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南北朝時期佛教叛亂之法慶事件

南北朝時期佛教叛亂之法慶事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法慶事件,又稱爲法慶之亂、大乘教起義,是由北魏僧人法慶主導的一個歷時兩年的民變,被北征都督元遙平定。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內部政治、經濟地位相差懸殊。北魏孝文帝即位後,佛教內部的派系鬥爭日益明顯地表現爲社會階級的鬥爭。最高統治者有時支持某些僧侶講道說法,又嚴禁另一些僧侶聚徒傳教。部分僧侶頌揚明君有道的同時,另一些僧侶卻公然毀寺燒經,舉兵造反。

南北朝時期佛教叛亂之法慶事件

延興三年(473年)沙門慧隱反。太和五年(481年)沙門法秀於京都平城舉事,參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隸。十四年(490年),沙門司馬惠御自稱聖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年),沙門劉僧紹起兵於幽州,自稱淨居國明法王。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異端,遭北魏政府的殘酷鎮壓。在劉僧紹起兵失敗後一年,爆發了更大規模的大乘教民變。

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冀州(今河北冀縣)沙門法慶、惠暉在渤海李歸伯的支持下,率鄉人起兵於武邑阜城。法慶以歸伯爲十住菩薩、平魔軍司、定漢王,自號大乘,自命爲“新佛”,創“大乘教”。所謂的“新佛”就是引用佛經中“彌勒下生成佛”之說,“彌勒佛取代釋迦牟尼佛下凡救世”等思想。

法慶生性殘暴,一反佛教五戒戒殺的原則,力倡“殺人作亂”,曰“殺一人者爲一住菩薩,殺十人者爲十住菩薩”,對佛教僧侶亦極爲殘酷,傳言“新佛出世,除去舊魔”,燒寺院,焚經像,殺僧尼。“屠滅寺舍,斬戮僧尼,焚燒經像”,“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相識,唯以殺害爲事”。

大乘軍攻克阜城,殺縣令,於煮棗城(今河北棗強)大敗州軍,斬樂陵太守崔伯驎。又回師北上,圍渤海(今河北南皮北),克郡城。

冀州刺史蕭寶夤遣兼長史崔伯驎討之,大乘軍在煮棗城(今河北棗強)擊敗州軍,斬樂陵太守崔伯驎。此時州軍人無鬥志,屢被挫敗。大乘軍發展迅速,衆至五萬餘。七月,北魏以元遙爲徵北大都督,率軍十萬,東下冀州。

冀州刺史蕭寶夤啓用當地豪強渤海李壁、封隆之等,會同長樂太守李虔,率州軍配合元遙大軍鎮壓叛亂。同時,北魏還派遣冀州大族清河張始均爲行臺,與渤海封津、高綽等在陣前招降。九月十四日,大乘軍兵敗,法慶、惠暉及頭領百餘人被捕殺,叛民被屠殺者以萬數。北魏又派酷吏谷楷至冀州搜殺大乘軍餘衆,李歸伯約在此時被俘被殺,百姓受害者甚多。大乘餘部被迫渡漳水入瀛州。熙平二年(517年)正月,叛衆突入州治趙都

(今河北河間),焚燒州衙,但終於被鎮壓。

大乘教起義延續了近兩年,兵鋒及於冀、瀛二州的武邑、勃海、長樂、武垣四郡,叛衆最盛時達五萬餘,是北魏時期以宗教爲旗幟的規模最大的民變。此後,假彌勒降世爲旗號的事件此起彼落,形成跨越數百年的彌勒教造反運動。

《魏書》、《資治通鑑》謂法慶自號大乘,未有提及建立年號。《玉海》以大乘爲法慶的年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