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洛神賦》究竟是描寫誰的?曹植和甄宓根本不可能在一起,只因這一點!

《洛神賦》究竟是描寫誰的?曹植和甄宓根本不可能在一起,只因這一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善的註釋太不靠譜

似乎提到甄宓,必然會把她和曹植聯繫在一起。那麼真實的歷史上,甄宓和曹植之間到底有沒有隱祕的情愫呢?

最早傳出甄宓與曹植有緋聞的是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選》中《洛神賦》的註解中講了一個故事:最開始愛慕和想娶甄宓的是曹植,結果被曹丕搶了先,曹植卻念念不忘。甄宓死後,曹植覲見哥哥,曹丕拿出甄宓用過的金縷玉帶枕給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場。

晚上,曹叡宴請叔叔曹植,並把這個枕頭送給了他。曹植揣着枕頭返回封城,途經洛水時夢見甄宓來與他幽會,有感而發,寫成了千古名篇《洛神賦》。

這個故事很動人,還把《洛神賦》的寫作背景給交代清楚了,可惜編得有些不靠譜。甄宓比曹植大差不多十歲,甄宓嫁給曹丕的時候21歲,曹丕17歲,而曹植只有十一二歲,從年齡上講,曹植不大可能在曹丕之前就想娶甄宓。

《洛神賦》究竟是描寫誰的?曹植和甄宓根本不可能在一起,只因這一點!

再看看曹植有沒有可能對甄宓心存愛意。曹丕繼位後,對幾個弟兄深懷嫉妒,先是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有一次命三弟曹植在七步內,以“兄弟”爲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不能出現“兄弟”二字,若是做詩不成就痛下殺手。

曹植出口成章:“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雖然冷酷薄情,卻也有文人容易動情的一面,聽了這首詩深受觸動,便把曹植貶爲安鄉侯。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詩”。

對於曹丕的打壓迫害,曹植毫無招架之力。公元223年五月(黃初四年),曹植和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前往京城朝拜。曹彰乃是卞夫人所出,其人勇猛,武藝超羣,深受曹操的喜愛,早年就受封爲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曾率軍征討烏桓,又降服遼東鮮卑大人軻比能。

曹丕對這個弟弟深爲忌憚,害怕其勢力越來越壯大,於是借朝拜之機將其毒殺,對外則宣稱因急病暴斃。據說卞太后很傷心,哭着對曹丕說:“你已經害死了我的子文(曹彰),絕不能再害了子建(曹植),否則我跟你沒完。”曹丕害怕短時間內連殺兩個弟弟,引起別人的懷疑,就放曹植和曹彪回到封地。

三人同去京城,回來的卻只有兩人,心中的悲苦和不安可想而知。回各自封地的時候,曹植寫了一篇《贈白馬王彪並序》。全詩充溢着一股悲憤、愁悶、困苦的情緒,以及對朝不保夕生活的深深恐懼和焦慮。第六章末句“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反映出曹彰的暴死在曹植的心目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洛神賦》究竟是描寫誰的?曹植和甄宓根本不可能在一起,只因這一點! 第2張

可以說,曹植對於稱帝后的曹丕而言就是等待未卜命運的羔羊,曹丕拼命的想找藉口殺掉曹植,曹植有苦難言,步步後退。在這種情勢下,如果曹植和甄宓之間有一絲的牽葛,曹植就不會有活路。

退一萬步說,曹丕明知道曹植暗戀甄宓,還寫了文章歌頌這樣的愛情,他大度的不計較,可是他是有多腦殘,在賜死妻子之後,還把枕頭拿出來故意刺激曹植,來給自己一頂綠帽子戴?他的兒子曹叡又有多智障,竟把母親的枕頭送給叔叔?

曹氏一門都是梟雄和文豪,這歷史上都有確鑿的記載,但你說曹丕和曹叡兩個皇帝都是人事不懂的白癡我是不信的,更何況曹丕的小氣、猜忌、反覆無常是出了名的,怎麼可能容忍這樣的事?所以基本可以斷定,李善的註解應該是爲了《洛神賦》傳播更廣而杜撰的。

雖然故事編的拙劣,但卻流傳很廣,後世之所以叫她“甄宓”或者“甄洛”,源頭就是因爲李善對《洛神賦》的註解,使得後世普遍相信洛神是甄氏的化身。事實上甄宓在正史中只有姓氏,並沒有名字,嚴謹一些的文章提到甄宓的時候會叫她“甄姬”。

