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討明檄文“七大恨”中有一個鬧劇,讓人啼笑皆非?

討明檄文“七大恨”中有一個鬧劇,讓人啼笑皆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且說,清太祖努爾哈赤要跟自己曾經的主人——大明王朝叫板,於是煞費苦心地編撰出了一個,爲後來歷代清朝統治者津津樂道的討明檄文“七大恨”來。

“七大恨”的最原始的版本未存於世,流傳在世的版本衆多,甚至同一版本中“七恨”的內容也往往重複、囉嗦、混淆不清。

經清史研究專家孟森梳爬、釐清,最接近原始版本的,應該是收藏於北大研究所的天聰四年木刻揭榜之七大恨。

這個揭榜是天聰四年皇太極帶領後金軍隊打到北京城下,在返程時,爲安撫民心而刊佈諭民榜文。

討明檄文“七大恨”中有一個鬧劇,讓人啼笑皆非?

這個榜文中所記載的七大恨內容,最接近於奴爾哈赤起兵反明時的原狀。

而木刻揭榜中“七大恨”的第七恨是其他版本所沒有的,所以特別值得我們關注。

這第七恨的原文是:“我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禦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注:“□”爲原榜文遺缺字)

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文,則是:我國向來忠義孝順,從來沒有過無禮之舉,南朝忽然派遣備禦蕭伯芝前來巡視。這蕭伯芝狗仗人勢,蟒衣玉帶,作威作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言辭荼毒,讓人不堪忍受。即是第七條惱恨。

這裏提到的“備禦蕭伯芝大作威福”事,由於其他版本不載,衆多史書也沒涉及到此事,致使後人不知事情來龍去脈,莫名其妙。

其實,這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惡作劇,曾讓以絕代梟雄自居的努爾哈赤威風掃地、顏面全失。

明末清初文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記錄有事情全過程,說:

努爾哈赤作爲替明朝守邊的官員,每年都得嚮明朝進貢蜂蜜,並開蜜市與邊民做貿易。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努爾哈赤忙於征討和吞併哈達、輝發、烏拉等部,就不再進貢了。到四十五年(1615年),傳言努爾哈赤把這些年屯積下來的蜂蜜煉製成可以攜帶的乾糧,不知意欲何爲。遼東巡撫李維翰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但又不敢上報朝廷,想來想去,便私下裏派遣遼陽的材官蕭伯芝前去質詢努爾哈赤。

蕭伯芝是個賊大膽,他帶領豪華儀仗隊,敲鑼打鼓,冒充朝廷都督,大搖大擺地出發了。到了邊境,發現努爾哈赤沒有親來郊迎。蕭伯芝當場發作,怒斥後金官員:“我奉朝廷的旨意前來,你們的頭領居然不來迎接,真是反了你們了!”然後作返回狀,聲稱要回朝稟告努爾哈赤的無禮。

討明檄文“七大恨”中有一個鬧劇,讓人啼笑皆非? 第2張

努爾哈赤得知,穿着橐鞬服屁顛屁顛地趕來,跪在道路左側迎接。當日,供應的物品十分豐盛。蕭伯芝遂轉怒爲喜,與努爾哈赤交盞歡飲。酒至半酣,蕭伯芝板起面孔,責問努爾哈赤爲何不進貢。努爾哈赤打着哈哈解釋說:“本部的蜂蜜,就好像你們的五穀。五穀遇上欠收之年,皇朝追究誰的責任了?本部這五年來花少蜂死,沒有足夠的蜂蜜向朝廷進貢。等到來年春天花滿枝頭,蜂蜜盛產之後,一定像以前一樣進貢。這種瑣事,如何值得勞煩聖上憂慮?”

待到歡宴結束,努爾哈赤厚贈蕭伯芝,送了很多貴重禮物。努爾哈赤還親自替蕭伯芝把馬牽出來。兩人上馬,並轡而行。到了僻靜之處,努爾哈赤在馬上拍了拍蕭伯芝的肩,笑着說:“你是遼陽的無賴蕭伯芝,竟然假冒朝廷的都督出使到我的地盤!我不是不能把你殺瞭然後再向朝廷稟明緣由,而是實在不願讓天朝受到恥笑啊。替我向巡撫李維翰帶個話,下不爲例哦。”蕭伯芝聽了,臉色大變,匆匆而回。

從事件的結局來看,蕭伯芝和努爾哈赤兩人是麻桿打狼——兩頭怕。

蕭伯芝冒充都督,一旦被朝廷偵知,肯定沒有好果子吃;努爾哈赤羽翼雖現漸豐,但還沒有做好與明朝幹仗的準備,也怕明朝怪罪沒有進貢之失,所以明知蕭伯芝是假,卻也只能忍氣吞聲,賠盡笑臉地向蕭伯芝獻媚、討好。

不過,隨着後金事業的壯大,努爾哈赤漸漸把這件事視同自己遭受的“胯下之恥”,耿耿於懷,越來越難堪,越來越難以忍受,以致在公開起兵叛明時,煞有介事地將之列入了赫赫有名的“七大恨”之中。

說一千、道一萬,“備禦蕭伯芝大作威福”事終究是個雞毛蒜皮的小事,奴爾哈赤這樣鄭重其事只會讓人洞察他的心胸狹隘、自卑和脆弱。

討明檄文“七大恨”中有一個鬧劇,讓人啼笑皆非? 第3張

而且,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努爾哈赤卻又是跪迎,又是奉酒陪笑,又是送禮獻媚,既出賣了後金曾經是明朝部屬的關係,又讓後來的清朝統治者覺得很沒有面子,所以,《太祖武皇帝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滿洲老檔祕錄》等書在收錄“七大恨”之時,都毫無例外地把這一條刪除掉了。

孟森先生就說“末條以蕭伯芝蟒衣玉帶爲恨,後來太覺其無謂”,“太祖列入七大恨中,亦自覺無事生事。後各本皆刪此條,而析別條以足其數”。

刪除了這一條,又要湊夠“七恨”之數,就不得不在前面的條數中進行拆解,最終出現了許多重複、囉嗦的東西,致使後人讀之如墜雲霧,不明就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