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戰史祕聞 > 北宋軍隊真的“不堪一擊”嗎?還是另有隱情

北宋軍隊真的“不堪一擊”嗎?還是另有隱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北宋,有一種民間很流行的說法,就是錢穆先生提出的“積貧積弱”。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和宋之前最鼎盛的唐朝相比,北宋以較小的國土容納了將近1億人口,而唐朝只有7700萬。實際上,北宋無論耕地面積、商品經濟、城市化比例、手工業水平和財政收入都遠勝唐朝。宋朝的人均收入爲中國歷史最高,比以後的明清多出幾倍。何來“積貧”?

所謂“積弱”,軍事上最明顯的體現是北宋未能征服兩個主要敵國——遼和西夏,最終爲後起的金人所滅;南宋偏安於江南,無力北上收復失地,最後爲蒙古所滅。契丹遼國和党項西夏並非漢唐面對的匈奴、突厥等草原部落聯盟,而是二元制的遊牧政權,兩國既保有遊牧民族的軍事優勢,又吸取了中原農業文明的組織管理優點,因此能與北宋長期抗衡屹立不倒。更爲不利的是,北宋立國前,北方屏障燕雲十六州已被契丹佔領,西北的主要養馬地喪失殆盡,北宋騎兵數量遠低於漢唐,更不及遼和西夏。

北宋初期,太祖和太宗都有收復華北失地統一中國的願望。然而宋太宗兩次大舉伐遼(979年和986年)均告失敗,宋朝對遼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狀態,但宋軍遠非不堪一擊。

在兩次北伐之間和前後,宋軍在局部戰場屢屢獲勝,多位將領展現出過硬的戰場指揮能力和謀略水平,宋軍主力步兵多次以少勝多,被視爲“積弱”象徵的北宋騎兵、甚至廂軍(廂軍是北宋地方軍,一般無訓練和作戰任務,中央精銳軍隊稱爲禁軍)也有上乘發揮,正面擊敗過遼軍騎兵最強悍的鐵林軍。

北宋軍隊真的“不堪一擊”嗎?還是另有隱情

白馬嶺之戰:宋遼戰爭中宋軍第一次大規模取勝

979年北伐幽州之前,宋太宗御駕親征北漢,採取明智的“圍城打援”策略,即派宋軍主力包圍北漢都城太原,同時令郭進率軍佔領位於遼軍救援北漢必經之路上的石嶺關。6萬遼軍行至石嶺關東側白馬嶺附近的北木口河時,宋軍已嚴陣以待。遼監軍敵烈欲過河強攻宋軍。騎兵之優勢在於利用平坦地形,發揮速度優勢,靈活迂迴包抄,攻敵兩翼和身後。正面攻擊陣型嚴密和良好訓練的步兵則犯了兵家大忌,更何況在過河的不利形勢下。

宋軍主將郭進遵照兵法“半渡而擊之”,趁遼騎過河混亂之際以步兵猛烈衝擊。是役,包括敵烈在內的五位遼朝高級將領被殺,士兵死傷無數。遼援軍及時趕到,郭進兵力較少遂撤軍而去。白馬嶺之戰是宋遼開戰以來宋軍第一次戰果較大的勝利。

這場戰爭無論從戰略安排、戰術運用以及戰鬥能力,宋軍的表現都無可挑剔。宋太宗派郭進佔據石嶺關,控制遼軍行軍通道,交戰前已贏得先手。郭進作爲主將兵法嫺熟,善於把握機會,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宋兵剛猛無畏的衝擊搏殺令遼軍驚慌失措又進退兩難。這樣有勇有謀的宋軍怎能不勝,哪有半點“積弱”的跡象?