  洛神可能是曹植原配崔氏的化身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被東郡太守王機、防輔吏倉輯等奸臣謗奏,再遭貶爵爲安鄉侯。於是他親到京師面陳濫謗之罪,並且得到了曹丕的諒解,於是又“詔令復國”。

回去的時候,曹植再渡洛水,內心悲喜交織,有絕處逢生的欣喜,更有命途多舛的悵然。故而《洛神賦》中有“容與乎陽林,流盼乎洛川”這樣晴朗明快的詩句,更多的是“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的悲愁。所以從甄宓死的時間(黃初二年)推斷曹植黃初三年爲甄宓而作《洛神賦》,未免太過武斷。

《洛神賦》究竟是描寫誰的?曹植和甄宓根本不可能在一起,只因這一點! 第3張

既然《洛神賦》與甄宓無關,那麼曹植心目中那個美麗多情的洛神到底是誰的化身呢?從文中描述來看,洛神並非高高在上的神靈形象,而是一位和曹植地位平等的女子,他們產生了愛慕之情,但由於“人神之隔”,終於不得長相廝守而遙隔他鄉。

筆者認爲,《洛神賦》中的洛神原型是曹植原配崔氏比較符合歷史現實。崔氏是名士崔琰兄長的女兒,崔琰先事袁紹,後加入曹操集團,因屢次公然指出曹操的錯誤被殺。曹操認爲崔琰的過於張揚很不利於政局穩定,因而十分厭惡,殺了他還不解氣,遂將爲崔琰鳴不平的毛玠收監,又藉口崔氏衣飾太過華麗而殺之。

崔氏在曹植心目中有着極爲重要的地位。崔氏死後,曹操無緣無故爲曹植增戶五千,算是補償。曹植卻並不感激,多次故意與曹操政令違拗,不僅擅開司馬門,還醉酒不受軍命,以表達心中的不滿。對此,身爲父親的曹操也只是“悔而罷之”。對於兄長曹丕,曹植當然不敢這麼任性胡鬧。

  此外曹植還在《棄婦篇》中表達了對崔氏的深情,以及夫妻二人對於無子的無奈,因爲倘若有子嗣的話,崔氏的命運或將被改寫。此外,詩中明確表示“結髮辭嚴親,來爲君子仇。”“結髮”表明女子是剛成婚,甄宓和曹丕是二婚,因而很明顯《棄婦篇》也不是爲甄宓所作。愛屋及烏,《金瓠哀辭》是曹植唯一一篇陳述對子女深情的文字,文章心酸的表達了對崔氏所出嫡長女早夭的無限悲痛之情。
《洛神賦》究竟是描寫誰的?曹植和甄宓根本不可能在一起,只因這一點! 第4張

《洛神賦》中的洛神容貌姣豔宛如春日的花朵,琴聲動聽,歌聲動人,衣着又很華美,非常符合崔氏“衣繡”的特點,而且明禮善言,能歌善舞,與崔氏活潑又文雅的形象很吻合。崔氏嫁給曹植是在青春煥發的少女時代,故洛神的形象也是青春而富有活力,與歷史記載的甄宓少年老成,持重端莊的形象並不接近。

再從《洛神賦》的詩句來看,也隱含着對夫婦之情難以爲續的哀傷。“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一句中“匏瓜”和“牽牛”都是以星宿喻男子,匏瓜星孤,牽牛、織女雖爲夫妻,卻遙隔河漢,表達的是夫婦離散之意。

“悼良會之永絕兮”,在古代夫婦相會纔可稱爲“良會”,其他的只能稱之爲約會和私會。“永絕”一詞表達了夫妻再無重逢之日的沉痛。

“動朱脣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古代給男方“陳交接之大綱”的,一般都是明媒正娶的妻子,顯然很不適用於曹植與甄宓的隱祕戀情。

曹植稍前的作品《古詩十九首·凜凜歲雲暮》中,也出現了洛神的形象:“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呂延濟注曰:“洛浦喻美人也。同袍謂夫婦也。”從文學形象一脈相承來講,曹植提到的“洛神”應該都是自己的妻子,並非其他女子。

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曹丕也是一代文豪,曹植的《洛神賦》如果映射對甄宓的愛戀,他不可能看不出來,又怎麼可能容忍這樣的事?就算已經冷落甄宓很久,也絕不可能允許別的男人心存非分之想。

上文已經分析過曹植在曹丕的高壓政策下如驚弓之鳥,抑鬱寡歡,生怕曹丕會找藉口,或者哪一件小事觸怒了曹丕而被處死,他又怎麼敢在曹丕活着的時候大膽表達對甄宓的覬覦?

