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抗日戰爭 > 史迪威很冤:遠征軍如果由他指揮纔是幸運

史迪威很冤:遠征軍如果由他指揮纔是幸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需要對史迪威進行重新解讀

陳納德將軍的回憶錄中,極爲痛恨史迪威將軍,因爲按照陳納德的回憶錄,如果沒有史迪威的搗亂、掣肘的話,一個是中國軍隊可以得到更好的支持,另外美國空軍也可以發揮他們在中國戰場的作用。這就不由得讓人產生疑慮,爲什麼在猛將如雲的美國,他們會派一個如此無能、心胸狹隘和人格缺陷明顯的將軍到中國來?

這個問題關鍵是這麼幾點:第一,到底1942年中國遠征軍征戰緬甸失敗的責任歸誰?當時幾萬中國軍人死在那片戰場上,這個責任到底歸誰?第二,史迪威和蔣介石關於中國軍隊的指揮權之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史迪威是不是基於個人私利想要中國軍隊的指揮權?而蔣介石先生是不是爲了維護中國主權,才堅決地守住了自己對中國軍隊的指揮權?第三,史迪威在人格和專業素質上,到底值不值得肯定?

  同古戰役中日本軍隊最多10000人

大家習慣說,1942年戴安瀾指揮的中國第200師所進行的是同古大捷。那場戰役到底打死了多少日本人?無論從戰役上,還是從戰略上,到底有沒有取得勝利?如果沒有取得勝利,那麼是什麼原因?(注:同古,南緬平原上的小城,距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鐵路和水路要衝,擁有軍用機場,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史迪威很冤:遠征軍如果由他指揮纔是幸運

在1942年3月,也就是同古作戰將要開始的時候,實際上史迪威和蔣介石在重慶有過一次比較長時間的交談。史迪威的主張是,中國的三個師全部挺進到同古和同古附近,如果日本軍隊進攻,除了200師在正面迎擊之外,22師和96師要從側翼進攻日軍,這樣有可能擊敗日本進攻的55軍團。後來我們的參戰將領,包括杜聿明的回憶錄都一直在說的是,中國的22師和96師沒能參加同古戰役中對日軍側翼的進攻行動,是因爲當時日軍56軍團的增援部隊已經上來了,他們的人數已經超過了中國的3個師,而且由於英軍掌控着緬甸的鐵路運輸,所以延誤了中國軍隊向前線的調遣。

那麼,日本55師團進攻同古時到底有多少人?我在《父親的戰場》那本書裏寫日本師團大約是23000人,但慢慢梳理日本防衛廳的資料,發現進攻同古的第55師團最多10000人,而且沒有重武器。因爲他們是從柬埔寨走到泰國,再走到緬甸邊境,翻山越嶺走的是隻有猿猴才能通過的路,所以他們的重武器是帶不來的。他們打下了緬甸南部的毛淡棉機場,一路北上全部是步行,在第55師團距離同古還有100多公里時,得到了30輛卡車的支持,變成了部分機動的軍隊,所以他們進攻同古時是很疲倦的。另外,第55師團爲在泰國維護治安,所以他的主力作戰部隊只有5個步兵大隊,炮兵連隊是被縮編了到緬甸作戰。這樣計算下來,日本步兵大隊滿編的話是1100人,5個步兵大隊是5500人,加上炮兵和師團司令部,應該不足10000人,當然準確的數字還需要有更權威的統計。另外從緬甸南部開始打,打到同古的時候,已經是有損失的,所以可以說進攻同古的部隊,基本上是一支疲兵弱旅。那麼,中國的200師已經在那兒構築工事超過了10天,雖然200師所有的重型裝甲、戰車、重炮沒有上去,但日本也是如此。如果22師和96師都在的話,中國軍隊人數是遠遠超過日本進攻部隊,這是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

