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瀕湖脈學》由李時珍撰於嘉靖四十三年,全書爲歌賦體形式

《瀕湖脈學》由李時珍撰於嘉靖四十三年,全書爲歌賦體形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瀕湖脈學》,脈學著作,1卷。明·李時珍撰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時珍晚號瀕湖老人,此書撰於晚年,故名。全書用歌賦體形式,分《七言訣》和《四言訣》兩部分,《七言訣》論述浮、沉、遲、數、滑、澀、虛、實等27脈形狀、主病及相似脈鑑別。《四言訣》系李時珍父親李言聞根據宋·崔嘉彥所撰《脈訣》刪補而成,綜述脈理、脈法、五臟平脈、雜病脈象及真髒絕脈等。內容切合臨牀實際,易於記誦,流傳甚廣,爲初學中醫者學習脈法之階梯。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瀕湖脈學》由李時珍撰於嘉靖四十三年,全書爲歌賦體形式

成書背景

王叔和《脈經》的撰成,可謂達到了脈學發展的最高水平,但《脈經》理論精微,內容廣博,學者欲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殊非易事,加之卷帙較大,故未得廣泛流佈。六朝之後,有高陽生託名王叔和撰成《脈訣》一卷,以歌訣形式闡述脈象脈理及其臨牀意義,內容簡明,習誦極變,很快流傳開來,甚至有“《脈訣》出而《脈經》隱”之說。但由於《脈訣》系僞撰之作,且“文詞鄙俚”,內容亦有錯誤失實之處,故引來後世數百年的批評,《瀕湖脈學》即爲此種批判的總結之作。

內容簡介

《瀕湖脈學》分爲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論述了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共27種脈象;後一部分系李時珍之父李言聞根據崔嘉彥《四言脈訣》刪補而成的《四言舉要》,比較全面的介紹了脈學。《瀕湖脈學》對每種脈象,先簡明地援引前人之記載,繼而以“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或“體狀相類詩”欄目,分別敘述各種脈象之特點、鑑別及所主疾病。如對浮脈之論述,首先說“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如循榆莢,如水漂木,如捻蔥葉。”

《瀕湖脈學》由李時珍撰於嘉靖四十三年,全書爲歌賦體形式 第2張

體狀詩:“浮脈惟以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相類詩:“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爲濡,散似楊花無定蹤。”接着又用簡明文字區別各種情況下之浮脈:“浮而有力爲洪;浮而遲大爲虛,虛甚爲散;浮而無力爲芤;浮而柔細爲濡。”主病詩:“浮脈爲陽表病後,遲風數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接着又用簡明文字說明各種病證中所出現的不同特點的浮脈:“浮脈主表,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溼,浮虛傷暑,浮散勞極。”

影響評價

《瀕湖脈學》以歌訣形式敘述介紹27種脈象特點,便於學習,爲後世初學脈學者所必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