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北寺寅上人房望遠岫玩前池》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北寺寅上人房望遠岫玩前池》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筠《北寺寅上人房望遠岫玩前池》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北寺寅上人房望遠岫玩前池

安期逐長往,交甫稱高讓。

遠跡入滄溟,輕舉馳昆閬。

良由心獨善,兼且情由放。

豈若尋幽棲,即目窮清曠。

激水周堂下,屯雲塞檐向。

閒牖聽奔濤,開窗延疊嶂。

前階復虛沿,濔迤成洲漲。

雨點散圓文,風生起斜浪。

遊鱗互瀺灂,羣飛皆哢吭。

蓮葉蔓田田,菱花動搖漾。

浮光曜庭廡,流芳襲帷帳。

匡坐足忘懷,詎思江海上。

《北寺寅上人房望遠岫玩前池》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賞析

南朝佛教特別興盛。一些建在名山勝地的大寺十分講究,不但精修殿宇,巧造樓臺,而且引水開池,種花植卉,竹木成蔭,煙霞散採,幽深雅麗,恍若仙都。王筠《北寺寅上人房望遠岫玩前池詩》,寫的便是這樣一種境界。

北寺未詳何在。從題文可知,詩中描寫的景物都是從寅上人僧房的窗口觀賞到的。岫在遠處,故曰“望”;池在近前,故曰“玩”。

開篇至“清曠”八句表達對寅上人的傾慕之情,同時概括對北寺風光的大體感受,以引起下邊對諸般景物的細緻觀賞。詩人不用正面直敘的寫法,卻從側面曲筆入題,借傳說中的安期生和鄭交甫兩位仙人作陪襯,先說他們之所以得道成仙,是由於既有遺棄名利、追求獨善的思想,又有超脫世俗、高翔遠引的情性。然後乘勢一轉,說他們的神仙生活雖令人羨慕,但終覺空虛而渺茫,怎如寅上人這樣覓取一個隔絕塵囂的住所,舉目便可以盡得清幽曠遠的樂趣!如此,既寫出了對寅上人高情潔性的讚賞,又寫出了對北寺迷人風景的喜愛,不但文辭洗煉,語意深長,而且筆調空靈,饒有風致。

“激水”至“帷帳”十四句緊承“清曠”一語,細寫眼前幽麗景色:佛堂下激流環繞,檐牖間煙雲凝聚。閉戶靜聽奔嘯的濤聲,開窗迎望重疊的峯嶂,這一切都令人心神怡曠,超然有出世之想。寺前還有一片池塘,池水澄澈,可以清楚地看到水下的石沿延伸上水面,與池上的臺階相連接,猶如沙子在江底慢慢堆積起來,終於在江心露出頭來,形成沙洲。風雨驟至之時,雨點散開一圈圈圓形的波紋,山風吹起一疊疊斜行的輕浪。風雨停歇之後,則有游魚自在地出沒,衆鳥歡快地飛鳴。蓮葉密密地挨在一起,蔓延遠方;菱花輕輕地隨波盪漾,搖曳多姿。水天的浮光照曜着庭廡,花卉的流芳襲入了帷帳——詩人從遠、近、上、下各個角度,視、聽、嗅、感各個方面,用鮮明生動的語言,精妙地描繪了各種自然景物的情貌,真實地再現了它們的靜態美和動態美,不但“聲和被紙,光影盈字”(《梁書》卷三三《王筠傳》引沈約評語),而且把激水、屯雲、奔濤、疊嶂、池塘、風雨、禽魚、花卉等衆多景物有機地組織在一個富於立體感和流動感的畫面上,造成一種既豐富多采,又渾樸自然的藝術境界,使人於此種境界的審美想像中獲得無限的幽情雅趣。

《北寺寅上人房望遠岫玩前池》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第2張

篇末二句抒發飽餐秀色之後的怡悅心情。“江海上”指隱逸之道。語出《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詩人說自己今得訪僧遊寺,目接名山清景,便覺身離欲界;正襟端坐,一切塵緣俗念,俱可即此遺忘,又何必一定要去僻遠之地隱居呢?這二句收束全詩,既體現了詩人的情懷,又擡高了北寺的身份,結得十分得體。王筠此詩寫得平淡自然,迥異流俗。從造語上說,既不堆砌典故(僅用了“安期”、“交甫”、“獨善”、“江海”四個常見典故,也不強求對偶的精工(全詩二十四句,有八句完全不用對仗,又有六句不作工對),“只於心目相取處得景得句”(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因而沒有“晦塞爲深”、“雕削取巧”(《文心雕龍·隱秀》)的疵病。從寫物上說,則能遺貌取神,着重表現景物的情態,所有寫景的句子都用了動詞,卻未有一字形容色彩,把一切色彩都留給讀者去想像,有如一幅出自名家手下的淡墨山水畫,不施丹採而自饒生氣。從行文上說,則由情入景,又由景出情,既有敘述和描寫,也有抒情和議論(“豈若”二句和“匡坐”二句都是抒情兼議論的語氣),並用“良由”、“兼且”、“豈若”、“詎思”等帶虛字的詞語把前後意思鉤連起來,使韻文中兼有散文筆調,因而全詩頗有行雲流水之致。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