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盤點那些日漸消失的中國節日 你都還記得嗎?

盤點那些日漸消失的中國節日 你都還記得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今,我們的洋節日很多,而諸多傳統的節日,一個個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寒衣節

寒衣節爲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民間稱爲鬼頭日,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三大“鬼節”。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爲“燒衣節”。

同時,這一天也標誌着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爲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

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傳說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到長城,也是農曆十月初一這天。

人日節

人日節,又稱“人勝節”、“人慶節”等,在農曆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

“人日”源於古老的創世神話傳說。據《佔書》記載:正月一日爲雞,二日爲狗,三日爲豬,四日爲羊,五日爲牛,六日爲馬,七日爲人,八日爲谷。

最初,人日節的主要活動是單一的占卜活動。魏晉以後,逐漸發展成爲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

到了唐朝,人日節最爲盛行,這天皇帝賜羣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羣臣。唐代以後,人日節日漸衰落。

盤點那些日漸消失的中國節日 你都還記得嗎?

 天穿節

天穿節又叫補天節,爲正月二十日(宋代以前,爲正月二十三日)。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形成於漢代,在東晉成俗,宋代盛行。

最早記載天穿節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清代所修類書《淵鑑類函》卷一三《歲時部》記載:“補天穿。《拾遺記》雲:‘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爲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焚香燃燭、叩頭禮拜以敬奉女媧娘娘,而且此項祭祀活動必須由家族裏的中老年主婦來主持,以象徵女媧在氏族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流行,是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論語》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上巳節的情形。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

 觀蓮節

傳說農曆六月廿四是荷花的生日。宋代已有此節。這一天有划船、觀蓮等活動。凡有池塘種荷花的人,用紙做燈,內放蠟燭,點亮後置於水面,任其飄去,表示慶祝。

在水鄉澤國的江南一帶,此日是舉家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流傳數代,遍染荷香,成爲漢民族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

盤點那些日漸消失的中國節日 你都還記得嗎? 第2張

 花朝節

花朝節,俗稱“花神節”。南宋楊萬里的《誠齋詩話》謂“東京二月十二日爲花朝”。

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而在唐代的詩文及史籍中,關於花朝的記載已很是常見,如司空圖的“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盧綸的“虛空聞偈夜,清淨雨花朝”。

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爲“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爲“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這是紀念百花的生日。

 天貺節

又稱“六月六”、“回孃家節”、“蟲王節”等,節日活動較少,主要是藏水、曬衣和曬經書,婦女回孃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存在。江蘇東臺縣人,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麪粉摻和糖油製成的糕屑,有 “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還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

 天灸日

農曆八月初一爲天灸日,這一天露水可療疾明目。

古人奉岐伯爲醫神,民間祭祀之,故稱天灸日爲“天醫節”。此外,天灸日民間忌諱下雨,所以有“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之諺。

天灸日爲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時機。因爲天灸日是最熱、陽氣最盛的日子。五行屬於“陽金”,而肺屬“陰金”,當天通過“陽引陰”調補肺功能。肺功能好了,抗病能力也會增強。

盤點那些日漸消失的中國節日 你都還記得嗎? 第3張

 尾牙節

傳說中,尾牙節是拜祭土地公的活動,這一節日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每年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爲“做牙”。二月二日爲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也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商家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