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沈炯《長安還至方山愴然自傷》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沈炯《長安還至方山愴然自傷》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沈炯《長安還至方山愴然自傷》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長安還至方山愴然自傷

秦軍坑趙卒,遂有一人生。

雖還舊鄉里,危心曾未平。

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

猶疑屯虜騎,尚畏值胡兵。

空村餘拱木,廢邑有頹城。

舊識既已盡,新知皆異名。

百年三萬日,處處此傷情。

沈炯《長安還至方山愴然自傷》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賞析

沈炯,仕樑爲給事黃門侍郎,領尚書左丞。梁元帝承聖三年(554)十一月,江陵陷落時爲西魏所虜。梁敬帝紹泰二年(556)放還至都,除司農卿,遷御史中丞。後仕於陳。於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去世,享年59歲。詩題中的“長安”(今陝西西安)是西魏的都城;“方山”在江寧縣東南,距離樑朝的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不遠。結合詩中所寫的情況來看,此詩當是詩人由長安放還,行近都城建康時的抒懷之作。

開頭四句交待自己被俘與放還之事,這是詩人痛定思痛的回顧。“秦軍坑趙卒”,用秦將白起的典故。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秦、趙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戰,白起坑殺趙降兵四十萬,釋放回趙的僅小弱者240人。詩中借指西魏攻入江陵時的驅殺無辜,俘王公以下及選百姓男女數萬口爲奴婢,分賞三軍,驅歸長安,小弱者都被殺死。沈炯與王褒等名士都是在江陵陷落時被俘至長安的。“遂有一人生”,轉說自己大難不死,得以倖存。隨後兩句進一步說到自己的行蹤與心情:“雖還舊鄉里,危心曾未平。”儘管人已還鄉,而仍心有餘悸。一二句從社會不幸說到個人僥倖,形成句間的第一次跌宕,三四句以平安返鄉之身反跌出驚恐不安之心,文意再次轉折,真是筆區雲譎,文苑波詭,極其細膩而深入地表現了一個在大動亂中出生入死的倖存者的複雜心態與微妙感情。

接着的四句就“危心”二字生髮,所述情事,時間上關合過去與現在,空間上從來路寫到方山。“淮源比桐柏”,詩人尚處身於自長安至方山途中。淮河源出於河南省桐柏縣西南的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等省,至江蘇入洪澤湖。“比”是緊靠的意思。這裏強調山水相連,隱寓有敵方距我並不遙遠之意。“方山似削成”,則是已來到方山時見到的情形。方山,又名天印山,四面等方,孤絕聳立,故名。六朝時爲交通要道,商旅聚集。“似削成”狀山之形,同時這樣的山形也是獻愁供恨之物,易於觸發有關戰爭的聯想。隨後兩句是詩人的自我心理描寫,將隱寓於“淮源”、“方山”二句中的擔驚受怕的心理挑明:“猶疑屯虜騎,尚畏值胡兵。”“猶”、“尚”二字表明,疑心在山水之間駐紮敵騎,恐懼在行進路上遭遇胡兵,並非始自今日,而是過去“曾疑”、“曾畏”,至今猶然。這樣就不僅在空間上自遠而近從桐柏、淮河一直寫到方山,而且在時間上又從現在回溯到過去,從時空兩面將“曾未平”的“危心”寫深寫透。

詩人的“危心”是動亂現實的曲折投影。動亂後的現實又是怎樣的呢?“空村”等四句以事實作了回答:“空村餘拱木,廢邑有頹城。舊識既已盡,新知皆異名。”“村”是“空”的,“邑”是“廢”的;“餘拱木”與“有頹城”,以有說無,見出村邑無人,從而自然過渡到直接說人的後兩句。人事更是不堪言狀了:老朋友已經死絕,接觸到的都是陌生人。杜甫有兩句詩說:“訪舊半爲鬼,驚呼熱中腸。”(《贈衛八處士》)如今詩人所遇無故物又所見無故人,豈不更要涕泣交零、“愴然自傷”了!爲什麼詩人在歸途上所見村、邑以及在駐足之地方山在人與物兩面會有如此巨大的改變呢?原來在江陵陷落的前後十年間,江淮一帶戰亂迭起。先是侯景反於壽陽,攻入石頭城、臺城。隨後東魏盡取淮南之地。北齊在取代東魏以後,據有了蕭樑在長江以北的國土,並多次興師動衆,進襲建康。例如,在詩人沈炯陷身西魏的下一年,樑朝的譙、秦二州刺史徐嗣徽投降北齊,進攻建康,佔領石頭城,齊兵過江助戰,爲樑將陳霸先所敗。再下一年,蕭軌、徐嗣徽等率齊兵十萬渡江至蕪湖,進迫建康,陳霸先苦戰大破之。不難想見,戰亂爲害之酷烈。詩人此次迴歸建康,迂迴取道方山,當亦是與道路艱難有關。

沈炯《長安還至方山愴然自傷》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樣的? 第2張

結尾兩句,便是詩人在飽歷了喪亂景象之後傷心之極的直白。“百年三萬日”,指人生一世;“處處此傷情”,以“處處”映襯比較,凸現出此行引起的傷痛無以復加。

全詩語言白描,感情真摯,於疏淡處見沉鬱,於淺切中寓沉痛。“空村”等四句,以大寫意筆法爲動亂現實傳神寫照,驚心動魄,一字千金。詩中的心理描寫委婉細膩,雖然侷限於詩人一己,卻是時代動亂的更爲深入的反映。陳子昂曾慨嘆“漢魏風骨,晉宋莫傳”(《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所說的只是一個大的趨勢;從此詩及左思、鮑照等人的詩作中我們還可知道,具有風情骨力的作品,自晉宋以還至於唐初,其實並未絕響。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