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如何評價晉平蘇峻之戰?此戰是如何爆發的?

如何評價晉平蘇峻之戰?此戰是如何爆發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咸和二年(327年)十二月至四年二月,東晉在京都建康(今南京)地區平定了歷陽(今安徽和縣)內史蘇峻叛亂,史稱“晉平蘇峻之戰”。此戰後,晉廷依仗荊、江兩州合兵共討蘇峻,揚長避短,終獲勝利。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因御史中丞鍾雅的勸奏,庾亮殺宗室南頓王司馬宗,免西陽王司馬羕官,降爵爲縣王,貶逐大宗正虞胤(元帝虞後弟)爲遠郡太守。這次處分引起的震動很大,人們多以爲是外戚在剪削宗室。讓我們看事情的來歷。司馬宗和虞胤在明帝時分任左、右衛將軍,率領禁兵,極受信任。明帝生病時,一天晚上,庾亮有事要進宮見皇帝,向司馬宗要宮門鑰匙。司馬宗不給,罵庾亮的使者說:“這難道是你家的大門?”庾亮對此一直懷恨於心。明帝病重時,不想接見臣下。庚亮就懷疑司馬羕、司馬宗兄弟和虞胤有什麼陰謀,硬闖進宮,要求罷黜司馬羕、司馬宗兄弟,但明帝沒有允准。成帝即位後,庾亮大權在握,左、右衛將軍都換了人,司馬宗失勢,鍾雅劾他謀反,認爲他有奪權的企圖。庾亮即命新任右衛將軍趙胤去抓他,他不肯俯首就縛,用武力抵抗,結果當場被殺。庾亮積怨既久,採取的措施又不穩妥,如果用冷處理的辦法,不抓、不殺、不貶,只剝奪他的權力、兵衛,就不會引起大的震動了。身爲皇帝的舅父,他應該知道,對宗室採取行動是應該謹慎的。成帝年僅六歲,他對這事就有看法。他好久沒有看見司馬宗了,偶然想起,問庾亮道:“以前常常看見的白頭公哪裏去了?”庾亮說是因謀反被殺了。成帝一面哭,一面說:“舅舅說別人造反,便殺了;如果別人說舅舅造反,該怎麼辦呢?”庾亮想不到小外甥會說出這樣的話,着實吃了一驚。

庾亮和陶侃、祖約、蘇峻這三個握有兵權的人關係都不好,主要是庾亮懷疑三人不可靠。這三個人,陶侃功勳卓著,而在平定王敦叛變中沒有什麼表現,那是因爲遠在廣州所致。王敦失敗後,他已調任都督荊、湘、雍、樑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他早年本在荊州立功,聲望原好,再來此爲官,很受地方人士的歡迎。祖約仍鎮壽春。蘇峻在破錢鳳、沈充時立功最大,事後任歷陽(治今安徽和縣)內史。明帝死後,遺詔褒(嘉獎)進(加官晉爵)大臣,漏掉了陶侃、祖約。他倆便懷疑是被庾亮刪掉的,京城裏則傳聞他倆都有怨言。蘇峻,掖縣(今山東萊州,一作挺縣人,今萊陽南)人,是書生出身。永嘉年間,他糾合數千家,在本縣結壘,有相當實力。因爲敵不過曹嶷,就率領一部分人馬南渡。他是在亂世中從書生轉變爲武將的人物。他在歷陽有精兵一萬,又招收亡命之徒擴充兵力,所需糧草也都要政府供給,得不到滿足時就表示不滿。司馬宗死後,部下卞闡逃到蘇峻處,庾亮命蘇峻交出,蘇峻推說沒有這人。庾亮本來就懷疑蘇峻有野心,這下出了卞闡一事,雙方的關係就更惡化了。

如何評價晉平蘇峻之戰?此戰是如何爆發的?

