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西楚霸王項羽爲什麼會淪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

西楚霸王項羽爲什麼會淪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面楚歌,作爲一個經典的故事成語,最早出處是來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這裏司馬遷用白描的手法,敘述了戰爭的情況,而四面皆楚歌則是真的按字面意思來理解,只是在後世運用中,四面楚歌的象徵意義更廣泛實用,形容處境艱難,孤立無援。

西楚霸王項羽爲什麼會淪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

網絡配圖

至於項羽爲什麼淪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就要從人物性格說起,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千古真理,項羽爲人天縱英才,自視過高,剛愎自用,這和他的出身有關,項氏一族爲楚國的貴族,一門將才,他的父親是楚國的大將軍,項羽從小受到嚴格的軍事教育和貴族教育,而且項羽的自身條件也非常好,傳說他少年時期就已有千斤力氣,非常勇猛,出身高貴加上天資稟賦,讓項羽註定高人一等,他的自負自大也就不難理解了,而這也是他和劉邦的致命差距,劉邦出身草根,市井氣濃重,非常能體會社會底層的人情百態,這爲劉邦後來籠絡人心非常關鍵,而且劉邦的出身也更能贏得佔社會大多數的平民階層的擁護。

所以說,爲啥項羽四面楚歌,這和項羽的本身性格有很大的關係,而且在垓下之戰中,敗逃烏江,如果換作劉邦,說不定就會渡過烏江,以圖東山再起,但是對於自負的項羽來說,失敗的絕望已打擊了他的信心,寧可自刎,也不要苟且,真是可悲可嘆,這在這世上,從來就是成王敗寇,雖死猶榮這種心靈雞湯似的話,也只能僅僅是旁觀者的慰藉。

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場戰役

四面楚歌,是中國經典的成語,用來形容處境危機,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窘困境地。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典故最自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有描寫“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就是發生在公元220年的楚漢爭霸最後時期,劉邦和項羽的垓下之戰,這場戰役直接決定了劉邦統一江山,建立了大漢朝。

西楚霸王項羽爲什麼會淪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 第2張

網絡配圖

四面楚歌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還只是一個字面意思,描寫了在現今的安徽靈璧縣東南進行的垓下之戰的情況,當時圍困項羽軍隊的劉邦,利用心理戰,讓士兵們唱起了楚國的民歌,用來動搖項羽的軍心,果不其然,項羽在聽到營帳外響起了楚國的民歌,以爲周圍已都被劉邦收服,信心大失,和僅剩的800餘士兵突圍,逃到了烏江邊,面對後有追兵,前有波濤江水,項羽感到萬分沮喪,想起了當初拜別江東父老過烏江,一路高歌爭霸天下時的雄心壯志,陡然無存,心如死灰,自刎而死,而經過垓下一戰的勝利,劉邦一統天下的願望就實現了。

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場戰役?就是這場決定楚漢爭霸命運的垓下之戰,隨着西楚霸王的隕落,成王敗寇,千古真理,能流傳下來的就只有史官記載的有關西楚霸王的零星事蹟了。

四面楚歌是誰出的計策

四面楚歌,是用來形容形勢危急,孤立無援的困境,這個著名的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這是描寫劉邦和項羽的垓下之戰的場景,而四面皆楚歌,則是劉邦施展的一個心理戰。

西楚霸王項羽爲什麼會淪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 第3張

網絡配圖

四面楚歌是誰出的計策,據史書考據,四面楚歌應該是劉邦旗下謀士張良出的計策,張良這個人,大家都知道,聰明異常,他本是儒家出身,便是好學廣泛,熟讀諸子百家,自然也對兵書有所涉獵,在垓下之戰時,張良深知項羽的性格缺點,他推測出項羽的最後希望在於,重返江東,圖謀再起,於是他向劉邦進言,要攻心爲上,讓項羽不能逃回江東,自取滅亡對於自負自大的項羽來說,不是難事,於是,劉邦採納了張良的計策,讓圍困項羽的軍隊唱起了楚國的民歌,果然如張良所料,在聽到四面傳來楚國的民歌后,項羽以爲江東已經被劉邦收服了,自知已經無力再圖霸天下了,項羽的雄心壯志在戰役中也被打擊的十分低落,再受到四面楚歌這一擊,信心無存,心灰意冷,逃到烏江,面對江東就是自已的家鄉,更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提劍自刎,一代梟雄就這樣被四面楚歌的攻心計打敗了,所以說,信心對於一個人很重要,要打擊一個人最有力的傷害,莫過於打擊他的信心,張良是深知此道,而對於自負甚高的性格更是好用,項羽就是典型的例子。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