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發展史

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發展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爲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爲秦國所滅,共一百七十九年。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河北南部。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爲樑國 。

公元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爲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爲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爲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爲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爲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爲秦國所滅。

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發展史

魏國的始祖是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紂之後,畢高被封在畢,後代於是就以畢爲氏。畢國亡國後,畢公高之後畢萬入晉。事晉獻公,以功封於魏地,是爲魏氏之祖。其後世爲晉卿。晉獻公死後,四子爭位,是時畢萬之後魏犨隨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後,重耳返國立爲晉文公,而令魏犨爲大夫,是爲魏武子,魏漸強。

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發生,魏桓子、韓康子本爲智伯一方,卻又倒戈,與趙氏共滅智伯,並瓜分其所有領地,從此晉國趙、魏、韓三卿獨霸。魏、韓、趙戰勝智氏,並三分其地,至此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趙籍、韓虔三大夫爲諸侯,脫離晉國,此時晉只剩絳城與曲沃兩處,史稱"三家分晉"。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晉國最後滅亡。魏國疆域甚散漫,在今陝西省境內者,沿黃河有今韓城縣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華陰縣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內者,有西南部,並伸入東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內者,有北部,併兼有黃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內者,有今大名、廣平間地。並有今山東省冠縣地。

公元前430年,爲了變法圖強,稱雄圖霸,魏文侯把都城從安邑遷都洹水(今河北魏縣)。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從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爲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文侯時期啓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對魏國初期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爲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制建設,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爲藍本的。魏文侯拜子夏爲師,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後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開始。魏文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爲後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經驗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間,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不斷東征西討,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爲後來政治中心的東移打下基礎。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發展史 第2張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正式標誌着魏國成爲新一代的霸主。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兩地。因爲衛國是魏國保護國,魏國無法坐視不理,於是立即聯合宋國出兵助衛反攻,魏衛宋三國聯軍直逼趙國首都邯鄲,趙國被逼閉門防守,並派人向齊國楚國求救。魏衛宋聯軍於是包圍邯鄲,希望一舉殲滅趙國,以解除被諸國包圍之局。

但是在同一時間,秦國乘魏軍主力不在,偷襲魏國少樑,並奪得少樑,魏國在這場戰爭裏被圍攻的危險反而變得更大。齊威王得知趙國被圍,本欲立即出兵,但將軍段幹朋主張延遲出兵,以"承魏之弊"爲戰略方針。即是先以少量的兵力向南攻擊襄陵,以製造假像,可以表示助趙,又可以牽制和疲憊魏國。再待魏軍攻陷邯鄲,魏、趙雙方均已無力再戰之時,再給予正面的攻擊。齊威王接受了這個提議,在趙魏兩軍相持一年多,邯鄲城快要失陷之時,方纔委任田忌爲主帥,孫臏爲軍師,率領齊軍主力馳援趙國。

田忌計劃奔赴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解決邯鄲之圍。但孫臏認爲這不利於齊國,於是提出了更爲創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搗虛"與"疾走大梁"。"批亢搗虛"即是避實擊虛,攻其必救,使敵人出現後顧之憂,前線之圍便會自動解開。"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魏國重城大梁進逼,以切斷魏國的運輸要道,並攻其所不備。這樣一來,魏軍定必回師自救,齊軍則可乘其疲憊於路,一舉擊敗魏軍,而趙國之圍則自動解除。

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發展史 第3張

孫臏這一招"批亢搗虛"使得田忌甚爲拜服,立即採用。於是齊軍主力立即向大梁挺進。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雖然邯鄲城已攻破,魏軍還是不得只以少數兵力留守邯鄲,並由主帥龐涓親率主力回馳大梁。但同時間,齊軍已於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設伏,準備截擊魏軍。魏軍由於長期在外作戰,已疲態畢露,再加以長途跋涉之急速行軍,士兵皆戰意大降。於是齊魏一交戰,魏軍戰敗。但此役魏國並未受到嚴重損失,且仍然實現了攻克趙國首都邯鄲的戰略目標。

公元前352年,魏國聯合韓國將齊國打敗,齊楚求和。

公元前350年,魏反攻秦國,包圍秦孝公於定陽,秦國戰敗乞和。至此大戰以魏國勝利告終,魏國的霸業得到繼續發展。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亡。

公元前209年陳勝起兵反秦,魏咎加入了陳勝陣營。陳勝派遣周市攻取魏地,當攻下魏地後,陳勝打算立周市爲魏王,周市不願接受,認爲應該立舊魏國王族後人爲魏王,於是魏咎被立爲魏王,魏國復國。

公元前208年,魏王咎兵敗自殺,魏豹逃到楚,得到楚懷王撥了數千人給他,再向魏地進攻。魏豹攻下了魏地二十餘城,楚懷王立豹爲魏王。魏豹帶領精兵跟從項羽進入關中。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時,項羽想把大梁地據爲己有,於是徙魏王豹於河東(大約是今山西省中南部),以平陽爲都,封爲西魏王。

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率兵從臨晉渡過黃河,魏王豹向漢歸降,帶兵跟隨劉邦攻楚。劉邦在彭城之戰慘敗後,魏豹以探望患病親人爲由離開劉邦回國,可是到達國內便叛離漢。劉邦遣酈生遊說魏豹,被拒絕,於是劉邦遣韓信攻魏,俘虜了魏豹,把河東併爲漢的郡,魏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