從上述情形看,這三人對朝廷都有些怨言,但是除蘇峻有點不守法度外,他們並沒有什麼特別嚴重的問題。因此朝廷應該設法化解矛盾,內外合作,共御後趙,絕不可以採取可能激化矛盾的做法。遺憾的是:庾亮走的是後一條路。

庾亮走的第一着還沒有大礙。他派溫嶠爲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鎮武昌(今湖北鄂州);王舒爲會稽內史,東西兩面,與京師相呼應。溫嶠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人物,需要介紹一下。他字太真,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曾在劉琨處做參軍。劉琨派他到江南“勸進”(請琅邪王速即帝位)。王導、周顗、庾亮等都和他友善。他屢次要求北歸,都被衆人挽留。明帝與他爲布衣之交,即位後對他極爲倚重,機要密事他無不參與,是個智謀出衆的人物。庾亮要在上流設置重鎮,牽制荊州陶侃和歷陽蘇峻,便用他擔當這重任。

庾亮的第二着就出毛病了。咸和二年(327年),他決心下詔徵蘇峻回建康,解除其兵權,讓他做一個無關輕重的大司農。王導、卞壺都不贊成。王導說:“蘇峻必不奉詔,不如暫且包容他。”庾亮認爲王導老翁又在“和稀泥”,就說:“蘇峻之於晉朝,好比吳楚七國之於漢朝,狼子野心,總有一天要造反,現在召他,即使不服從,爲禍尚淺,再過一段時間,勢力更強,更難對付。”他說得好像很有道理似的,而沒想到還有一條消弭禍事的道路。卞壺爭他不過,寫信給溫嶠,說:“本來出足下爲外援,現在反恨足下在外,不能一同諫他了。”溫嶠知道了,也寫信去勸。但是庾亮主意已定,再也聽不進不同的意見。

庾亮駁王導的話,是在朝堂上公開講的。蘇峻知道了,便派人到建康,對庾亮說:“討賊外任,不論遠近,決不推辭;到朝廷任職,是幹不來的。”庾亮當場拒絕,隨即任兄弟庚冰爲吳國內史,與駐淮北的郭默都領兵戒備,然後下詔徵蘇峻入朝。蘇峻再一次要求調任北邊一郡,仍被拒絕。蘇峻本人倒有聽命入朝的意思,部下任讓等卻以爲入朝不會有生路,勸他造反,蘇峻這才決定起兵。從這過程看,庾亮不逼得太緊,事變是可以避免的。

蘇峻知道祖約對朝廷有怨氣,邀他同討庾亮,祖約欣然從命。十一月,祖約派侄兒祖渙、女婿許柳領兵與蘇峻會合。叛亂開始了,但還沒有發生戰鬥。

溫嶠得到蘇峻拒命的消息,就想領兵東下,保衛建康。庾亮不準,寫信給他說:“我擔心西面(指荊州陶侃)比擔心歷陽更甚,足下切勿過雷池一步。”雷池在今安徽望江縣東南,雷水人江前在此積而成池。庾亮怕陶侃叛變,要溫嶠在原地戒備。庾亮懷疑陶侃,說明他對陶侃缺乏認識。但是因這一封信卻產生出一個典故,後世常用雷池來比喻不可逾越的界線,這倒是庾亮料想不到的。

當時朝中有人向王導獻策,建議趁蘇峻的兵還在長江北岸,抓緊進兵扼守歷陽江邊的當利日,阻其渡江,並利用彼少我衆的優勢,進逼歷陽城,以圖一戰成功。反之,如果讓蘇峻獲得主動,使兵臨建康城下,以致人心恐慌,事情就難辦了。王導贊同他們的意見,庾亮卻不肯採納。

十二月,蘇峻的部將韓晃、張健等襲陷長江南岸的姑孰(今安徽當塗),奪得儲藏在那裏的米和食鹽。庾亮大驚,才後悔沒有搶先爭取主動。他只得宣佈京師戒嚴,準備進行防禦戰了。

咸和三年(328年)正月,溫嶠見形勢吃緊,即從武昌(今湖北鄂州)東下,進駐尋陽(今黃梅西南,東距雷池還有一百公里左右)。同月下旬,蘇峻親率主力二萬人,從橫江(在今安徽和縣)渡江,到達南岸江邊的牛渚山,擊敗當地的政府軍。二月初,蘇峻到達覆舟山(在今南京太平門西)。這次又是那個提出阻敵渡江、先取攻勢的陶回,他料定蘇峻不敢直指石頭城,一定會從南面的小丹楊繞道而來,可以在此處伏兵邀擊,庾亮又不肯聽。後來他知道蘇峻果然是從那邊過來,而且夜裏迷了路,隊伍亂糟糟的,庾亮又一次後悔莫及。

