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明朝後期40年時間裏200萬軍隊爲何會屢戰屢敗?

明朝後期40年時間裏200萬軍隊爲何會屢戰屢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網絡上一直有一個問題,說明朝軍隊由始至終一直都具有很強的戰鬥力。這是一種民族激進主義的說法,在歷史上從來不存在永保戰鬥力的軍隊。明朝號稱擁有280萬軍隊,但是在明朝末期的一系列戰爭中卻屢戰屢敗。這是事實,是無論怎麼解釋也說不通的。其實不是後金或者農民軍過於強大,而是明軍自己出了問題。

明朝後期40年時間裏200萬軍隊爲何會屢戰屢敗?

網絡配圖

 一、將領兼併土地,造成士兵沒有安家的根本

在明朝建立的初期,由於生產力有限,依靠民間的能力無力供養龐大的軍隊。但是出於對抗蒙古軍隊的需要,明朝必須維持龐大的軍隊。在朱元璋時期,明朝軍隊的總兵力在140萬左右。爲了達到目標,朱元璋命令軍隊開始屯田,也就是衛所軍制度。根據規定,每名士兵可以擁有一定的耕地,每年自己留下12石作爲口糧,其餘全部上繳軍隊糧庫。朱元璋曾經驕傲的說:“朕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與此同時,由於戰爭逐步減少,明朝軍隊的戰鬥力開始下降。其實在朱棣在位的後期,很多將領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永樂時期的軍隊相比洪武時期,在戰鬥力上有所下降。而且這個情況越來越嚴重,畢竟天天踢正步的士兵沒法和天天打仗的士兵相比。

如果僅僅是這個問題,那完全可以在可以接受的範圍,戰鬥力下降的程度很有限。真正造成軍隊戰鬥力下降的原因是腐敗,在明朝的中前期,士兵們還基本上擁有自己的土地。但是到了中期以後,這些土地基本上都被統軍將領和地方豪強兼併。

明朝後期40年時間裏200萬軍隊爲何會屢戰屢敗? 第2張

網絡配圖

士兵們真正擁有耕地者很少,明朝名將盧象升經過考察以後,在奏摺中寫道:“當軍者無地,種地者非軍,豪強侵霸以肥家,公私因是而交困。”也就是說,士兵們的耕地很少。由於軍隊已經無法自己養活自己,便只能依靠朝廷撥款。而朝廷的財力也十分有限,因爲農民的耕地被豪強和貴族們霸佔着。明朝中央的財力有限,所能支付的軍餉不足。很多士兵開始自謀生路,將領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很好的訓練,也是戰鬥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二、軍隊數量不足,裝備質量低劣

明朝在名義上號稱擁有280萬軍隊,似乎很能嚇唬人。但是實際上,明朝軍隊的實際數字只有100餘萬。這是因爲將領吃空額的情況嚴重,將領們無法像地方官方那樣來回貪污,他們只能通過虛報軍隊數量發財。如果是一個衛所有3000人,那實際數字絕不會超過1500人。那些虛報的人數也需要朝廷供養,那些錢就落入了將領們的口袋。例如在萬曆皇帝時期,廣西發生了匪患。5000軍隊守衛一座縣城,按照道理沒有問題。可是最後縣城失守了,原來號稱5000人,實際數字只有1200人。除了虛報軍隊數量,還有就是在裝備質量上下功夫。明朝軍隊的裝備水平很高,這是所有人都公認的。但是架不住質量差,將領和朝中官員聯合降低武器質量,以次充好的事情比比皆是。

明朝後期40年時間裏200萬軍隊爲何會屢戰屢敗? 第3張

網絡配圖

武器的製造、維修費用被官員們貪污了一大半,武器質量不行怎麼打仗?以火銃兵爲例,那是手裏拿着打不響的火銃,和燒火棍也差不多,真不如軍刀放心。電影大明劫中出現了這樣的鏡頭,這是真實的歷史,大將孫傳庭也無可奈何。盧象升是明朝大將,他在擔任宣大總督期間,發現很多士兵爲了生計都把兵器典當了。在軍隊集結時,有一些士兵不僅沒有鎧甲,有的甚至連鞋都沒有。這樣的情況當時十分普遍,由此可見明朝軍隊下降到了什麼地步。真正有戰鬥力的是那些將領的私兵,這些私兵維持着將領的地位。時間一長,這就形成了類似於軍閥的模式。在明朝末期,地方將領擁兵自重的情況嚴重,對於朝廷的命令通常都是陰奉陽違。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