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何景明簡介 明代“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

何景明簡介 明代“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何景明的生平經歷是怎樣的?有哪些代表作品?何景明是怎麼死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何景明簡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溮河區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原職。官至陝西提學副使。爲“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其詩取法漢唐,一些詩作頗有現實內容。有《大復集》。

何景明簡介 明代“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

何景明生平經歷介紹:

明成化十九年(1483),何景明出生,其母李氏夢見太陽落到了自己懷裏,所以取名景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景明三歲時,其長兄景韶中了舉人。二哥景陽也學有小成,這激勵了何景明。景明天性聰明,六歲可以對聯,八歲可以寫文章,讀書強記能力很強。

弘治八年(1495),何景明12歲的時候,其父親在渭源縣爲官時,也帶着何景明。弘治十一年(1497),何景明歸家,大哥景韶教他讀《尚書》,只九個月就可以講解了。此時沁水御史李瀚巡按汝寧,調試信陽諸生,當讀了何景明的卷子之後大嘆"奇才",並特意到信陽來看何景明。於是何景明在這時就出名了。

弘治十二年(1499),何景明16歲時,與二兄同時中舉(省試),何景明以《尚書》經第三名中舉。弘治十三年(1500),何景明參加禮部的春試,因爲文中多奇字,主考官不欣賞,所以名落孫山。歸家後,二哥任巴陵縣令,何景明和他一起到了巴陵。

弘治十五年(1502),景明20歲時,終於考上了進士。按理何景明就照例爲庶吉士,但因他生性耿直,所以沒有成爲庶吉士。弘治十七年(1504),22歲這一年,正式授爲中書舍人。中書舍人,任起草詔令之職,參與機密,由文筆好者、有德者任之,屬從七品。

弘治十八年(1505),何景明奉命出使雲南,一年後回京。何景明爲官之時,也是大宦官劉瑾當權之時,當時正德皇帝明武宗只有15歲,對他無可奈何。何景明上書首輔要求制裁劉瑾,但沒有用,何景明便請求還鄉,劉瑾批准。

何景明簡介 明代“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 第2張

何景明回信陽住了四年,除讀書、寫書之外就是遊玩。此期間何景明大哥和父母相繼去世。正德五年(1510)劉瑾被誅,何景明官復中書舍人,並任內閣講經官。講官爲帝王和大臣講儒家經典,一月三次。

何景明是怎麼死的?

正德十三年(1518),35歲這一年,何景明升爲吏部驗封司員外郎,爲從六品,長官爲吏部尚書。下設四司: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廕、請封、捐封等事務。也很有實權。正德十三年(1518),升爲陝西提學副使。官至四品。正德十六年(1521),何景明因病辭官,迴歸故里,6天后病故,年僅39歲。

何景明的思想主張是怎樣的?

在此之前,明代盛行臺閣體,講究粉飾太平、華貴等,注重形式。盛行八股文。何景明中進士之後,也當時的李夢陽、康海、王九思、邊貢、徐禎卿、王廷相等,倡導文學復古。當時合稱"明代前七子"。其主要主張是"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文章以適用爲主,詩歌以反映現實、有韻味爲好。

中國歷史上,凡是社會有重大變革,都會在文學復古運動中顯示出來,如韓、柳古文運動,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等。並且復古運動都會推動文學的革新與發展。因爲任何時代的文章做多了,都會慢慢變成了官樣文章,沒有內容,只重形式。何李的復古運動使中國文風在明代中期爲之一大變。

當時這些人拼命地學習唐詩,亦步亦趨,後來何景明發現這又將詩歌創作帶到了死地,沒有創新。所以何景明在回到信陽時,接解到民間文學、詩歌,發現真正的文學是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是有韻味的詩歌。所以認爲老杜的詩沒有韻味,反而不如初唐四傑的好。反對模仿,要求獨創。並批評了李夢陽的詩歌創作。激怒了李夢陽,兩人從此反目。

何景明簡介 明代“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 第3張

何景明代表作品有哪些?

在《興隆祀丁曲》、《羅女曲》、《平壩城南村》、《偏橋行》等詩中,描繪了他行經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情風物。這些詩都具有一定的人民性。但他的復古主張單純從形式上着眼,並未注重繼承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使文學創作走上錯誤傾向。因此,他的大多數作品思想平庸,藝術上缺乏特色。

何景明謙恭好學,端方篤行。著辭賦32篇、詩1560首、文章137篇、另《校漢魏詩》14卷、《何景明詩集》26卷、《雍大記》30卷、《大復集》38卷、《謝禮直節本》、及《何子雜言》、《學約》等十多種。所著多收錄《四庫全書》,經譯爲多國外文,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