蘇峻進逼建康。卞壺率軍苦戰,抵敵不過,與兩個兒子都力戰陣亡。卞壺字望之,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因世亂南渡,歷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爲人廉潔儉約,辦事勤敏,不喜清談,是當時少見的實幹派:他戰死時年四十八歲,是晉朝的一大損失。蘇峻軍在作戰時順風放火,官署都被燒燬。卞壺既敗,政府軍士氣衰落,庾亮親自領兵在建康城宣陽門(南面正中的城門)佈陣,士兵不聽指揮,拋棄武器逃散。庾亮無法可想,只得與幾個兄弟上船逃往尋陽而去。

應付叛將叛軍是王導的差使。叛軍攻入時,他命侍中褚翜趕緊請皇帝出來,在正殿上坐定。可憐這個皇帝年才八歲,慌亂之中,只得由褚翜抱將出來,王導等幾個大臣都登上御牀。王導臨時任命劉超做右衛將軍,讓他和鍾雅、褚翜兩個侍中立在皇帝身邊。叛兵擁上殿來,褚翜喝道:“蘇冠軍(蘇峻官爲冠軍將軍)來覲至尊,軍人不得胡來!”叛兵聽了,果然不上殿來,但是衝進後宮,大肆擄掠。許多官吏都被軍人拉去挑擔子,士民的衣服都被剝光,只得拿草拿土遮蓋身體。建康城內城外,哀號啼哭之聲,不絕於耳。

蘇峻佔領了建康,對部下都封官晉爵。他們對王導也不得罪,仍舊讓他做原來的司徒(宰相)。這些就不必去講了。 建康暫時處於這樣的狀態

溫嶠向來推重庾亮,儘管庾亮是兵敗逃來,溫嶠對他仍極尊重。他們互相推爲盟主,溫嶠的堂弟溫充卻勸他們推舉位重兵強的陶侃。溫嶠贊成,就派部將王愆期到荊州(今湖北荊州),邀陶侃共赴國難。陶侃推說自己只是地方軍事長官,不敢超越本身的權限。溫嶠幾次去人,陶侃都不答應。溫嶠沒有辦法,只得順着他的意思,派人送信去,說:“仁公且守,僕當先下。”使者出發後,參軍毛寶從外地回來得知了這一情況,就勸溫嶠道:“要幹大事,必須聯合各方,共同合作。應該追回使者,重新寫信,說必須一同進兵。萬一追不回使者,也要再派人去。”溫嶠恍然大悟,追回使者,重新寫信送去。陶侃果然允許,馬上派部將龔登領兵到尋陽。溫嶠得到了陶侃支援,才宣佈討伐蘇峻、祖約。這時己是咸和三年四月了。

如何評價晉平蘇峻之戰?此戰是如何爆發的? 第2張

從陶侃前前後後的所作所爲來看,他絕不是那種對興亡成敗無動於衷的人。他字士行,原來是都陽(今江西波陽)人,孫吳亡後,才遷居廬江尋陽。廬江太守張夔用他做主簿。張夔的夫人患病,需要去接一位遠在數百里外的醫生,其時天寒雪大,屬吏都不願意去。陶侃卻認爲郡守的夫人好比一郡之母(古代州郡長官自闢屬吏,長官與屬吏有君臣之誼,故有此比),父母有病怎能不盡心竭力,於是就毅然上路。大家都佩服他確實是個義士。這樣一個人怎麼會不爲國盡忠!

