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墨子·44章 大取(3)具體內容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墨子·44章 大取(3)具體內容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一般認爲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撰而成,共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記錄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稱爲墨辨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墨子》原有71篇,當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44章 大取(3)

墨子的這篇文章集中了墨家思想中的許多方面,如:天志、兼愛、節用、節葬等。他認爲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只要取捨得當就行。不要爲了撿取芝麻而丟了西瓜。對於任何事情我們在內心都要有個取捨,這也就是所謂的“抉擇”問題,怎麼對待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認真思考。墨子開頭就用“斷指以存腕”這個例子,來說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利害”都是相對的,只要取捨得當,我們還是有利可圖的,如果斷一根指頭,能換回我們一個完整的手腕的話,我們肯定會這樣做的。“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也就是說在“害”中選取“小”的方面,並非取害,而是取利。

在這篇文章中,墨子還提出了他所謂的“兼愛”是無等差的愛,他認爲按義的標準,該厚愛的就厚愛,該薄待的就薄待,而不是儒家所謂的“厚親”,他認爲“厚親”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德行的主要標準。衡量一個人德行的標準是“義”,從中可看出他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大取”反過來看就是“取大”,也就是說要取大的方面,主要的方面。不要爲了一片葉子,而失去了整個森林。

墨子·44章 大取(3)具體內容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原文】

智與意異。重同,具同,連同,同類之同,同名之同,丘同,鮒①同,是之同,然之同,同根之同。有非之異,有不然之異。有其異也,爲其同也,爲其同也異。一曰乃是而然,二曰乃是而不然,三曰遷,四曰強。

子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②。察次山比因,至優指復;次察聲端名因請復,匹夫辭惡者,人右以其請得焉。諸所遭執,而欲惡生者,人不必以其請得焉。聖人之附[氵賈]③也,仁而無利愛。利愛生於慮。昔者之慮也,非今日之慮也。昔者之愛人也,非今之愛人也。愛獲④之愛人也,生於慮獲之利。慮獲之利,非慮臧⑤之利也;而愛臧之愛人也,乃愛獲之愛人也。去其愛而利,弗能去也。昔之知[生僻字 片+牆],非今日之知[生僻字 片+牆]也。貴爲天子,其利人不厚於正夫。二子事親,或遇孰,或遇兇,其親也相若,非彼其行益也,非加也。外執無能厚吾利者。藉臧也死而害,吾持養臧也萬倍,吾愛臧也不加厚。

長人之異,短人之同,其貌同者也,故同。指之人也與首之人也異,人之體非一貌者也,故異。將劍與挺劍異。劍,以形貌命者也,其形不一,故異。楊木之木與桃木之木也同。諸非以舉量數命者,敗之盡是也,故一人指,非一人也;是一人之指,乃是一人也。方之一面,非方也,方木之面,方木也。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也者。立辭而不明於其所生,忘也。今人非道無所行,唯有強股肱而不明於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辭以類行者也,立辭而不明於其類,則必困矣。

故浸淫之辭,其類在鼓慄。聖人也,爲也,其類在於追迷。或壽或卒,其利也指若,其類在譽①石。一日而百萬生,愛不加厚,其類在惡害。愛二②世有厚薄,而愛二世相若,其類在蛇文。愛之相若,擇而殺其一人,其類在阬下之鼠。小仁與大仁③,行厚相若,其類在申。凡興利除害也,其類在漏雍。厚親,不稱行而類行,其類在江上井。“不爲己”之可學也,其類在獵走。愛人非爲譽也,其類在逆旅。愛人之親,若愛其親,其類在官苟④。兼愛相若,一愛相若。一愛相若,其類在死也⑤。

