族墓葬出土的彩繪貼金嵌綠松石漆觚、彩繪獸面鳳鳥紋嵌螺鈿漆罍和彩繪獸面嵌螺鈿漆豆。不過餐叉出土的比較少,僅見到河南鄭州二里岡商代遺址出土的一件骨質餐叉。從考古發掘所見的實物來看,箸大約是在這一時期纔出現的,目前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箸出自安陽殷墟1005號墓,有青銅箸6支,爲接柄使用的箸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國的青銅冶鑄業在商周時期發展到頂峯,青銅文化一躍而取代石器文化,青銅文化興旺了一千餘年。青銅器普遍進入了商周的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在商代青銅器中,飲食器具更是佔據了絕大部分。同時,因周朝以“禮”治國,禮樂盛行,宴飲活動成爲國家禮治的重要內容,飲食活動和飲食器具往“禮”化方向發展,於是作爲禮器的青銅餐具大量涌現,它們包括鼎、鬲、簋、盨、簠、敦、豆、鋪、盂、盆、鍪、俎、匕、勺等飲食器,以及爵、角、觚、觶、飲壺、杯、盉、斝、尊、壺、等酒器。由於“藏禮於器”,奴隸主階級的理想、道德、心理傾向也反映在青銅餐具的製作風格上,故青銅餐具從一開始就帶上了神祕和威嚴的色彩,形成按照禮制組合的所謂鼎制度,明確規定不同地位的人使用器具的數目,即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這使得青銅餐具既是祭祀時使用的禮器,也是日常生活用具,具有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雙重性質。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餐具

古老的抓食吃法,逐漸被藉助餐具將食物送入口中的進食方式所替代,抓食吃法已越來越限於個別食餚,因而出現了柶、鬥、瓚、刀、削、籤、筴等不同種類的進食餐具。製作材料包括骨、角、木、銅、玉等。有些餐具的形制也在發生變化,如勺就從最初的尖葉形餐勺到寬柄尾的舌形餐勺,再演變爲窄柄舌形餐勺,成爲中國古代餐勺的主流形態,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餐叉的使用在上流社會重又受到重視,考古發現了這個時代較多的餐叉,如河南洛陽中州路2717號墓,一次就出土骨質餐叉51件,在洛陽西工區,山西侯馬古城遺址也出土有餐叉。但自戰國以後,出土的餐叉就非常稀少,漢魏時代只有零星發現,唐宋時代幾乎沒有餐叉出土,元代僅出土有兩件。顯然,在中華民族的餐具序列中,餐叉並沒有因漫長的歷史進程而形成經久不變的傳統,而是基本被筷子(箸)這一更爲適合國人飲食需要的餐具所替代了。

這一時期箸的使用開始多起來了,從出土實物看,如在湖北長陽縣清江香爐石遺址,出土有屬商代中期和春秋時代的箸,有骨質的,也有象牙的,箸面還裝飾着簡練的紋飾。再如在雲南祥雲屬春秋時期的大波那木槨桐棺墓中,也出土有銅箸2支。

髹漆工藝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有了極大地進步,如1956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的西周春秋時期的10多件漆豆、漆盤,1957年在河南信陽戰國墓更出土有整套的餐具(杯、盤、俎、案、豆、勺),在四川青川縣郝家坪的一座戰國墓中,也出土了1件正、背面都繪有彩紋的漆餐勺,表明漆器餐具和其他漆器已成爲當時貴族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日用工藝品了

用金銀貴金屬製作的餐具開始出現。從考古發掘看,在戰國早期的曾乙侯墓出土的金質盞、勺、杯、器蓋。相傳建國前出土於安徽壽縣的楚王銀匜,現藏於美國芝加哥的楚國銀質器皿,以及在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襄王墓出土的3件銀盤等,都表明以金銀貴金屬製作的餐具開始進入中國的餐具序列。這些金銀餐具雖然數量不多,但其製作工藝複雜精細,造型端莊,紋飾華麗,顯現出極高的技術和藝術水平。

三、秦漢時期的餐具

古時候皇帝吃飯有筷子嗎?古人用的碗長什麼樣? 第2張

餐具主要有箸、勺、碗、盞、盤、鍾、壺、鉢、盆、簞、笥、杯、卮、尊、案等。製作材料有陶、木、青銅和玉,還出現了盛食物的竹器,圓的叫做簞,方的叫做笥。漢代的餐具,青瓷碗盤逐漸普及,在普通百姓中逐漸取代了以前的粗陶和竹木餐具。箸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各地漢墓均有竹箸或銅箸出土,如馬王堆漢墓、湖北雲夢大墳頭和江陵鳳凰山等地漢墓、湖南長沙仰天湖8號漢墓等。箸甚至已隨中原的飲食習俗遠傳至西北邊塞,如1959年在新疆漢“精絕地”一座房址內,就發現有木箸。

漢代是我國古代漆工藝史上大發展的一個時期,漆制餐具因在耐用、輕便、美觀等方面,遠甚於青銅和陶器製品,故漆器餐具在貴族日常生活中受到歡迎,上流社會大量使用輕巧美觀的漆器餐具,如耳杯、盤、壺、盆、碗、勺、筷子和食案等。形制上,出現了鳳形勺、扁壺等新器形,以及耳杯盒(馬王堆一號漢墓和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墓均有出土,每盒內裝10個耳杯。)雙層漆笥(江蘇邗江胡場五號漢墓出土,上層有五個小漆盒,可分別盛放不同的食物。)這樣的組合餐具。這些漆制餐具顏色多是黑、紅或紫紅,圖案紋飾絢麗多彩,有的還鑲嵌金銀邊沿,如湖北江陵縣鳳凰山一六八號墓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的彩繪七豹紋扁漆壺、彩繪三魚紋漆耳杯(西漢早期)及同類的魚紋耳杯。湖北雲夢縣秦漢時代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漆木餐勺,這些餐勺都是圓棒形細柄,用紅漆打底,黑漆繪紋飾。漢代漆器餐具製作十分精良,《漢書。貢禹傳》形容當時髹漆的食具“杯案盡文畫金銀飾”,對其製作所耗費的工夫,《鹽鐵論。散不足篇》稱之爲“一杯棬用百人之力”,故當時漆器昂貴,一般只有貴族、官僚、地主和大商賈享用。

同時,從漢代開始,由於前此的政治社會大動盪,三代以來的流行價值觀被打亂,具有禮器性質的青銅器那種至高無上的地位被動搖,青銅餐具開始迴歸於日常實用,金銀容器也從中亞引進到中國,於是,銀製餐具開始較多地出現在上流社會的餐桌上,並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逐漸取代了青銅器,同時還影響了瓷器的製造。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從來沒有出現過可以盛裝物品的玻璃容器,現在作爲餐具首次加入了中國的餐具序列,這些玻璃餐具有碗、盤、耳杯、玻璃托盤和高足玻璃杯等,這不僅標誌着中國餐具在材質上的擴展,而且也是中國玻璃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

總的來看,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由於中國飲食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這一時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品種齊全。餐具的花色品種上更加豐富多樣,後世所見的各種餐具,絕大多數在這一時期都已出現,並且各種餐具有了比較固定而專門的用途,且成套餐具還講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細。由於餐具品種增多,定型和功用趨於完備,杯、盤、碗、盞、盅、勺、匙、盂等,不僅種類衆多,大小有別,而且各司其職,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確區分。

三是輕巧精緻。受社會價值觀變化的影響,餐具的體量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就開始往適宜、適用方向發展,現在則更進一步,往輕巧精緻的方向發展,更加趨於實用,同時因工藝技術的進步,餐具也製作得更爲精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