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西施詠》原文及賞析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西施詠》原文及賞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西施詠》賞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西施詠

作者:王維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爲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衆,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西施詠》原文及賞析

西施詠鑑賞

這是一首諷刺詩,通過借詠西施而抒發現世感憤不平,語意深微,很有普遍性。詩人通過西施的故事來發表詩人對人生的一點體會,即“賤日豈殊衆,貴來方悟稀”的現象。這一現象有兩種情況:一是一般人難於辨別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發現後,大家才吃驚地感嘆豔羨;二是某些人與事物本來也平常無奇,一旦被評爲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貴婦後,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時越國諸暨苧蘿山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踐選送給吳王夫差,成爲吳宮邀幸擅寵、嬌憐命貴的豔妃,左右了吳王,支配了吳國。當然,西施這樣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維此詩並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圖謀,而是用她入官後豔色凌人,寫令人感到厭惡的恃寵擅權的官場世態。

開始兩句從通常世態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很有概括性的問題:“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這兩句是說:天下人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這種社會習俗,像西施那樣的人物,不可能長久地處於微賤之地。因此生活中像西施這樣的人物,會有被尊貴的一天,只是時機之遇的早晚。這兩句是對取人不重德能的當政者的譏諷,並同時表明,那些得勢者一朝之內便嬌驕得判若兩人,根源還在於重色者。

三四句“朝爲越溪女,暮作吳宮妃”,是前兩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個突出的事實證明。一個越國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間身價十倍,原因就是因爲遇到了重豔色的人;重色人有多大權力,有色者就有多麼貴重,如此的邏輯適合於說明歷史上的一切權臣和寵姬。王維就是借寵姬而抨擊權臣的,鄙視權臣並不是以自身的德能顯出貴重的意義,而是借“重”而“貴”的,王維提醒當權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從第五句“賤日豈殊重”開始,到“莫得同車歸”,連續八句,是對西施的譏刺,針對性是世俗心理和那些得寵後便殊衆自貴、頤指氣使的嬌驕者。在王維看來,有一種社會性的心理惰性,就是一個美的事物,被埋沒的時候誰也看不出它的“殊衆”之處,而一旦被人發現了之後,它就成了世上稀有的寶貝。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西施詠》原文及賞析 第2張

詩人認爲西施就是這種心理的一個代表對象。詩人好像要問一問西施:“當年你在苧蘿村溪邊浣紗時,你意識到你自己是那麼天下少有嗎?比所有的浣紗姑娘都美嗎?可爲什麼一進吳官,成爲貴人,便感到自己成了稀世之珍呢?”對於自貴自稀的人,王維最鄙夷那種“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的得幸者,得幸者愈寵愈嬌,借高權保護,唯己爲是,非己爲非,以致到了無有是非的程度。王維在仕途裏不乏坎坷,接觸了不少炙手可熱的權臣,詩人很憎惡這種人,此刻詩人指着西施,一點也不客氣地鍼砭了這些小人。

詩的最後兩句:“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這是歸結性的道德評價。這裏包含的意義是很複雜的。在時間上,詩人回到了西施的時代,找到了那個被人傳爲笑柄的東施,向東施致語。向西施效顰學不到真西施的樣子,又告訴她:這樣的西施怎麼可能學得了,況且她“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再不屑與當年浣紗伴爲伍了,沒有什麼可效之處。王維的話當時的人是聽得見的,詩人的真正的“鄰家子”乃是現世人,不可效的是那些“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的袞袞諸公。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