  蔣介石扼殺了同古戰役擊潰日軍的好機會

至於爲什麼沒有把後面的兩個師派到戰場上,杜聿明將軍的說法是,由於英國人作祟。實際上蔣介石日記裏一開始就寫了,中國軍隊的主力絕不能用於曼德勒以南地區,他在很早的時候就下了這個決心。(編者注:曼德勒,緬甸第二大城市,位於緬甸中部偏北的內陸。)現在幾乎所有的否定史迪威將軍的書裏都說,1942年蔣介石是給了史迪威完整的作戰指揮權的。蔣介石日記裏是這樣寫的,任命史迪威爲入緬華軍總指揮,但第二天他的日記裏又寫,任命杜聿明爲入緬華軍總司令,並信告杜聿明林蔚,讓他們面告史迪威整個後面的方略。實際上,蔣介石沒有把指揮權讓給史迪威,史迪威是總指揮,杜聿明是總司令。他對杜聿明的任命,史迪威將軍並不知道。然後蔣介石在那二十幾天的日記裏,幾乎每一天都有記載,給杜聿明寫信指導緬甸作戰方針,甚詳。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整個戰場的真正指揮權是屬於蔣先生的,他從來沒有放過。在這樣的情況下,史迪威下達的22師和96師南下支援200師的命令是無法得到執行的。

從史迪威的日記裏可以看到,當時的鐵路基本上是暢通的,他們報告說所有的運兵列車已經南下。第二天史迪威日記裏又寫,其實預計要走的三列車裏有兩列沒有走,然後接着報告的是這些車終於南下。3月27日他跟杜聿明開會,杜聿明說3月27日可以發動進攻,3月27日這一天非常重要。現在有些學者用杜聿明回憶錄來講同古作戰,杜聿明說,那個時候日本軍隊的援兵來了,人數超過了中國軍隊。其實這是不對的,在日本防衛廳緬甸作戰的一九七幾年代的總結裏,專門寫了3月27日那一天,就是55師團的作戰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因爲攻擊停頓下來了。我們都知道,一個軍隊的攻擊力達到了極限,停下來了,這時候如果中國兩個師的有生力量從側翼突然進攻,三萬之衆去進攻不足一萬人的、已經打得沒有力量的55師團,我們完全有可能擊潰它,甚至擊敗他。可惜的是,這個戰役沒有發動起來。因此我覺得同古作戰本來可以取得很好的勝利,結果被蔣先生扼殺了。

  同古作戰最多打死500日軍而不是5000

同古作戰打死了多少日軍?1942年同期的《中央日報》兩篇報道,一個是日本的55師團被戴安瀾殲滅過半,一個是經過精確點算,打死日軍5000人。戴安瀾將軍自己的日記裏,從來沒有寫打死了日軍多少人。杜聿明將軍的回憶錄裏,只有說了他們的騎兵團的伏擊打死了幾十個日本人,後面也沒有說打死了多少個日本人。那麼,到底我們說的同古大捷打死了多少日軍?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緬甸戰役(相關資料)寫了,55師團在1942年的緬甸戰役作戰中,作戰距離1500公里,作戰次數50次,陣亡人數700多人。我相信這個數字是準確的。那麼50次作戰中死了700人,同古戰役不可能一場戰役就把這700人都打死。往高估,同古作戰打死了500個日軍,這個應該算比較靠譜的說法。

  同古戰役是敗仗不是大捷

那麼同古作戰到底是輸了還是贏了?史迪威的想法是,3個師的有生力量全力打擊日本的1個師團的進攻,然後有可能的話,可以向仰光反攻。還有一種說法是,我們右翼的英軍背信棄義逃跑了,致使日軍從側後包抄了我們。實際上我們右翼的英軍,取日本人的說法,比我們的同古棄守晚兩天,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從同古撤退了,右翼的英軍還在打。就算是右翼的英軍跑了,進攻右翼的日本人也沒有辦法來抄同古的後路,因爲那中間隔着一座很大的山,他們翻不過來,他們是步行軍隊,所以英軍被潑的髒水我們應該給他們洗刷乾淨。

戴安瀾將軍在同古作戰結束後,有好幾天沒有記日記。後來他補記的時候寫,因爲打了敗仗,所以沒有心情記日記。爲什麼說同古是敗仗?蔣先生日記裏寫,我們損失不大,而日軍損失重大,實現了我一貫作戰的意圖。就證明同古作戰是按照蔣先生的意圖打的,而不是按照史迪威的意圖打的。那戴安瀾爲什麼知道這是敗仗呢?首先這個城沒守住,同古對於緬甸南部的作戰之重要,十幾天之後就顯示出來了。蔣先生的日記後來也寫了,就是同古丟了之後,有一條路可以直插日軍的右翼,可以讓日本人奔臘戌去,抄了中國遠征軍的後路和中國遠征軍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基地。(編者注:臘戌,緬甸北部撣邦的首府,位於緬甸東北部。)戴安瀾在同古守着,是知道那條路的重要性。史迪威在前線也看出那條路的重要性,因此緊急部署了在臘戌那一帶的中國軍隊防衛。可惜在那兒防守的中國軍隊一觸即潰,甚至未觸即潰,逃跑了。史迪威將軍在日記裏寫,昨天我還有一個師,今天這個師就不見了。所以戴安瀾說,同古打了敗仗。

