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成語典故 > 成語“孫龐鬥智”有什麼歷史典故嗎?“孫龐鬥智”含義詳解

成語“孫龐鬥智”有什麼歷史典故嗎?“孫龐鬥智”含義詳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成語“孫龐鬥智”有什麼歷史典故嗎?成語“孫龐鬥智”是什麼意思?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孫龐鬥智】故事的主人公: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

龐涓(?—前341年),戰國初期魏國名將

【孫龐鬥智】是什麼意思?

孫:孫臏;龐:龐涓。孫臏、龐涓各以智謀爭鬥。比喻昔日友人今爲仇敵,各逞計謀生死搏鬥。也比喻雙方用計較量高下。

【孫龐鬥智】出自哪裏?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成語“孫龐鬥智”有什麼歷史典故嗎?“孫龐鬥智”含義詳解

【孫龐鬥智】詞語辨析:

【孫龐鬥智讀音】:sūn páng dòu zhì

【孫龐鬥智的近義詞】:鉤心鬥角

【孫龐鬥智的反義詞】:和平共處

【孫龐鬥智歇後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孫龐鬥智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

【孫龐鬥智】典故:

魏國有一名大將叫龐涓,他指揮魏軍打了不少勝仗,自以爲是了不起的軍事家。可是他心裏明白,他的同學齊國人孫臏(bìn),本領比他強得多。據說孫臏是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只有他知道祖傳的13篇兵法。

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條陷害孫臏的詭計。他向魏惠王(魏國國君)舉薦孫臏,魏惠王很高興地派人請來孫臏,共議國事。孫臏的才華處處顯露出來以後,龐涓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謀反。魏惠王大怒要殺孫臏,龐涓又假意講情,結果孫臏被治了罪,剜掉了雙腿的膝蓋骨,成了殘廢。

後來孫臏知道了這是龐涓的詭計,一怒之下,燒掉了即將寫成的兵書,裝成瘋癲,麻痹龐涓,再設法逃脫虎口。恰好齊國的一位使臣到魏國辦事,偷偷把孫臏藏在車內,混過了關卡,帶到齊國。

齊國國君十分敬重孫臏,想拜他爲大將,孫臏極力推辭:“我是個受過刑的殘廢,如果當了大將,衆人會笑話的。”齊威王就讓他作軍師,行軍時坐在有篷帳的車裏,協助大將田忌作戰。在孫臏的策劃下,齊軍連打勝仗。公元前342年,龐涓帶魏軍攻打趙國,田忌、孫臏率齊軍救趙。但孫臏指揮軍隊不去趙國,而直接攻打魏國。

龐涓得到情報,忙從燕國撤兵趕回魏國。路上龐涓觀察齊軍扎過營的地方:第一天的爐竈數,足夠10萬人吃飯用的;第二天的爐竈數,夠5萬人吃飯用的了;第三天的爐竈數,只夠3萬人吃的了。龐涓放了心,笑着說:“我就知道齊兵都是膽小鬼,到魏國才3天,10萬大軍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齊軍。

成語“孫龐鬥智”有什麼歷史典故嗎?“孫龐鬥智”含義詳解 第2張

魏軍一直追到馬陵(現河北省大名縣東南),天漸漸黑了,馬陵道在兩山之間,路很窄,兩旁都是深澗。這時,有士兵報告:“前面山道都用木頭給堵住了。”龐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樹沒被砍倒,大樹上還有一大片樹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還寫着字。龐涓命人拿火把來,借火光一看,他大驚失色,原來上面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落款是“孫臏”。龐涓想撤兵已來不及了。這時四面殺聲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齊射來,齊軍已把魏軍團團圍住了。龐涓身中數箭,他已無路可走,就在樹下自刎了。

原來孫臏使用誘兵之計,一路上造成齊軍逃散的假像。他料定了龐涓會在追到馬陵,早在此處設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只等樹下火光一起,就一齊放箭。

孫臏的名氣傳遍了諸侯國,後來孫臏不願再作官,就隱居去了。但他寫的兵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