墨子·44章 大取(3)具體內容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第2張

【註釋】

① 鮒:同“附”。

② 尊:同“[生僻字 尊+刂]”,減少。

③ [氵賈]:即“覆”。

④ 獲:婢。

⑤ 臧:奴。

① 譽,疑當作“礜”,礜石可染緇。

② 二:疑爲“三”字之誤。

③ 仁:通“人”。

④ 官:公;苟:即“敬”。

⑤ 也,“蛇”字之誤。

墨子·44章 大取(3)具體內容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第3張

【翻譯】

知道與思想是不同的。同的種類很多,有重同,具同,連同,同類之同,同名之同,丘同,附同,是之同,然之同,同根之同。有實際不同的異,有是非各執的異。所以有異,是因爲有同,才顯出異。是不是的關係有四種:第一種是“是而然”,第二種是“是而不然”,第三種叫“遷”,即轉移論題,偷換概念,第四種叫“強”,即牽強附會。

墨家的學說,深奧的就深入探求,淺近的就淺近研究,該增加的就增加,該減少的就減少;其次明察墨家學說之所以成立的根由、學說中的比附、學說的原因,這樣,就可以掌握墨家學說的要旨。進一步再深察墨家聲教的端緒、借鑑名學的方法、證明它的終因,這樣,墨家學說的實情就能夠了解。一個平常的人,他的言詞雖然粗俗,但也是實情的論斷,人們從中還可以瞭解實情。那些因自己的遭遇堅持一種成見,感情用事,產生好惡,妄下斷語的,人們從他的言詞中就不會了解實情了。聖人撫育天下之人,只有仁而沒有利愛。愛人利人產生於有所求。從前的思慮,不等於現在的思慮。從前的愛人,不等於現在的愛人。愛奴婢這種愛人的行爲,產生於考慮奴婢獲得的利益。考慮奴婢獲得的利益,不是考慮奴的利益;但是,愛奴的愛人,也就是愛婢的愛人。如果去掉其所愛而能利天下,那就不能不去掉其所愛了。從前講節用,不等於現在講節用。貴爲天子,他利人並不比匹夫利人厚。兩個兒子侍奉父母親,一個遇到豐年,一個遇到荒年,他們利自己的雙親是相同的,不會因豐年而增多,也不會因荒年而減少。也不會使我利親的心加厚。假使奴死對天下有害,那麼我將萬倍地供養奴,而我愛奴並不加厚。

高個子的人與矮個子的人相同,因爲他們的外貌基本相同,所以就相同。用手指代表的人與用頭代表的人是不一樣的,因爲人的身體各部分,並不是一種形貌,所以不同。扶劍和拔劍是不相同的,因爲劍是因形貌命名的,形貌不一,所以不同。楊木的木與桃木的木相同。那些不是以舉數量來命名的概念,舉出來的都一樣,所以一根手指,不能斷定是哪一個人的;一個人的手指,才能斷定是哪個人的。一面是方的,不能算作方體,但方木的任何一面,都是方木。判斷因事故而產生,又順事理而發展,借同類的事物相互推行。創立言詞,卻不知道其產生的原因,這一定是謬誤的。現在人沒有道路就無處可走,雖有強壯的直體,如果不明白所走的路,那他很快就會受困,這是立等可待的。言詞要依照類別才能成立,如創立言詞卻不明白它的類別,那麼,就必定遭受困難。

所以親附漸入的言辭,目的在鼓動人恐懼。聖人治理天下,目的是糾正迷惑。無論長壽與夭折,聖人利天下的目的都是化民向善,如礜石可以染緇。一日之中,天下有成百上萬的生靈誕生,但我的愛不會加厚,正如爲天下除害。愛上世、今世、後世有厚有薄,但愛其實相同,就像蛇相交糾纏一樣,不辨厚薄。兼愛相同,擇而殺其中一人以除害,就像消滅牆穴間的老鼠一樣。一般人與天子,厚薄是相同的,看他能否施展才能。舉凡興利除害,就像防止堤潰要把漏洞堵塞住一樣。厚愛,這是不審量它的,而以類推由親及疏去厚愛、薄愛,正像江上井一樣,雖然利人,也很有限。“不爲己”是可以學習並做到的,就像打獵時奔跑追逐一樣。愛人並非爲了名譽,就像旅店一樣,是爲了利人。愛別人的親人,如愛自己的親人,就像急官事儒家事一樣,沒有公私之分。兼愛,和愛自己一個人一樣,能兼愛,就是自愛,愛一個人相同,就像一條活蛇,把它砍成幾段,就成了死蛇一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