史迪威很冤:遠征軍如果由他指揮纔是幸運 第2張

史迪威下令撤往印度是正確決策

中國遠征軍損失了幾萬將士,這個責任到底是誰的?有一個說法是史迪威在緬甸戰場上極不光彩地逃跑了,他脫離了自己指揮的中國軍隊。可大家要記住,如果史迪威將軍真想逃跑的話,是美國的上校飛行員加上一個中小飛行員,開着專機來運美國的三星將軍,因爲他們不能讓美國的三星將軍被日本人俘虜了。但史迪威拒絕坐飛機離開戰場,他用那架飛機運了他認爲更需要撤走的人員。史迪威當時下令,中國軍隊(主要是第五軍)向印度撤退,並且規劃好了撤退路線。同時跟當時印度的軍事方接洽好,準備迎接中國軍隊,在那邊武警和訓練。在那之前大約十幾天,實際上蔣先生已經接受在印度訓練10萬中國軍人的建議。因此中國軍隊撤到印度去,並沒有所謂的“有損榮譽和國格”的事情。史迪威下令中國軍隊向印度撤退,很顯然是一個最明智,也是一個最現實的決策。杜聿明將軍給蔣介石校長髮電報,說史迪威和羅卓英命令我們向印度撤退。蔣先生回電:你們經密支那回國,不要去印度。這個蔣介石日記有記錄。於是,杜聿明就率領部隊經密支那回國。(編者注:密支那,緬甸北部克欽邦首府,二戰時爲戰略據點。)其實杜聿明軍隊先到密支那,但他們沒有把密支那佔領作爲整個大軍撤退的依託。兩天之後,日本一支很小的部隊將密支那輕易佔領,逼使中國幾萬大軍繞行密支那,進了野人山。(編者注:野人山位於緬甸最北方,是密支那以北一片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再北是喜馬拉雅山。)

史迪威將軍下命令讓中國軍隊向印度撤退,從戰鬥序列來講,史迪威將軍是杜聿明的直接長官,史迪威下令向印度撤退,杜聿明本身是違抗命令。所以史迪威率領自己的小部隊,不跟着違抗命令的軍隊一起走,一點錯誤都沒有,錯的是杜聿明。嚴格地說,杜聿明是率軍逃跑,說起來這應該是槍斃的。史迪威當時還希望他們能夠撤往印度,因此帶着其他的114個人,包括很多平民、緬甸女護士、傳教士、英國軍官,包括他自己這個59歲的老人,115個人的隊伍,是整個撤出緬甸無一傷亡的部隊,小隊伍的安全撤退證明史迪威的決策和判斷是對的。另外,史迪威急急忙忙地走,是爲了讓英國軍隊爲中國將要撤往印度的大軍提供路途上的補給和準備接待,因此,史迪威也沒有錯。

這裏面有一個師長抗命,到現在所有人歌頌這個師長。孫立人師長直接違抗杜聿明撤往中國的命令,帶着他的那個師撤往印度。中國史學界批評史迪威脫離自己的部隊逃跑了,沒有一個人批評孫立人違抗軍令帶着軍隊逃跑。我們不能用雙重標準評價美國軍人和中國軍人,因爲孫立人是我們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做什麼事都是對的,而史迪威變成了一面可以任人捶打的破鼓?我覺得我們在做歷史時,不能這麼不公平地對待爲我們國家做出很多奉獻的人。史迪威沒有錯,杜聿明錯了。

