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一首經典的望月懷人之作

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一首經典的望月懷人之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寄遠》,一起來看看吧!

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一首經典的望月懷人之作

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宋代〕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髮。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此詞是一首望月懷人之作,可能是與詞人有着感情糾葛的歌舞女子。這個女子令詞人愛慕不已。美月當空,已能勾起人無限秋思。面對中秋夜月,那懷人之情便愈發濃烈了。於是詞人借月寫意,傳遞了詞人對歌舞女子的怨尤與不忍相舍的複雜感情。

詞的上片就中秋月這一面來寫,主要展現詞人的飛揚意興。起韻即激情噴涌,以一“快”字爲催促,表達要上西樓賞月的酣暢興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詞人擔心中秋月不夠明朗的心思。在情感節奏上,此韻一揚一抑,起伏有致。接韻借用前人故事,寫詞人由西樓待月而請美人吹笛喚月,這就爲中秋月的出場蓄足了勢。三韻正面賦寫中秋月的無垠光華,寫得氣勢酣暢。在這裏,詞人採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籠罩下的世界比喻爲冰壺中的世界,則月色的皎潔無垠、透明清涼之狀可感。又採用了一個玉斧修月的神話,把月亮的圓美無瑕之狀也形容了出來。這裏的“誰做”、“最憐”二詞,不僅顯出了詞人對此中秋月的無比賞愛之情,而且形成了相當空靈的意境。上片末韻由無邊的月色迴轉到月亮本體,追問月宮裏獨處的嫦娥有沒有愁恨,這也是古代賞月者在神話時代容易產生的綺情。但是通過“應華髮”的自答就可以發現。詞人在這裏問訊娠娥的目的,並不止於發一發嚴格古典男子的綺情幽思,而有借之訴愁的用意。這就使上片的詞情至此氣脈暗轉,爲下文抒發別恨調好了調子。

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一首經典的望月懷人之作 第2張

下片開始,詞人先用狀寫滿天月色的“雲液滿”一句承上啓下,然後展現自己在月下酣飲歡樂的情狀。長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爲之助興添歡。這是最令詞人愉快的場面。但是詞人的心意勻不在此,詞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興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牽情的遠人,於是不由自主地發出了深沉的嘆息。詞人嘆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總是圓時少、缺時多一樣。這一嘆息,是承接着蘇軾《水調派頭·明月幾時有》而來,其中不能不含有蘇拭詞中對於“月圓人不圓”的恨意,但詞人此句意思顯然又有所變化,詞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長圓,嘆息人事不得圓滿特別是情人之間不得遂願長聚的遺憾。“但願”一韻,更明顯地折向題目,表明儘管詞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變,但還是衷心地希望能夠與所愛者長相聚,就像詞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夠長久護持一樣。由此“不講理”的態度,讀者可以洞見詞人內心的癡情。而“人情”一句,雖像是對於人間常情的遺憾卻實際上是指向詞人所癡情的那個人。意謂一旦離別,別人在心裏未必與自己一樣珍惜護持這段感情。這樣的口吻,使得詞人的內心幽怨苦可觸及。結韻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爲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詞人說假如能夠回到她的身邊,詞人會將離別時所生的幽恨,轉換成勸樂的感受向她盡情訴說。在這樣的結韻裏,詞人的入骨癡情和體貼憐愛的幽緒,被傳遞得婉轉動人。表達詞人內心隱藏着的無限癡情。真豪傑,其志過人,其情也必過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