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又答王庠書》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又答王庠書》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又答王庠書

蘇軾 〔宋代〕

別紙累幅過當,老病廢忘,豈堪英俊如此責望邪。少年應科目時,記錄名數沿革及題目等,大略與近歲應舉者同爾。亦有少節目文字,才塵忝後,便被舉主取去,今皆無有,然亦無用也。實無捷徑必得之術。但如君高才強力,積學數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實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爲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蹟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甚非速化之術。可笑可笑。

譯文

《又答王庠書》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上次你的來信中,好幾頁都是稱讚我的華麗辭藻,褒獎得有點過分了,如今我年老多病,荒廢遺忘,哪裏擔當得起你這樣的年輕才俊對我抱有這麼高的期望呢?我年輕時參加科舉考試所死記的東西,與現今科舉考試的情況大致相同。當時也有少數應考時難度較大的文章,因我才疏學淺,有幸列爲榜尾被錄取,就被主考官拿去,現在都已經沒有了。不過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沒有什麼作用。實在沒有抄近路獲取學問的方法。只是像你這樣有很高的天賦、很強的能力,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學習,自然會獲取做學問的門道,這其實都是命中註定的,不需外力輔助。只是我認爲年輕人做學問,每讀一本書都應精讀幾遍纔算讀完。世上書多得如大海,各種各樣的內容都有,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讀完它們,只能選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罷了。因此希望求學的人每讀一遍書,都要確定一個目標,來指導自己的研究探討,比如想探求古今國家的興衰存亡以及聖人賢人所發揮的作用,就單獨去探求這一個方面,不要生髮其他的念頭,以免分散精力。另外再讀一遍,探求人物事蹟、歷史舊事、典制掌故,也採用這個辦法。探求其他方面都可以效仿這種做法。這種讀書法看起來雖然迂闊笨拙,但是有一天學業有成了,就可以應付各種情況,與那些泛覽羣書而不作深入鑽研的人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這遠不是速成的方法。我的這些意見是十分可笑的。

創作背景

這封書信作於儋州(今屬海南),時在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之後。這是蘇軾回答蘇轍女婿王庠求教讀書之法的一封家書。蘇軾對王庠少年喪父,哀憤深切,閉戶苦讀,遂精通經史百家,頗多讚譽,曾稱他“筆力有餘,出語不凡”,然而卻多所教誨。

賞析

《又答王庠書》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這是蘇軾晚年回答其侄女婿王庠問學的一封書信。這封書信文筆簡練,語氣謙遜,循循善誘,表達了作者對年輕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現了作者的長者風範。

蘇軾在信中用語十分謙虛虛,對王庠的讚語認爲“過當”,“豈堪英俊如此責望邪?”談自己的看法時用“卑意”一詞,最後又用“可笑可笑”作結。蘇軾是歐陽修以後的北宋文壇的第一人,他不但對宋代散文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就,而且在詩詞,繪畫、書法等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這樣的一個文壇巨匠,在青年學子面前卻如此謙虛,完全是一個謙謙君子,表達了他對年輕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現了他的長者風範。

蘇軾在信中就讀書方法談了三個方面的意見。

一是反對死記硬背。蘇軾認爲“少年科目時,記錄名數、沿革及題目等不值一提,自應舉時的“節目文字“亦無用。這就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蘇軾的作文原則,他主張作文“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表達了崇尚自然反對雕琢的文藝主張。

二是認爲求學無捷徑,“積學數年,自有可得之道”。青年人往往急於求成,希望走捷徑,惟有靠勤奮努力,堅持不懈,在實踐中摸索求學之道。

三是求學要講究方法。這其中又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指出求學不能貪多。蘇軾認爲“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他告訴王庠讀書不能貪多,而應圍繞”所欲求“的目的,也就是要有所選擇。第二層指出讀書要鑽研得深。蘇軾認爲“少年爲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即書要讀多遍,每讀一遍要能集中研究一個問題。“勿生餘念”,研究其他問題也是這樣,這不是瀏覽速成的讀書法所能奏效的。這些讀書方法是蘇軾一生治學的經驗之談,在後世仍然有它的積極意義,值得借鑑。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