杜聿明領着遠征軍在野人山裏天天轉。蔣介石在日記裏寫“爲杜聿明規劃歸國路線”。這個很好玩。蔣先生自己總結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地圖。沒有地圖,你在重慶爲深山裏的杜軍長怎麼規劃路線?在深山裏死了幾萬人,跟蔣先生在重慶不瞭解地理情況的規劃也有關係。最後蔣先生還是命令杜軍長,您就剩這麼點人了,去印度。所以也去印度了。然後蔣先生說,這幾萬人在山裏到處轉,很辛苦,死了這麼多人,都怪史迪威。我覺得這是蔣先生的不公平。

  中國軍隊不服從史迪威指揮

第一次入緬作戰時,史迪威將軍前後規劃了不下三次對日本人的反擊,對日本突出部隊的合圍反擊,包括到仁安羌去解救英軍,也是史迪威將軍下的命令。(編者注:仁安羌,緬甸中西部城市,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右岸。)結果,一方面解救仁安羌的孫立人將軍成了我們口碑相傳的英雄,另一方面在齊錫生老先生和諸多中國史學家的作品裏,變成了史迪威命令38師去救英軍,因此削弱了我們戰場上的軍力。我們永遠用雙重標準來評價歷史。史迪威策劃的三次對日作戰,基本上都流產了,我研究的結果是我們自己的軍隊不服從他指揮的問題。

在印度,史迪威將軍一開始訓練了2個師的中國陸軍,即第22師和38師。1943年年底,中國軍隊開始陸續從印度進入緬甸,大概是在1944年元旦,中國第22師的團長傅宗良率領1個團在百賊河發動了對日本軍隊的作戰。史迪威將軍直接給22師下達了作戰命令,命令傅宗良團長率領他的部隊沿着百賊河的右岸繼續前進,到接近日軍正面時,渡河進攻。團長帶着部隊進軍途中,發現在中途渡河,從日軍左側進行攻擊會更有利於作戰。於是他一方面向廖耀湘師長報告自己的新的作戰計劃,同時過河。廖耀湘師長把傅宗良團長的變更報告給了史迪威將軍。史迪威極爲憤怒,下達了一個命令,撤銷其團長的職務,因爲他畏敵懼戰。將這個命令發給廖耀湘師長,同時給蔣介石委員長髮了電報,讓重慶同時下達撤銷傅宗良團長職務的命令。廖耀湘接到史迪威的命令後,緊急地給宗良團長送去。

因爲傅宗良升官比較慢,和廖耀湘是黃埔同期,那時候他還是當團長。廖耀湘說,宗良兄,您那個計劃,咱們的老頭子不幹了,生氣了,你現在已經不是團長了,已經被撤職了。但是我糊弄着他,你接着打,我替你扛着這個包,如果這仗打不好,咱們哥倆就全玩了。傅宗良團長按照自己的計劃開始攻擊。中國軍隊在中等規模作戰中,這次是最成功的戰役。他們給總司令部的報告是擊斃了日軍大約700人,中國軍隊陣亡大概十幾個人。這個報告打上去之後,史迪威馬上回電說,那些日本人都別埋,我來數。因爲中國軍隊虛報戰功已經是一個傳統。於是史迪威坐着飛機到前線,迅速帶着憲兵部隊來了。副團長把打死的日本人在河邊上排好。史迪威在那兒數,數到680幾個人時,沒數完,說行了吧,埋了吧。然後跟傅團長說,對不起,我錯了,我向你道歉,你的軍事素養比我好。然後跟廖耀湘說,撤銷我前面的命令。也跟蔣先生說,建議晉升傅宗良團長。這體現了史迪威將軍的胸懷和他做事的方法和磊落的人格特徵。這是史迪威的人格和它後面訓練軍隊作戰的一個故事。

史迪威很冤:遠征軍如果由他指揮纔是幸運 第3張

史迪威和蔣介石關於中國軍隊的指揮權之爭的關鍵癥結是什麼?齊錫生先生說史迪威基於個人野心要指揮權。其實當時有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日本發動的1號作戰,讓中國第14航空隊的很多重要機場全部都被日本人佔領,中國軍隊以前沒有失守的,如長沙等地都失守了,所以當時中國的軍事形勢極爲嚴峻。另外一個評價是,蔣介石的政權在這個戰場上還能支撐多久?這是當時美國軍界和政界最爲關心和擔憂的問題。那時候派往延安的美國軍事觀察組,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政治觀察家,一個叫戴維斯,一個叫謝維斯。我看了他們當時給美國國務院和美國軍部的報告,1944年他們就寫了,中國這個政權正在逐漸地失去人民的支持,而在陝北窯洞裏的弱小軍隊和政黨,將在5年之後得到這個國家的執政權。1944年的美國政治和軍事觀察員是這麼判斷中國政治形勢的。我很驚歎他們的遠見。