宋軍本有機會擴大戰果,但石嶺關監軍田欽祚與郭進不和,故按兵不動,錯失良機。白馬嶺戰役之前,田欽祚販運軍資牟利,宋太宗得知後,卻仍令前者在石嶺關監軍。

宋太宗陰謀登基後,擔心五代時期常見的武將篡位重演,因此對功高能戰的宋軍將領頗爲猜忌。雖然從太祖皇帝開始,宋朝就有崇文抑武的傾向,太宗對武將的打壓限制空前擴大。宋太宗一面提拔一批忠心謹慎之輩出任軍中要職,一面派監軍(很多是外戚)監視領兵在外的武將,這也是田欽祚有罪卻仍被重用的關鍵原因。田欽祚有太宗支持,有恃無恐,最後竟言語相譏,逼得一代名將郭進自縊而亡。

滿城和雁門關之役:宋軍連戰連捷

第一次北伐失敗、宋太宗返回開封后,並沒有在鎮州、定州、滿城一帶的前線明確指定一位戰區指揮官,以統籌規劃未來的軍事行動。理論上,知定州崔翰、鎮州都鈐轄劉廷翰、鎮州節度使李漢瓊、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四將都可以按照聖旨“得以便宜從事”,這是宋太宗對武將指揮權的分權與制衡。太宗甚至給前方將領留下了具體作戰的陣法圖——“賜陣圖,分爲八陣,俾以從事”。

所謂八陣圖,即將宋軍分爲八陣,陣與陣之間相距百步,這樣做分散兵力,增加了戰場組織協調難度,令敵方有機可乘,是完全不顧具體形勢的紙上談兵。

979年底,遼軍10萬人大舉南侵至滿城一帶。崔翰等人慾按照宋太宗的旨意以八陣應敵,兩位將軍趙延進和李繼隆強烈反對,尤其後者指出“兵貴適變,安可以預料爲定”,宋軍大幸。宋軍排出了實用靈活的前後兩陣,並用詐降計麻痹遼軍。遼軍一擊即潰,逃亡過程中,又遭宋軍崔彥進部隊伏擊。滿城會戰,宋軍斬首萬級、俘虜三萬人,是宋遼開戰以來宋軍戰果最大的一次勝利。

戰前反對八陣圖的兩位將領趙延進和李繼隆都是外戚,同時也是監軍,他們的職責本是監督主將運用八陣圖。幸而,他們做出了理性明智的判斷,宋軍勝利纔有了可靠保障。滿城戰役雖有太宗“將從中御”干預前線指揮權,宋軍卻能大勝,關鍵在於北宋武將臨敵決策和謀略運用的高水準發揮。

980年,遼國爲報滿城之仇,以10萬大軍殺奔雁門關。據學者實地考證,雁門關廣武溝一帶地形險狹,不利於大部隊行軍。遼軍不熟地形卻輕敵冒進,正好經過廣武溝。宋軍主將潘美以主力嚴守雁門關,北宋著名將領楊業率數千輕騎兵,迂迴至遼軍身後,發動奇襲,潘美則從正面出擊,遼軍10萬之衆大亂,在狹窄崎嶇空間內“狼奔豕突、自相踐踏,傷亡慘重”。宋軍騎兵在戰役中多起輔助作用,但此戰充分發揮機動優勢,立下頭功,爲“積弱”的北宋騎兵首次正名。

北宋軍隊真的“不堪一擊”嗎?還是另有隱情 第2張

 唐河之戰:宋騎正面擊敗遼騎

雍熙北伐失敗後的第二年(988年)9月,遼聖宗率8萬大軍親征,宋軍屢戰屢敗,丟城失地。11月遼軍騎兵在定州附近的唐河與宋軍遭遇。宋騎摧鋒破陣,擊潰遼軍。唐河之戰是宋騎正面擊敗遼騎爲數不多的戰例之一。

雍熙北伐的岐溝關、陳家谷戰役以及其後的君子館戰役三場慘敗之後,唐河之戰是宋軍急需的一場報仇雪恥和鼓勵士氣的勝利,因此被宋朝大書特書、誇大戰績——大破遼軍八萬,斬首一萬五千級,獲馬萬匹。

按照學者何冠環的考證,當時遼軍主力並不在定州附近,宋軍擊敗的僅是百餘隊騎兵。遼軍果真遭到如此重創,不大可能一直在北宋境內順利轉戰,並且在第二年輕鬆攻取易州等地。實際上對於988年遼軍南侵致使邊境上極爲重要的涿、易二州易手,北宋主要史書均語焉不詳。

縱使如此,此戰衝鋒在前的靜塞騎兵驍勇無敵,竟然戰勝了遼國極優秀的將領耶律休哥率領的騎兵部隊。靜塞騎兵原屬河北廂軍,雍熙北伐宋軍損失慘重,廂軍這樣的二線部隊被迫充當主力。靜塞軍唐河一戰成名,後來也升格爲禁軍。“積弱”的廂軍尚有如此驚人的戰鬥力,何況北宋禁軍的精銳騎兵?

