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世說新語·識鑑篇·第三則記載了誰的事蹟?

世說新語·識鑑篇·第三則記載了誰的事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世說新語·識鑑篇·第三則記載了誰的事蹟?表達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嗎?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原文

何晏、鄧颺①、夏侯玄並求傅嘏交,而嘏終不許。諸人乃因荀粲說合之。謂嘏曰:“夏侯太初,一時之傑士,虛心於子,而卿意懷不可交;合則好成,不合則致隙。二賢若穆,則國之休。此藺相如所以下廉頗也。”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勞,能合虛譽,誠所謂利口覆國之人。何晏、鄧颺,有爲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內無關籥②,貴同惡異,多言而妒前③。多言多釁,妒前無親。以吾觀之,此三賢者,皆敗德之人耳,遠之猶恐罹禍,況可親之邪!”後皆如其言。

字詞註釋

①鄧颺(yáng,?—249年):字玄茂,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曹魏大臣,權臣曹爽的親信之一,與夏侯玄、諸葛誕、田疇等人合稱爲“魏國四聰”。

②關籥(yuè):關門之鎖,引申爲約束、檢點。

世說新語·識鑑篇·第三則記載了誰的事蹟?

③妒前:妒忌比自己強的人。

翻譯

何晏、鄧颺、夏侯玄都想和傅嘏結交,可是傅嘏始終不同意。這些人就拜託荀粲去傅嘏面前多說好話。荀粲對傅嘏說:“夏侯玄,乃是如今的豪傑俊才,他對你虛心恭敬,而你卻不以爲然,如果你們能夠成爲朋友,本是好事一樁,可不能結交就會產生嫌隙。兩位賢達若是彼此和睦,對於國家來說也是福氣。這也是當初藺相如爲何要恭讓廉頗。”傅嘏說:“夏侯玄這個人,志向高遠,費心費力,倒是能夠符合他那些虛名,不過說到底還是一個會以口舌之利而亡國的人。再說何晏和鄧颺,能力不錯但是性情焦躁,學識廣博然而抓不住重點,對外人貪財好利,對自己缺乏自律,看重自己的同道中人卻厭惡與自己意見不合者,話太多,還嫉妒那些勝過他的人。話太多就會有很多漏洞,嫉妒賢人就沒人願意親近。以我的眼光來看,這三位所謂賢達俊傑,都不過是道德敗壞之人,我離他們遠一些躲避災禍還來不及,怎麼會去親近結交呢?”後來的事情發展,果然如同傅嘏所說。

感悟啓示

根本的原因是何晏、鄧颺、夏侯玄是支持曹魏政權的,而傅嘏是支持司馬氏政權的,政治立場不同,當然不會結交,所以傅嘏的評價有偏見在,未必公允。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