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賀新郎·端午》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賀新郎·端午》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賀新郎·端午

劉克莊 〔宋代〕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緻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譯文

深深的庭院裏石榴花開得正豔。彩繪的帷簾敝開,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搖絲絹小扇。中午的清風驅散暑氣,顯得格外清亮。青年們紛紛炫耀自己的節日裝束。頭上插着釵頭彩符,身上佩着艾草紮成的老虎。爭先恐後的來渡口觀看賽龍船。我年紀大了,不願再去與人擁擠,只是站在遠處觀看。任憑那些年輕人搖旗擂鼓吶喊,船漿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飛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風致萬世流傳。他生平帶着芳草,胸襟懷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誰信在千載之後,他在江底的靈魂還會把米糉垂涎。說什麼是怕蛟龍發怒,才把糉子扔進江中給蛟龍解讒。唉,這些傳說是多麼荒誕。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與世皆醉死在當年,反而省去許多苦惱怨煩。想到這裏便有興作此詞以爲笑談,憑弔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註釋

《賀新郎·端午》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結束:妝束、打扮。

釵符艾虎:《抱朴子》:“五月五日剪採作小符,綴髻鬢爲釵頭符”。《荊門記》:“午節人皆採艾爲虎爲人,掛於門以辟邪氣。”

觀渡:《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爲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靈均標緻:屈原風度。屈原字靈均。

紉蘭佩:聯綴秋蘭而佩於身。

譯文

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剛剛吐豔,我撩起畫簾,穿着葛衣搖着絹扇,讓風兒把暑氣驅除。少男少女各自誇耀着自己的新裝,頭上插戴着式樣新穎的釵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我年紀老大,懶於前去湊趣,任憑裹着頭巾的兒郎搖旗擊鼓。船槳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濺,江面上一片浪花飛舞。

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帶蘭草以示芳潔,又懷揣香酒禮神肅穆。誰相信千載之後,他會在波濤之下垂涎角黍?又說什麼怕蛟龍嘴饞發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還不如當年醉死,免受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爲笑談,來憑弔他英靈千古。

賞析

《賀新郎·端午》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本詞爲端午節弔古之作,詠端午節的風俗人情,提起端午節自然聯想到屈原。詞人託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憤之情。上片寫端午節時當地的事物風光,少年們身穿盛裝,爭渡看龍舟,而詞人卻因年紀大,疏懶於此,這是情懷的不同。開頭寫石榴花開,點明季節。接下寫自己的輕閒自在,實質卻有“閒愁最苦”的意味,要從反面見意。“任陌頭”幾句描繪年輕人爭渡的場面,動態感很強。下片讚頌屈原的品格,對端午節民衆投糉的民俗予以批評,認爲是對屈原的愚弄,有舉世皆濁我獨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筆詼諧,已開元曲先聲。“把似”兩句憂憤尤深,設想屈原今日覺醒,真不知作何感想。與其清醒而苦惱,還不如“醉死差無苦”。作者是個熱血男兒,但在當時文恬武嬉,統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風中,只能長歌當哭而已。黃蓼園深深理解詞人的意思,他說:“非爲靈均雪恥,實爲無識者下一針砭。思理超超,意在筆墨之外”(《蓼園詞選》)。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謂先獲我心。

創作背景

鹹淳三年時值端午節,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悅氛圍,殊不知國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卻“前後四立朝”,仕途坎坷,屢遭挫折,胸中有許多牢騷不平之氣,便借屈原事一吐爲快,創作此詞。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