宋軍其他勝戰與武器製造

宋太宗在位最後幾年,宋遼基本維持和平狀態。宋真宗上位後,宋遼戰爭再次進入高潮,雙方歷經數次大型會戰,都意識到無法徹底擊敗對方,遂簽下澶淵之盟(1005年)。北宋多次戰果輝煌的戰役發生在真宗朝(997-1022年):1001年的威虜軍會戰,宋軍4萬騎兵大戰包括鐵林軍在內的6萬遼國騎兵,結果遼軍被斬首兩萬;1004年的瀛洲保衛戰,殺死殺傷遼軍6萬人;1016年三都谷之戰,6千宋軍大勝3萬吐蕃軍,殺死吐蕃軍近萬。

不僅如此,爲遏制遊牧騎兵,北宋、南宋都竭力研製和推廣強弩等遠射武器。各種單兵弩和重型機械弩廣泛裝備于軍中,北宋牀子弩的最大射程1500米,這是冷兵器時代最遠的射程記錄。宋軍強弩在多次戰役(澶淵之戰,1081年的伐夏,1131年的和尚原戰役等)中發揮關鍵作用。君子館之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天氣過於寒冷,宋軍無法使用強弩。

 宋夏與宋金戰爭:北宋軍力漸衰

與遼講和之後,北宋主要對手是1038年立國的西夏。歷經持續北宋五朝皇帝的戰爭,1119年西夏向宋稱臣(遼與北宋的地位對等,平起平坐),不過12世紀時北宋軍政已嚴重敗壞,外強中乾。

宋徽宗在位時期(1100-1126),遼國力大衰、金人崛起。在金人滅遼過程中,宋朝當權派(童貫、蔡京等人)以爲可以趁機奪回燕雲十六州,不顧脣亡齒寒,定下聯金攻遼的政策。

1122年童貫率軍兩次攻遼都大敗而歸。處於亡國絕境中的遼軍竟能將數量極爲優勢的宋軍打得潰不成軍。此時宋軍戰鬥力之低下才是真正的“積弱”,北宋的無能表現被金人看在眼裏,金人亡遼後不久遂南下滅宋。

北宋軍隊真的“不堪一擊”嗎?還是另有隱情 第3張

北宋軍力不輸漢唐

如前所述,從宋太宗到真宗,北宋對遼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但從多次戰役結果來看,雙方是互有勝負,打成平手。宋軍多位前線將領表現出了較好的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宋軍主力步兵、數量較少的騎兵以及二線部隊都表現出色,甚至超水平發揮。與西夏近百年的戰爭,宋軍則最終獲勝,因此所謂的軍事積弱在北宋大部分時期是不成立的。

相對於西漢和盛唐的疆域面積,宋朝相差甚遠。北宋未能如漢唐朝那樣征服遊牧國家(因而對比之下顯得不夠強勢),一個關鍵原因是優良戰馬不足。北宋政府養馬數量最多不過21萬匹,而西漢漢武帝有40萬匹,唐朝最多高達70.6萬匹,創造世界歷史記錄。對有着廣闊草原腹地的遼國,沒有強大的騎兵,宋朝即使奪回了燕雲十六州,恐怕也無力遠征。以步兵爲主力、騎兵爲機動的彈性防禦策略,纔是宋朝的理性選擇。

遼和西夏,尤其是前者,軍事上盡力保持遊牧部落的尚武悍勇,學習宋朝的攻城戰術和器械製造;同時改革部族政治體制,招納漢民、任用漢官,刻意學習中原文明的官僚管理制度,從而建立兼具兩種文明優點的、相對穩定的二元制國家。因此遼和西夏以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持久作戰的堅韌與北宋進行長期大規模的戰爭。宋國力雖比西夏強,但軍政腐敗已經較嚴重,因此戰事持續更長時間。

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以及崇文抑武等不利的制度環境下,面對實力強勁的二元制遊牧王朝遼與西夏,宋軍在戰事中(尤其是對遼戰爭)展現出的戰鬥力和武將指揮素養可圈可點,不輸漢唐,強弩等武器製造上更具優勢。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