另外,蔣先生的日記裏已經清晰地透露,早期願意把中國軍隊完整的指揮權交給史迪威。有意思地是,正在他籌措這件事時,毛主席的信接二連三到重慶,非要建立聯合政府不可。這時候蔣先生覺得,你們美帝國主義和萬惡的共產黨已經勾結在一起,因爲那時候美國觀察組在延安,一個要槍,一個要參政,等於要他的權,這樣聯合起來。咱們想一下,蔣先生是靠他當黃埔軍校的校長,然後當北伐軍總司令,最後一步一步上位到中華民國的執政老大,如果他的槍沒有了,再組建了聯合政府,再一不小心建了美國式的民主制度,蔣先生的命基本就沒了。所以到後來,蔣先生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把槍權、指揮權交給美國人。在延安的共產黨表態很清楚,只要指揮權在史迪威將軍手裏,我們一定服從指揮。史迪威將軍想得很簡單,共產黨的20萬正規軍可以歸他管;蔣先生在山西、河南那兒還有40萬精銳部隊看着共產黨,這40萬也歸他管;還有將近200萬正規的國民黨陸軍,全歸他管。一眨眼,史迪威將軍變成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上指揮軍隊最多的一個將軍了。我相信那時候的史迪威將軍若能接到指揮權,也是躊躇滿志的。人家想着我多運點軍火來,把那日本給打敗了。其實,史迪威將軍很簡單,就是一個純種的、標準的軍人,沒有想過把中國軍隊的指揮權給拿走的問題。

在歐洲戰場上,在人家的土地上打仗,一個美國人在那兒指揮着英國、法國、美國還有好多個國家的盟軍,那些國家沒有一個說自己的主權就沒了。在意大利打仗的時候、在法國打仗的時候,一直打到比利時,沒有人說因爲美國總司令指揮着他們軍隊就影響着自己國家的主權。另外中國半壁河山被日本軍隊踐踏,那拿到不是主權嗎?如果把軍權交給美國人,可以迅速地把半壁河山從日本人的鐵蹄裏解救出來,那不是恢復中國主權最有效的方法嗎?那些天蔣介石在日記裏寫得很清楚,毛筆都寫禿了,心情很不好,分析了一旦指揮權拿出去的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如果甲發生了怎麼辦、乙發生了怎麼辦、丙發生了怎麼辦。最有意思的是,他採取了對中國人來講行之有效的對付外交難題的方法——死拖。一方面已經做好了準備,另一方面一直拖,一直拖到10月初。

大家說因爲史迪威親自遞交了羅斯福的信,因此蔣介石把指揮權交給了史迪威,其實完全不是。我看蔣介石所有大的軍事判斷,基本沒有正確的,唯一一次準確的判斷是美國要大選,羅斯福一定有顧慮,因此我這個時候斷然拒絕他對史迪威接管中國軍隊指揮權的任命,料他羅斯福不敢跟我翻臉。這個他真的判斷對了。通過這個,一方面覺得他不是那麼磊落,另一方面我覺得他對國際政治還是有所瞭解,這點我還是佩服的。所以我覺得史迪威和蔣介石,或者羅斯福總統和蔣介石關於中國軍隊指揮權之爭,根本不是一個是否侵害中國主權的爭論,完全是蔣介石先生個人是不是願意讓中國軍隊走向國家化,或者願不願意自己成爲一個開明政體的開創者的爭論和分歧。我們也不要因爲這個爭論來否定史迪威將軍。

史迪威是一個軍事專業素質非常優秀的軍人,是一個敢於認錯、有着寬廣胸懷的軍人,是一個充滿着善良的、人文情懷的將軍。他是一個高貴的人,不應該再往他的身上潑髒水。在史迪威將軍離開中國70年的時候,在我們的抗日戰爭勝利馬上就要70年的時候,我們要重新評價和解讀史迪威將軍,我們要拾起史迪威爲中國政治、軍事包括外交留下來的豐富遺產,研究解讀中國怎麼真的成爲一個世界強國。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