《洛神賦》究竟是描寫誰的?曹植和甄宓根本不可能在一起,只因這一點! 第5張

曹植才高八斗,文采出衆,但他也是一位有雄心抱負的政客,想要在政治和軍事上一展宏圖。也正因爲這樣,曹丕才如此忌憚,想方設法的迫害他。曹丕死後曹植三番兩次的上書,想要施展抱負,可惜侄子曹叡也沒有重用他,最後一代大文豪,竟抑鬱而終。

像曹植這樣生在王室,長於軍旅,又差點被立爲王位繼承人的天之驕子,如果真的內心對甄宓有想法,就不會愚蠢到留下《洛神賦》這樣有違倫理道德的“把柄”給曹丕。

  “絕纓”用典與甄宓無關

曹丕死後,一向有雄心大志的曹植向侄子曹叡上《求自試表》,以求重用:

“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而秦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趙以濟其難。”

有人根據“絕纓”一詞推出曹植和甄宓有情。“絕纓”這個典故出自楚莊王。據劉向《說苑》記載,楚莊王宴請衆將,天黑了還沒來得及掌燈,席間漆黑一片。有人趁機對楚莊王的姬妾動手動腳,姬妾急切間扯下了他的冠纓,告訴楚莊王只要點燈看頭上無纓的,就是騷擾者。楚莊王卻吩咐衆將把冠纓都扯下來,然後再點起火把。數年後,楚莊王身臨險境,一位勇猛無比的將軍將其救出,並坦承就是當年絕纓之人,爲報答主君寬厚之恩,方捨身殺敵。

有人認爲曹植在旁敲側擊自己和甄宓的關係,並以此來威脅曹叡。其實這是明顯的牽強附會。“奔北敗軍之將”和“絕纓盜馬之臣”都是對“有罪”之人的具體解釋和舉例,曹植在黃初年間因私祭父親而獲罪,以低姿態承認戴罪之身,並借用這些典故勸說明帝曹叡給自己一個將功折罪的機會

如果曹植和甄宓真有不清白的關係,他一定會對此事退避三舍,反而不敢用“絕纓”一詞了。他上表的目的是求取重用,展露個人抱負,因而會特別害怕曹叡想起自己和他母親之間的傳聞,而對他心生厭惡,所以所有可能引起曹叡不適感的詞語都會被過濾掉。

《洛神賦》究竟是描寫誰的?曹植和甄宓根本不可能在一起,只因這一點! 第6張

如果說他想威脅曹叡:你不重用我,我就亂說了啊。這根本不符合邏輯,他有什麼資本和曹叡叫板?曹丕在位的時候,曹植一直受到迫害,不得不再三遷移封地,過着形同幽禁的生活,與朝中大臣基本斷了往來,更沒有自己的軍隊和勢力,曹叡一句話就可以讓他人頭落地,他憑什麼威脅曹叡?如果甄宓和曹植之間真有隱情,那麼死人才能永遠保守祕密,曹植這樣無疑自掘墳墓。

所以基本可以斷定,“絕纓”一典和並列的其他典故一樣,並沒有特別深的隱晦含義,正因爲清白無辜,纔敢這麼不拘一格的大膽引用,因而據“絕纓”一詞推測曹植和甄宓之間有隱情也是站不住腳的。

曹植和甄宓的愛戀寄託了我們對美好愛情的熱切向往

既然曹植和甄宓之間基本上是子虛烏有,爲什麼文人要編這樣的一個故事,大家又寧願對此津津樂道呢?

甄宓美貌出衆,因生於戰亂之年而家破人亡,再嫁曹丕後很快失寵,最後被讒言所害,盛年而亡。曹植風流倜儻,玉樹臨風,而且才高八斗,壯志凌雲,卻屢屢被兄長迫害,難以施展才華和抱負,最終也是抑鬱而死。

兩人都是美好事物被“兇惡”事物擊敗而導致的命運悲劇,後世對二人的遭遇很是同情,因而給兩個人安排一場超出世俗的愛情,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甄宓失寵被冷落的悲哀,也淡化了曹植一生不得志的悲劇色彩,寄託了人們對完美人生的嚮往。

在中國人,特別是古人的眼裏,才子佳人,本該是一對,讓他們兩個走到一起,其實是人們對曹植和甄宓命運悲劇的一種心理補償。從歷史角度來講,我們知道曹植和甄宓並無交集,但在情感上,或者單純從故事角度出發,我們不妨相信甄宓和曹植是一對傾心相交的金童玉女,他們穿越歷史的長河,含情脈脈的給渴求愛情和幻想郎才女貌的我們一份詩意的想象和美好希冀。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