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更漏子·背江樓》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更漏子·背江樓》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更漏子·背江樓

溫庭筠 〔唐代〕

背江樓,臨海月,城上角聲嗚咽。堤柳動,島煙昏,兩行徵雁分。

京口路,歸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銀燭盡,玉繩低,一聲村落雞。

譯文

《更漏子·背江樓》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背倚江邊樓閣,面對海上新月,聽城頭角號聲嗚咽。長堤在柳的舞姿中輕輕搖動,小島在暮煙裏漸漸隱沒,兩行雁羣紛飛似離別。

在那京口渡頭,他的歸帆已上路,正是花落春暮的時候。守着燃盡的銀燭,看天邊漸漸低垂的北斗,聽村落一聲雞鳴似把晨曲奏。

賞析

關於此詞的主旨,歷代學者看法有很大分歧。許多學者認爲是寫閨中女子的懷遠深情。開頭三句,女主人公倚樓望遠,眼見海月初升,耳聽城上角聲嗚咽。這裏暗寫一個“思”字;“角聲嗚咽”,烘托出愁情。接着三句,觸景生情,由近而遠分別寫到堤柳拂動,煙島朦朧,徵雁兩行,層次井然,景中寓情,尤其是“兩行徵雁飛”一句,寓當初分手情景,寫此時悠悠離情,蘊籍含蓄,頗爲人稱道。

《更漏子·背江樓》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第2張

下片鏡頭變換,轉寫遊子欲歸,以從對方寫來的方法來昇華思婦的感情。換頭三句,從虛處落筆,以虛寫實,更見主人公此時離愁之深,相思之苦。“路”“渡”等詞,顯示了遊子思歸的心意,日夜兼程,特別是“正是芳菲欲度”句,點明時候已經是暮春,良辰美景難再。末三句亦寫從夜到曉,是遊子所見所聞,從銀燭孤照到村落雞啼,表明旅途的廣闊與清悽,也寫出了遊子的孤寂與思親情緒。最後以景結情,韻味深長。

整首詞寫主人公的懷遠深情,沿着由夜到曉的時間流程,通過其所見、所聞、所感,從景象中透出,從旁處托出,層次分明,意境深沉。

還有一些學者認爲此詞屬於羈旅行役詞,純爲基於個人行旅生活體驗的自我抒情之作,而非類型化的代言體。全篇境界開闊,格調清新,與閨情詞不同。

創作背景

此詞有“歸帆渡”之句,當時飛卿自京口北渡長江歸家途中作。會昌二年(842年)春自吳中游越中,約同年秋折返吳中。此詞有“京口路,歸帆渡,正是芳菲欲度”等句,當是會昌三年(843年)暮春自吳中歸長安途中所作。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