他辦事認真,工作效率又高,無論遠近來信,都迅即親筆答覆,從不拖延時間。他常說:“大禹惜寸陰,我輩平常人當惜分陰。”他最恨酗酒賭博,幕僚犯了這種毛病,他加以訓斥,把器具拋到江中,下級的將吏犯了,還要責打。有人贈送禮物,他總要問明來歷,如是勤勞所得,東西雖小,也很高興地接受;如是從邪路上得來的,就拒不接受,還要嚴加斥責。他有一次出行,看見有人手執一把尚未長熟的稻,便問用它做什麼,此人說是拔來玩耍,他怒道:“你自己不種田,倒去偷人家的稻來玩耍!”命左右把此人責打了一頓。他在荊州時,地方上要造船,他命將所有竹頭木屑,統統藏起來。衆人不知藏着有何用處。後來大會將吏時,正逢雪後地溼,木屑正好用來灑在地上。桓溫取蜀時,造船需釘,他儲存的零星竹料正好派上用場。晉朝盛行清談,做實事的人常被視爲庸俗,他這種實幹派人物自然是鳳毛麟角。

這樣一個人,難道會不願與人共赴國難嗎?何況他的兒子陶瞻在建康之戰中陣亡,又添了家仇。然則爲什麼推託?沒有其他原因,只爲有股怨氣,以前你們認爲我不配管朝廷大事,現在怎麼要請我來主持朝廷大事?如此而已。

他大概覺得“架子”還不夠足,又下令叫龔登回荊州。溫嶠急了,趕緊再寫信去,說“成敗之由”,全靠他參加與否,捧他“爲大晉之忠臣,參桓文之功”,同時也動以利害,說如果江州失守,蘇峻、祖約在此設官駐兵,對荊州也有危險,加上北方的後趙、西面的李氏,將處於三面受敵的形勢。使者王想期也說:“蘇峻是豺狼,一旦得志,四海雖廣,仁公焉有立足之地!”於是陶侃下定決心,立即上船出兵,趕往尋陽。

五月,陶侃到達尋陽。溫嶠自然高興,庾亮卻很害怕,外間也有謠傳,說陶侃要斬庾亮以謝天下。但庾亮聽溫嶠之計,一見陶侃,就下拜謝罪,引咎自責。陶侃本無惡意,見他這樣,反覺意外。從此三人同心,引兵直指建康。溫嶠原來只有七千兵,陶侃來後,一共有兵四萬,聲勢浩大,遠近震動。

現在輪到蘇峻緊張了。他決定堅守石頭城,把小皇帝也挾在身邊,王導竭力勸阻,也無濟於事。這個八歲的小孩哭哭啼啼地上了車,劉超、鍾雅徒步相從,不離左右,荀崧等幾個官員也跟着前去。成帝進了石頭城,住在原來用作倉庫的房屋裏。劉超天天教他讀《孝經》、《論語》,他們除等待局勢變化外,別無他法,只能在那裏苦度時光。

王導還能夠進行些祕密活動。他使人以太后的名義令三吳(吳郡、吳興、會稽)吏士起義兵救皇帝。庾亮任命的吳國內史庾冰,早已被蘇峻趕跑,但是蘇峻也分不出多少兵力去防守東部各地,他只能從朝廷官員中挑了一個叫蔡謨的去做吳國內史。會稽郡更是他力所不及的地方。西面義軍起後,東部人士的膽子大了,於是會稽內史王舒借一萬兵給逃在那邊的庚冰,讓他渡浙江(錢塘江)西進;吳興太守虞潭、前義興太守顧衆和蔡謨也都起兵響應。他們的兵力雖不夠強大,但至少牽制了蘇峻的部分兵力。

如何評價晉平蘇峻之戰?此戰是如何爆發的? 第3張

蘇峻兩面受敵了。他在石頭城裏登上烽火樓,遠望江上陶侃等的水軍,心裏很是害怕。然而,這次平叛卻打得很艱苦,拖得也長久。從閏五月陶侃水軍開到石頭城下,至四年(329年)二月中旬才完全結束,前後竟達十個月之久。

蘇峻軍的戰鬥力很強。荊、江二州的兵士長於水戰,蘇峻的兵慣於步戰,溫嶠初到,就有過命令:“將士有上岸者死”。陶侃也說:“賊衆方盛,難與爭鋒”,需要長時間的相持,以尋求破敵的機會。從兩人的表示來看,他們對蘇峻軍都有所忌憚。這樣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本來是應該讓他們在對後趙的戰鬥裏發揮作用的。這是極可惋惜的事情。

