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正月爲什麼叫正月?正月的來歷是什麼?

正月爲什麼叫正月?正月的來歷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月爲什麼叫正月?正月的來歷是什麼?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正月初一,在清明時期也稱爲“元旦”,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指太陽出地平線之時,即一日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開始,新年的第一天,辛亥革命之後,曆法改爲國際通用的西曆,於是,公曆的1月1日就成爲了元旦,而傳統的元旦則變成了春節。

在中國古代,正月初一其實是個政治節日,是人爲定的,老百姓什麼時候過年,涉及到奉正朔的問題。爲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來詳細闡述一下這個問題。

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賀儀式,在中國古代是非常隆重的,故宮有三大殿,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殿是當時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皇帝在太和殿舉行的朝會,一般最爲隆重,每年以元旦、冬至和萬壽節(皇帝的生日)舉行的朝會最爲盛大,稱爲“大朝儀,此外,在每個月的朔望日,皇帝也會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稱爲“常朝儀”,朔日是每個月的初一,這一天月球背向太陽的一面朝向地球,在夜空之中,看不到月亮;望日是每個月的十五,這一天夜空會出現滿月。

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賀儀式,之所以很隆重,是因爲正月初一就是“正朔”,正月初一,即是一年的第一個月,也是第一個月的第一天,即朔日,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正朔”,正朔其實就是正月初一,正指的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即正月,朔是指一個月的第一天,即朔日,正月初一就是“正朔”,正朔在中國古代是天子權力的象徵,改朝換代之際,忠於哪個皇帝,也稱奉何種正朔。

孔子也非常重視什麼時候過年的問題,《春秋》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儒家“六經”之一,爲孔子所編定,《春秋》的第一句話是:“元年春,王正月。”魯隱公元年正月,魯國並無大事,但卻記了一下時間,寫作:“元年春,王正月”,《春秋穀梁傳》解釋道:“元年春,王正月。雖無事,必舉正月,謹始也。”在《春秋》一書中,每到記載年初之事,必說:“某年春王正月”,“春”指的是一年的開始,所謂“歲之始也”,“王”是指周文王,而非魯國君主,魯國君主的爵位是公爵,不能稱王,“王正月”即是大一統的意思,周正以子月(夏曆十二月)爲一年的第一個月,魯國的一年之始,是周朝的正月,也就是說魯國仍然奉周文王的正朔,忠於周天子,但是在魯桓公當政期間,記載年初之事,並未用“某年春王正月”,而是稱“某年春正月”,因爲在孔子看來,魯桓公是弒君而立,沒有資格奉周天子的正朔。

每年的正月,都是一月,每個月的朔日都是初一,奉何種正朔有區別嗎?爲什麼古人特別強調奉正朔呢?其實,在夏、商、周時期,正月的月份並不是固定的。

正月爲什麼叫正月?正月的來歷是什麼?

先秦時期,中國有六個版本的歷法,稱爲“古六歷”,分別是黃帝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和顓頊歷。古六歷都是陰陽合曆,一個迴歸年都是365.25天,一個朔望月是29.53085106天,19年7閏,即日期都是相同的,與我們現在的農曆(夏曆)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主要是歲首不同,也就是正月所在的月份不同,通俗一點講,就是過年的時間不一樣。

按照干支紀月法,一年的十二個月,分別是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冬至所在的那個月爲子月。

黃帝歷、周曆、魯歷皆以子月爲正月,稱爲建子,也就是說在周代的時候,現在的農曆的十一月初一,爲元旦,是新年的開始,魯國奉周朝爲正朔,孔子就是在十一月初一過年,當然,周曆當中的子月(夏曆十一月),即是周曆的正月(一月)了。

夏曆以寅月爲正月,稱爲建寅,寅月所在的那個月正好是在立春的前後,我們現在使用的即是夏曆,以寅月爲正月,所以是正月初一過年,過年的時候恰好在春天,因此也可以叫春節。但如果以子月、丑月爲正月,就不能叫春節了,因爲,十一月、十二月還是冬天。

殷歷以丑月爲正月,稱爲“建醜”,以丑月爲正月,其實就是以冬至所在的那個月爲歲終,以小寒、大寒所在的月份爲歲首,商朝人是在夏曆的十一月初一過年。

顓頊歷以亥月爲正月,稱爲“建亥”,以亥月爲正月,其實就是以立冬所在的那個月份爲正月,秦始皇至漢武帝年間,施行的是顓頊歷,在夏曆的十月初一過年。

周曆本來是以子月爲正月的,但是,進入到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權力衰落了,羣雄爭霸,各諸侯國不再奉周朝的正朔了,一共出現了六個版本的歷法,黃帝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和顓頊歷。雖然,每年、每月的天數都是一樣的,但是元旦的時間不一樣。如果我們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年當中在各個諸侯國之間遊歷的話,是真的可以過四個“春節”的,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一月初一都可以過年。

秦國直到秦武王時期還奉周朝的正朔,以子月爲正月,到了秦昭王時期,開始使用顓頊歷,以亥月爲正月,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也統一了曆法,各個地方都實行顓頊歷,秦朝人是在十月初一過年,立冬前後就過年,而農曆的十月,其實天氣還很暖和,是在秋季,秦人是在秋天過年,秦朝的正月初一不能稱爲“春節”,因爲,這個月還是在秋季。

西漢建立以後,也沿用了顓頊歷,以亥月爲正月,直到漢武帝時期,纔開始以寅月爲正月,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使用《太初曆》,以寅月正月,實行的是“夏正”,在此後兩千多年的時間裏,正月就再也沒有調整過了,一直以寅月爲正月,所以,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也可以稱之爲“夏曆”。

西漢到了武帝時期,開始以寅月爲正月,但是,人們依然習慣在十月初一過年,十月初一在漢代被稱爲“秦歲首”,秦歲首是一年當中的一個重要節日,漢代以後,民間仍然稱十月初一日爲“十月朔”,“十月朔”在中國古代的節日氣氛,僅次於立冬日,在十月初一這一天,朝廷一般還會賜衣給大臣。

十月初一過年,實際上也更符合“年”的本意,“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年”在最早的時候其實寫作“秊”,《說文解字》記載道:“秊,谷熟也。”過年的時候,正好是谷熟的時候,農曆的十月是農作物大豐收的季節,正因爲以亥月爲正月更符合“年”的本意,所以,在西漢的很長一段時間以內,人們仍然習慣過“秦歲首”。

十月初一過年,雖然更符合“年”的本意,但是,人們卻沒有更多的時間來慶祝節日,中國古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說法,每個季節,農民都有事要幹,十月是秋收的季節,秋季並不是農閒季節,其實是與夏季、春季一樣忙,秋收之後,在冬季還要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冬季也是狩獵的季節。

那麼一年當中,什麼時候最閒呢?其實就是在立春和雨水的前後,中國古代的農民,一年四季都有農活要幹,但是在每個季節交替的時候,會稍微閒一點,尤其是在冬天結束,春天剛剛要開始的時候最閒。立春、雨水的前後,剛好是一年當中最閒的時候,冬天與春天交替的一段時間,既不需要冬藏,也不需要春種,立春、雨水前後所在的月份剛好是寅月,建寅,以寅月爲正月在後來的歷史時期,之所以一直沒有變化,其實也與建寅的合理性有關,立春和雨水前後所在的月份,是農閒季節,有利於人們慶祝節日,這就是在中國古代,過年一直從臘月初八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原因。

以寅月爲正月,那麼,正月初一恰好是在立春和雨水的前後,冬天即將結束,春天即將開始,因此稱呼夏曆的正月初一爲“春節”,是非常合適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