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水滸傳中除了魯智深武松外,還有哪位好漢最反對招安?

水滸傳中除了魯智深武松外,還有哪位好漢最反對招安?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水滸傳》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爲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宋江成爲反面典型,似乎就是近幾十年的事情,雖然金聖嘆對宋江的評價不高,但是清朝其他點評大師對宋江的印象還不錯,比如我們看王望如、李贄、葉晝、袁無涯、餘象鬥等人的《匯評忠義水滸傳》,裏面就沒少說宋江的好話。

宋江之所以飽受詬病,就是因爲他有始無終:一開始他發誓要血染潯陽江口,還敢笑黃巢不丈夫,結果跟朝廷打過幾仗之後就拉了鬆套,既不反昏君也不反奸臣,反倒對童貫卑躬屈膝,成了搖尾乞憐的皇家之犬。

宋江有野心,而且也並不傻,只要是個正常人,但凡有機會當皇帝,那都是絕對不會放過的。

所以宋江受招安可能也是迫於無奈:梁山彈丸之地,又被水泊環繞,既沒有戰略縱深,也沒有迴旋餘地,只要被圍困上幾個月,本來就各懷心腹事的梁山好漢就可能作鳥獸散,宋江也極有可能被口服心不服的官軍降將綁起來向朝廷納了投名狀——大刀關勝、雙鞭呼延灼等人聯合起來要做掉宋江,魯智深武松也擋不住。

水滸傳中除了魯智深武松外,還有哪位好漢最反對招安?

宋江揹負了“投降派”的罵名,這罵名是後來纔有的,在北宋宣和年間,梁山好漢們好像沒有幾個真正反對招安,比如我們熟知的阮氏三雄,就是隻恨奸臣貪官而不恨皇帝的,他們甚至認爲招安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

梁山軍投靠朝廷後去打方臘,阮氏三雄最後只剩了一個,但他們對招安卻一點都不後悔,阮小二陣亡之後,阮小五阮小七居然去勸宋江:“我哥哥今日爲國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強似死在梁山泊埋沒了名目。”

從阮小五阮小七這番話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們的忠義之心,同時也能看出,他們對宋江帶領大家“走上正路”,也是心存感激的。

阮家兄弟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因爲作爲石碣村漁民,他們跟昏君奸臣沒有什麼交集,欺負他們的,一個是貪官污吏,另一個就是梁山賊寇:“什麼官司敢來禁打魚鮮?便是活閻王也禁治不得!如今泊子裏新有一夥強人佔了,不容打魚。在先這梁山泊是我弟兄們的衣飯碗,如今絕不敢去。”

在阮氏三雄眼中,王倫林沖等梁山強盜,是比貪官污吏還可怕可恨的:貪官污吏橫徵暴斂,而梁山強盜則直接斷了漁民生路。

阮氏三雄上梁山,爲的只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成套穿衣服”,當這個願望得到滿足之後,他們當然也會有其他想法,這個想法,就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所以阮小七一開始也是“受了誥命,已往蓋天軍做都統制職事”,他是被王稟、趙譚彈劾之後“追奪本身的官誥,復爲庶民”,而絕不是主動辭職。

阮氏三雄不反對招安,這在水滸原著中是有記載的,魯智深武松李逵反招安,但是也沒有因招安問題跟宋江分道揚鑣。

李逵是個欺軟怕硬的混不吝,被宋江一通嚇唬,再也不敢提反招安的事情了。只有魯智深武松不但正面硬剛宋江,把宋江駁得啞口無言,而且招安之後也不肯脫下直裰換官服,這說明他們之所以接受招安,只是想爲國效力,而不是貪圖榮華富貴。

水滸傳中除了魯智深武松外,還有哪位好漢最反對招安? 第2張

至於大刀關勝雙鞭呼延灼等原朝廷軍官,應該是無一日不盼着招安,而且宋江給他們下跪勸降的時候,已經畫好了一塊大餅:“有機會咱們就招安,梁山只不過是一塊跳板。”

別的暫且不說,就說大刀關勝,招安之後他是升官了的:關勝原本只是“浦東巡檢”,屬於“屈在下僚”,徵方臘回來,受封“大名府正兵馬總管”,那可是一個與“御營兵馬指揮使”、“應天府兵馬都統制”平級的職位,不是中將軍長,也是少將師長或軍分區司令,而那個“浦東巡檢”,可能只是個少校甚至尉官——《文獻通考·職官十三》記載,巡檢就是個歸縣令管的九品官。

細看梁山一百單八將,真正反對招安的是有一個人,那就是入雲龍公孫勝。

公孫勝的所作所爲,讓我們想起了《封神演義》裏的申公豹:申公豹一句“道友請留步”翻來覆去地說,把好幾十位修道之人送上了封神臺;不差錢而且要錢沒用的入雲龍公孫勝積極參與智取生辰綱,當然也是別有用心。

如果公孫勝想要生辰綱,完全可以做得滴水不漏,只要刮一陣風,那十萬貫金珠寶貝就會變成他的囊中之物,但是他偏要去摻和那漏洞百出的“智取”,極有可能就是要把晁蓋等人都送上梁山。

公孫勝不要錢,也不想當官,如果他想當國師,那麼宋徽宗駕前的茅山道士劉混康和溫州道士林靈紊,都得乖乖退位讓賢。

亂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在北宋強敵環伺,江山社稷風雨飄搖之際,公孫勝奉師命下山,既是紅塵歷練,也想濟世安民,所以他首選的目標就是綽號很霸氣的托塔天王晁蓋,然後纔是自稱得到九天玄女青睞的及時雨宋江——不管誰龍飛九五,都比只會寫字畫畫的宋徽宗趙佶強。

讀者諸君都知道,梁山聚義是宋徽宗趙佶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而靖康之變發生在宋欽宗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兩者之間只差了八年,如果這八年間中原易主,那麼開國之君和開國元勳肯定比承平日久的宋朝君臣能打,金兵能否打進汴梁城,那還真是一個未知數——李世民剛登基的時候,也曾被突厥可汗打到家門口,但最後還是化險爲夷。

歷史不能重演,但有時候發生的事情卻會驚人地相似,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公孫勝就是肩負着改朝換代的使命下山,一看宋江成不了事兒,而且會在與方臘的血拼中元氣大傷,這才知道即使是師父羅真人也不能逆天改命,只好落寞地離開梁山軍,此行以失敗告終。

水滸傳中除了魯智深武松外,還有哪位好漢最反對招安? 第3張

我們細看水滸傳,就會發現公孫勝是一個什麼都不在乎的高人,他對招安簡直是不屑一顧,這是因爲招安不會給他帶來半點好處,而且也不符合他下山濟世安民的初衷。

公孫勝飄然而去,留下樑山好漢在徵方臘時死傷殆盡,這時候我們不能不遺憾地想到:如果公孫勝尚在梁山軍中,是不是很多梁山好漢可以逃過一劫?如果宋江抗爭到底,在公孫勝的輔佐下,能不能搶在金兵之前殺入汴梁,進而改朝換代以避免靖康之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