鎮守廣陵(今江蘇揚州)的都鑑在閏五月中渡江,與陶侃、溫嶠等會合。六月,虞潭等與蘇峻軍交戰,屢次失利。從建康逃到陶侃軍中的尚書左垂孔坦(孔坦是與陶回一同提議先攻歷陽的智士)建議,使郗鑑回鎮京口(今江蘇鎮江),加強東面的力量。陶侃依議,於是郗鑑帶着後將軍郭默到了京口,築起大業(在今丹陽北)、曲阿(今丹陽)、庱亭(在武進西北)三壘。建康方面,陶部也在靠近石頭城的地方築白石壘。這都是與叛軍相持的辦法。蘇峻果然把白石壘視爲眼中釘,出兵猛攻,卻拿不下來。大業等壘也遭叛軍猛攻,守兵打得很苦,但終於守住未敗。

七月中,發生了一件對叛軍不利的事件。祖約的部下私通後趙,引後趙軍渡淮,祖約逃往歷陽,後趙軍擄壽春二萬餘戶而去。這是東晉的一大損失。但在這時,蘇峻的心腹路永卻在爲自己的前途着想了。九月初,王導得到他的幫助,帶着兩個兒子,逃到白石壘。但是蘇峻的兵勢依然很盛,他分遣衆將,東西攻掠,都能得手。義軍還看不到勝利的曙光。陶侃甚至打算退回荊州,以防西北兩面發生意外,至於平定蘇、祖二叛,想留待日後再說。但溫嶠堅持要打到底,還責備陶侃不該“違衆獨返’。毛寶知道光說沒有什麼作用,就自告奮勇,領兵上岸燒敵軍的糧草。他對陶侃說:“如果我不能成功,仁公自去好了。”陶侃覺得他講得有道理,分一支兵給他。毛寶果然把蘇峻積儲在句容(今屬江蘇)、湖孰(今江寧縣湖熟鎮)的糧草燒光。蘇峻軍缺糧,義軍的士氣爲之一振,陶侃自然也堅定了打到底的決心。

九月下旬,義軍又得了一次意外的勝利:元兇蘇峻授首。

這時,蘇峻的驍將張健、韓晃正猛攻大業壘,形勢十分危急。陶侃想領兵救援,長史殷羨說:“救大業不如攻石頭,石頭城吃緊,大業之圍自解。”陶侃依計,自領水軍進迫石頭城,庾亮、溫嶠、趙胤也率一萬步兵從白石壘出擊,於是蘇峻即率八千人迎戰。酣戰中,蘇峻望見部將匡孝打退了趙胤,心中大喜,便喝了酒,親自帶着幾名騎兵,向前衝去。不料在衝鋒受阻,想要退回時,坐騎忽然失足跌倒,義軍將校彭世、李千等抓住這個天賜良機,把矛脫手擲去,幾支矛都正中蘇峻。衆將一擁而上,割下他的首級,還分割軀體,好去報功。義軍見斬了蘇峻,都高呼萬歲,岸上江上聲震天地。

然而,石頭城沒有拿下,戰鬥並未結束。蘇峻既死,其手下又立他的兄弟蘇逸爲主,死守石頭城。韓晃等解了大業之圍,也回到石頭城。

咸和四年(329年)正月,建康城裏的晉官陸譁等說服守將匡術,投降了義軍。但石頭城裏,劉超、鍾雅想帶上小皇帝,逃走出城,被蘇逸發覺,兩人都被殺害。成帝的處境更苦了。

戰鬥終於進入了最後階段。義軍分兵攻歷陽,祖約只帶了幾百人逃往後趙,餘郡投降。二月,義軍攻克石頭城,殺死蘇逸。一員將官抱起成帝,把他送上溫嶠的座船。張健、韓晃等流竄到平陵山(在今江蘇溧陽境),被郗鑑派的追兵解決。平叛至此完全結束。

歷史評價

此戰,晉廷依仗荊、江兩州合兵共討蘇峻,揚長避短,待機而戰;築壘分散峻軍兵勢,適時焚燬其糧資,終獲勝利。

在這場事變中,建康的官室都化爲廢墟,兩支可以用來與北方對抗的精銳部隊也消耗殆盡,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更是難以計算。內耗如此之甚,晉朝的復興當然是不可能的。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