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遼朝軍隊多善戰?數量僅佔宋軍1/10卻打成平手

遼朝軍隊多善戰?數量僅佔宋軍1/10卻打成平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和他先前的王朝一樣,是武夫開國,但黃仁宇先生把宋太祖趙匡胤看作是“職業軍人”,說“只有宋太祖趙匡胤以軍功起家,即創立朝代之日,仍是現役的高級將領。”其實趙匡胤的前輩,遠的不說了,後周太祖郭威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翻回頭去說宋太祖,在他的本紀中可以看到看到匡胤幸造船務、觀製造戰艦、觀水磯、閱炮車、視察練習水戰、親授醫官黜其藝之不精者,前後不絕。他自己也武藝高強,騎馬射箭均是第一流的高手,今日的“三十二勢太祖長拳”便是他的傑作,故而宋人稱之爲“藝祖”。宋人有一塊心頭病,這便是“燕雲十六州”了,終宋一代,自太祖始,深引爲恨。

這“燕雲十六州”,元人郝經有《白溝行》,詩云“石郎作帝從珂敗,便割燕雲十六州;世宗恰得關南死,點檢陳橋作天子;漢兒不復見中原,當日禍基元在此。”(郝經後來做了滅宋的藥引子,後面自會提及,此人有大學問。)這十六州中的幽、薊等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爲“山前”,其餘九州在太行西北,稱爲“山後”。今長城自居庸關以東向西南分出一支,綿亙於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復與長城相合,這就是內長城。中原失“山後”,猶有內長城的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河北藩籬盡撤,契丹騎兵就可沿着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後晉的石敬瑭爲了自己做皇帝,借契丹兵滅了後唐,這燕雲十六州就作了“利息”給了契丹。十六州之地是一個極其先進的農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遠較契丹本部地區發達。在軍事上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契丹統治者對這一地區的重要性有着足夠的重視,他們把幽州升爲南京,在此南京建立了南面官,視爲腹地,儼然以大國的姿態屹立於宋朝對峙的北方。自這一時期開始,時人是看作“南北朝”的。

當年周世宗柴榮實在是遼朝的剋星。在他手裏收復了被遼朝佔據的瀛、莫、易三州及益津、瓦橋、淤口三關,所謂“取瀛、莫、定三關,兵不血刃”。北宋初期,太宗曾兩伐遼人,一次是在太平興國四年間(西曆979年),太宗挾滅北漢之餘威,乘勝北伐遼國,企圖一舉收復幽雲失地。其實宋軍以伐漢之疲弱身軀再北上千裏,糧儲不繼,且太宗前言之賞賜皆未到手,人人有厭戰之心,卻都不敢說出。最初也曾勢如破竹,易、涿、順、薊等四州皆爲宋軍克復。在幽州城南,太宗親率大軍大敗遼軍,四面圍攻幽州。可是緊要關頭,人家的援軍及時趕到,在高梁河大敗宋軍。第二次在雍熙三年(西曆986年),太宗再度北伐,以圖收復十六州。這次宋軍兵分三路,名將雲集,開始時又是進展神速,屢屢獲勝。不到一個月西路軍收復了雲、應、寰、朔四州,中路軍攻下了飛狐、靈丘、蔚州。可遼軍在涿州西南四十里的歧溝關大敗宋軍主力東路軍。曹彬部下死傷慘重,沙河爲之阻隔。太宗得悉東路主力慘敗,急令全線撤軍。在撤退過程中,宋軍又慘敗於飛狐口和狼牙村,先前收復之地得而復失。“雍熙北伐”又以宋軍的潰敗而告終。大名鼎鼎的“楊無敵”楊業歿於此役。《遼史·耶律斜珍》中更給了我們一個另類的記載,“業爲流矢所中,被擒。斜軫責曰:‘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繼業但稱死罪而已。”從此,宋朝君臣再也不敢發動對遼的進攻了。

遼朝軍隊多善戰?數量僅佔宋軍1/10卻打成平手

兩次伐遼失敗,產生了嚴重的恐遼情緒,接踵而來的王小波、李順起義,李繼遷聯遼反宋,迫使宋太宗重新考慮其內外政策的調整。淳化二年,太宗向大臣講了這樣一段話,“國家若無內患,必有外憂。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是邊事,都可以預先防備,只是奸邪難以覺察。若爲內思,深爲可怕,帝王合當用心於此”,這無疑標誌着北宋王朝軍政方面的一個重大轉折,宋朝開始確立了“專守防衛”的政策。(哈哈!日本的“和平憲法”的張本?)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北宋對遼由攻到守,放棄以武力收復燕雲,只在河北平原上疏浚溝通沿邊河道,使西起沉運泊、東達泥沽海口的屈曲之地,遍佈塘泊、築堤貯水,沉遠泊以西則依靠種植榆柳林,設置寨鋪,派兵戍守,以與遼朝相對峙。在宋取守勢後,遼朝對宋卻展開攻勢,可是遼朝也沒有得到太多的便宜。大概最實惠的就是一個《澶淵之盟》了。

“澶淵之盟”其實是一個雙贏模式。“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不管宋朝的經濟如何發達,遼朝的軍隊如何善戰(宋軍數量的十分之一),雙方誰也沒有力量完全消滅對方,打破事實上的“南北朝”狀態。如此互相折磨,還不如做個了斷!“我們結婚吧?”遼朝開出的兩個條件,一是宋每年要給銀10萬兩、絹20萬匹,爲“歲幣”;二是宋人要歸還“侵佔”的瀛、莫二州(遼稱“關南”之地)。前者,宋真宗真沒想到。當日宋朝的年財政收入折算成銀絹,在7000萬兩/匹之上。故最初真宗鑑於遼入侵對北方的破壞,準備承擔“歲幣”是百萬之數。而現在的數字大大低於原先的估計,不到年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五,“花錢買平安”,此條件宋接受了;後者,談判中被宋嚴辭拒絕,遼人也是強弩之末了,求和心切,也未堅持。可事實上瀛、莫二州當時已被遼軍完全控制。最後達成的條約爲,宋年送遼“歲幣”,契丹退出已佔領的華北數十州之地,並在事實上承認瀛、莫二州爲宋朝領土。對宋而言,已是夠本了。然後雙方共同申明,永結同盟,由“大宋皇帝”趙桓和“大契丹皇帝”耶律隆緒簽約。此後,宋遼120年未開戰事。和平養萬物,平等也好不平等也罷,雙方邊境和平穩定,關南關北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使契丹人民大量吸收漢族文化,爲契丹民族最終融入漢族奠定了基礎。其實很多時候,文化與和平的力量,反而大於軍事力量。契丹在軍事上沒有被漢族征服,但卻被漢文化所同化,並最終大多融入漢族。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