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蘇軾《前赤壁賦》的原文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蘇軾《前赤壁賦》的原文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蘇軾《前赤壁賦》的原文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嗎?此文是蘇軾爲了排遣自己內心的苦悶,遊覽湖北的赤鼻磯。從同音的赤鼻,想到了歷史上周瑜破曹操的赤壁而寫下的,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時而泛舟秋江,是而飄飄欲舉,時而暢言哲理,逐步深入到作品的中心意旨。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蘭槳,擊空明兮泝(sù)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niǎo),不絕如縷。舞幽壑(hè)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蘇軾《前赤壁賦》的原文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蘇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liáo),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zhúlú)千里,旌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架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這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朋友們乘着小船,到赤壁下面的江上游玩。清涼的風緩緩地吹來,江面上很平靜,一點兒波紋也不起。我舉起杯子勸朋友們喝酒,朗誦《月出》之詩,高唱“窈窕”那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南鬥和牽牛星之間逗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氣罩滿江面,水光和天光連結在一起。我們聽任小船飄蕩,越過茫然無邊的江面上。浩浩蕩蕩地像凌空乘風而行,不曉得要飛到哪裏;飄飄然像離開塵世而獨立生活,變成仙人,飛上天宮。

於是大家開懷暢飲,高興無比,敲着船邊唱起歌來。歌中唱道:“桂木做的櫓啊蘭木做的槳,劃破水月交映的江面啊,船兒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思念是多麼遙遠啊,想望的美人在天的另一方。”朋友中有吹洞簫的,隨着歌聲的節拍伴奏。簫聲嗚嗚咽咽,像怨恨,像思慕,像抽泣,像哀訴,吹完了,悽切宛轉的聲音遠在耳邊迴旋,像遊絲搖曳不斷。使潛伏在深谷裏的蛟龍爲之起舞,使孤船上的寡婦也爲之悲啼。

我心情悵惘,整一整衣襟,端正地坐着,問那位朋友:“簫聲爲什麼這樣悲涼呢?”

蘇軾《前赤壁賦》的原文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第2張

朋友回答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遙望,可見夏口,朝東望可見武昌,山水相互環繞,樹木茂盛青翠,這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打破荊州,奪取江陵,順流東下的時候,戰船相連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對大江豪飲,橫握長矛吟詩,原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如今卻在哪裏呢?何況我和您只是在江邊或沙洲上捕魚砍柴之人,同魚蝦作伴侶,同麋鹿做朋友。駕着一隻小船,端起葫蘆瓢裏的酒相互勸讓,不過像蜉蝣一般將短暫的生命寄託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里漂浮的一粒米。悲哀啊,我們生命如此短暫,該羨慕那長江的無窮無盡。希望和仙人結伴遊玩,同明月一起萬古長存。明知道這不可能輕易實現,只好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出這樣的曲調。”

我說:“您也知道那江水和明月嗎?不斷流去的像這江水,可實際上又沒有流去;時圓時缺的像那月亮,可到底也沒有一點增減。就它變化的一面來看,那麼天地間的一切事物,就連一眨眼間都不能保持不變;就它不變的一面來看,那麼萬物和我們人類都是永恆的。還有什麼可羨慕的呢?況且在天地之間,萬物都各有其主。假如不是我該有的,就是一絲一毫也不能掠取。只有那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它們就成爲音響,眼睛看見它就成爲色彩,你要佔有它,沒有誰來阻擋你,你要享用它永不會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盡寶藏,是我和您共同享受的。”

朋友聽後嘻嘻而笑,於是刷洗杯盤,重新斟酒,菜餚吃光了,只剩下酒杯和菜盤散亂地堆在桌上。彼此相依相枕地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發白。

【評介】:

全文共有五段,第一段首先交代了遊覽的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方式是“泛舟”,時間是“七月既望”,地點是“赤壁之下”,人物是“蘇子與客”。然後,作品從總的方面描寫了遊地的優美景色和遊人的歡快心情。“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寫的是秋江的清爽和澄淨。“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寫的是遊人們邊暢飲、邊吟詩、邊高歌的歡快場景。“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映襯出遊人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無限愉悅的心情。在皎潔的月光輝耀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一片銀輝浸染、浩瀚無邊的秋江夜色。就在這豁朗開闊的迷人夜色之中,遊人們“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彷彿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甚至悠悠忽忽地升入仙境之中。

如果說第一段寫的是“歡”的話,那麼第二段寫的便是“樂”並由“樂”轉而“悲”。“於是飲酒樂甚”,點出“樂”字。樂靠酒來助興,酒又增添了樂趣。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然而,歌聲的插入又使全文的聲調爲之一宕。洞簫的吹奏,發出了嗚咽之聲,渲染了悲情。倚歌和唱,更深化了悲意。“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描述了悲聲,而“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則把悲音具體化了。到這裏,作者本人的主觀感受已由歡快的悅情盡變爲不盡的悲意。

蘇軾《前赤壁賦》的原文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第3張

第三段通過“客曰”從反面揭示了一個“悲”字。客人之所悲共來自三個方面:其一,由古代與當世人物的對比而生悲。“‘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來到赤壁,當然會想到往古的歷史人物問題是那不可一世的曹操現在哪裏去了呢?想當初,他“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氣勢浩壯,聲威大振,既具武功,又有文治。這樣一代英雄也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了。“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這樣的等閒之輩同一代英雄相比就更不在話下了。所以,“託遺響於悲風”。其二,由宇宙的無窮與人生的短暫相對比而生悲。“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悠悠長江,無窮無盡。在這偌大無窮的宇宙之中,人生不過瞬間,人真是太渺小了。因而,“託遺響於悲風”。其三,由理想與現實的對比而生悲。“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正因爲人生短促,天地無窮,他就不得不把希望寄託在幻想之中。但是,“知不可乎驟得”,他清醒地看到理想和實現理想的可能性之間存在着無法解決的矛盾,於是,“託遺響於悲風。”

經過“樂”與“悲”的跌宕後,作者便逼近了文章的主旨。全文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四段。“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他仍從水和月入手,以批駁客的名義,展開了哲理般的議論。在這裏,作者着重論述的是“變與不變”的問題。用變的觀點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用不變的觀點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所以,對人生而言,那宇宙間的萬事萬物“而又何羨乎?”這裏既有辯證法的因素,又有老莊哲學的成分,它表明了作者身處逆境依然那麼豁達、開朗、自信、樂觀。既然不必“哀吾生之須臾”,而“羨長江之無窮”,那麼,爲什麼不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爲“吾生”所享用呢?作者認爲,只有那聲色俱美的“江上之清風”和“山間之明月”纔是“吾與子之所共適”的“無盡藏也”。

第五段寫客被說服了,“客喜而笑,洗盞更酌”,滿面春風,拂去秋顏,開懷暢飲,直至“餚核既盡,杯盤狼藉”。全文在思想超脫之樂的意境中結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