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李固的《遺黃瓊書》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李固的《遺黃瓊書》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李固的《遺黃瓊書》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封信中古今引證,正反襯托,飽含激勵勸勉之情,呼籲有美好名聲的人,趕快投入到實際的事務中去,創建自己的真才實學。

遺黃瓊書

李固

聞已度伊、洛,近在萬歲亭。豈即事有漸,將順王命乎?

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誠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爲志士,終無時矣。

常聞語曰:“嶢嶢者易折,曒曒者易污。”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魯陽樊君,被徵初至,朝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亦無所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其功業皆無所採。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衆人歎服,一雪此言耳。

譯文

李固的《遺黃瓊書》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聽說你已渡過洛水,快到京都了,該不再固執於隱居山野,而順應王命前來任職吧?

孟子說:“伯夷器量狹窄,柳下惠又太不嚴格。”《法言》又說:“既不像伯夷那樣器量狹小,也不像柳下惠那樣不講原則,在可與不可之間做出適當的選擇,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這些道理正是君子處世立身所應重視的呀。如果執意要枕山棲谷與山水爲伴,效仿巢父、許由也就罷了。若是有志輔政濟民,現在正是時候!自古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天下志士難道非要等到有堯舜這樣聖明的君王,才肯出來從政?那麼就永遠不會有機會了。

常言道:“高傲剛直的東西容易受到損折,清白高潔的事物容易沾上污穢;”高難深奧的《陽春》樂曲,能和唱的人一定很少,在美好的聲名之下,實際的才德常常難以相符。很多所謂的隱士,被朝廷用大轎擡上殿,設壇禮敬,視若神明,可謂恩禮備至。但終究沒見他們有傑出的表現和過人的謀略,儘管他們的言行沒什麼過失,而毀謗之言四起,威望直落,這實在是因爲名聲太盛的緣故啊。難怪輿論都說處士“純盜虛聲”。我希望先生你能施展自己的遠大謀略,讓衆人歎服,一舉洗刷此類評騭。

創作背景

李固的《遺黃瓊書》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第2張

這封信是東漢著名的政治家李固寫給隱士黃瓊的信。黃瓊(86年—164年),字世英,安陸(今湖北雲夢)人,漢順帝時官至尚書僕射。桓帝時,樑冀伏誅,他卻因未阿附樑冀,拜爲太尉。東漢後期,朝政紛亂,有識之士希望能聚集英才,參與治政,挽回頹勢,因此紛紛向朝廷薦才。黃瓊也被推薦,受漢順帝之召。當時,黃瓊受徵召將到洛陽,卻稱病不進。作者採取委婉的規勸和強烈的激將法,成功地說服了他。作者在開篇之初,就提出這件事,以“豈即事有漸,將順王命乎”暗示黃瓊有意爲政,有做出一番事業的志向。緊接着指出,聖賢所重視的是“不夷不惠,可否之間”,也就是要求黃瓊不應該過分狹隘,不要對君主過於挑剔,那樣只會使自己喪失建功立業的機會,“必待堯舜之君,此爲志士終無時矣”,委婉的勸誡黃瓊“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鼓勵他抓住時機,一展宏圖。俗話說:“請將不如激將”,李固對黃瓊也使出了這一招。他一面勸誡黃瓊抓住時機,另一方面又舉樊英、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處士的功業平常,“純盜虛聲”,引用俗語:“嶢嶢者易折,曒曒者易污”,比喻名望高,過於傲慢,容易受到打擊和中傷;引用典故“《陽春》之曲,和者必寡”;提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使用激將法,激勵黃瓊要名副其實,要“弘此遠漠”“一雪此言”。這封信,情詞懇切,語言質樸,簡單自然,因此產生了感人的藝術效果;同時,又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邏輯嚴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封信娓娓道來,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柔中帶剛,故而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黃瓊收此信後,立即動身入京,後來黃瓊果然對朝政的建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官至太尉、司空。做出了“令衆人歎服”的政績。這封信對魏晉以後的書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劉毓慶評論說:“此書雖簡短,但說服力強,柔中帶剛,語言也很優美。”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