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布朗族歷史 布朗族哀牢古國文化的傳承人

布朗族歷史 布朗族哀牢古國文化的傳承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約於公元前300餘年,在中國雲南西南部興起、而於公元一世紀末期衰亡的哀牢國,是一個神祕的古國。南朝時期范曄撰《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載述哀牢說:“其稱王者七十七人,戶五萬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採文秀,蘭幹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桐華木。織以爲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污。”“出銅、鐵、錫、金、銀、光珠、琉璃、軻蟲、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稱“共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面積包括今保山、臨滄、思茅、西雙版納、德宏和怒江等地州全境或大部。生活在永昌(哀牢國)境內的濮人,後來分化爲布朗、佤、德昂三個民族。

從《後汗書.西南夷列傳》所載資料來看,兩千多年前生活在雲南西部的布朗族先民“濮人”已有較高的生活水平。近年人們在原哀牢國疆域範圍內發現了很多舊石器至新石器的文化遺址及實物。同時也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文物,如銅鼓、銅斧、銅鋮、銅劍,還有銅鋤、銅鏡、銅盒、編鐘等等。在雙江布朗族古老的村寨——畔品村域,還出土了一件銅斧範模;二在勐庫公弄布朗族村域則出土了銅針範模。經鑑定,它們是戰國時期文物。它說明,還在戰國時期布朗族的先民已擁有冶煉青銅器的能力和技術。

布朗族歷史 布朗族哀牢古國文化的傳承人

今天的布朗族主要分佈在雲南境內的昌寧、鳳慶、雲縣、景東、雙江、瀾滄、勐海等四地州十餘個縣。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布朗族總人口爲九點二萬人。其中勐海縣三萬餘人,雙江一餘人,其餘各縣均不足一萬人。

布朗族是一個善於種茶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茶一直在他們的生活中居着重要的位置。在布朗族和德昂族中淬着人是天界的茶葉下凡變化而成的神話故事。另一則故事則講,茶是“浦蠻王”留給他的後代布朗族的。雲南是茶的發源地。茶葉很早就進入了布朗族的生活中。布朗族一年一度的祭 活動,是他們最原始的宗教信仰。

祭祀所用的雞、豬、宰殺時禁止使用金屬刀,須用木棒擊其頭至死。它給我們傳遞了這個一們信息: 神崇拜產生於金屬器產生前。而祭臺上請神的祭品只有茶、大米和用土碗盛的酒。其他物品不得隨便上祭臺。上述告訴我們 神崇拜之際,茶早已進入布朗族的生活。

在歷史上,對布朗族來說,茶是饋贈親友和尊貴賓客的上等禮品;茶是婚儀缺少不得的信物;茶是誠信、友善、摯愛深情的載體;茶是人間向神類傳送信息的橋樑。茶在布朗人的心目中最潔淨、最神聖。今天人們看到,瀾滄景邁萬畝古茶園,雙江千年古茶樹,版納茶樹王無不與布朗族緊密相關。布朗族還在歷史上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茶技。如竹筒茶、酸茶、竹筒蜂蜜茶、煳米茶、明子茶、散茶等等。茶葉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飲品,也常入食、入藥。

布朗族歷史 布朗族哀牢古國文化的傳承人 第2張

歷史上的“吃新米”活動,反映出布朗族有着悠久的農耕文化。每至、金秋時節,經過一年的辛苦勞作,稻穀成熟,糧食入倉;布朗人家家戶戶就要忙於籌辦“吃新米”活動。首先要迎“谷動”進家,從田裏採回一束穀穗,掛在家中的神位上。還要從田裏帶回一團土,分成7份,置於自家的糧倉中,稱之爲“谷母“。

穀子加工成大米,不能用碾碾、不能用磨磨,否則穀子就會因疼痛而咒主人。須用杵臼舂、舂米時,手握杵棒,一杵一叩頭,是對穀物的敬重。“吃新米”是每家每戶大喜的日子,是布朗人的年節喜慶。熱情好客的布朗人要邀請親朋好友一同前來做客、共慶豐收。“吃新米”有一套繁雜而嚴肅、莊重的儀式。宰公的雞、宰殺前要洗雞頭雞腳。

吃飯前要先祭祖、祭火塘,還要到佛寺“滴水”。吃完飯要盛一碗“餘飯”,這碗飯要放置數日乃至數月。還要喂耕牛、祭犁耙、看雞卦。而這一切都是在主人和客人極其輕鬆、愉悅、樂趣融融的氣氛中進行的。“吃新米”和其他生產活動一起,組成布朗族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

數量繁多、形式多樣的口頭文學和民歌、民舞,組成布朗族絢麗多彩的文學藝術。布朗族的民歌內容健康、形式多樣,常常因地域不同而各有差異。也因此面顯得豐富多彩。在雙江流行的有兒歌、情歌、勞動歌,還不禮儀歌。而且都有是用地地道道的本民族母語唱的,布朗族民歌的主要藝術特色表現在:一、短小、簡潔明快;二、古樸、自然;三、歌詞直率、樸實無華;四、歌舞一體、亦歌亦舞;五、可獨唱、合唱,還可男女交替領唱、跟唱,增加美感;六、旋律悠緩、靜。各地布朗族都有不同風格的舞蹈。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流行我縣的蜂桶鼓舞。蜂桶鼓舞因其形似蜜蜂桶而得名。

布朗族歷史 布朗族哀牢古國文化的傳承人 第3張

舞蹈者身背蜂桶鼓,邊舞邊擊打身上的蜂桶鼓。三步舞比較輕悠緩慢,五步舞則十分激烈暢快。蜂桶鼓舞動作優美,十分引人。它配有象腳鼓、 、釵、等打擊樂器;並分男隊和女隊。男隊身背蜂桶鼓,邊舞邊敲;而女隊則手持毛巾邊舞邊甩。蜂桶鼓舞是羣衆性、參與性很強的舞蹈。舞蹈時可數人、數十人,也可上百人進行。蜂桶鼓舞源於布朗族的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中講到,很久很久以前人類曾遭遇大洪災。是蜜蜂把天神引到一座山上,找到一對倖存的兄妹,人類才得繁衍至今。天神讓人類製作蜂桶,讓蜜蜂住在裏面。人們因此受到啓發,產生了蜂桶鼓舞。蜂桶鼓無疑是布朗族最古老的打擊樂器。象腳鼓、 、釵、等,是他們接受南傳上座部佛教以後才加入進來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