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東晉庾亮殺掉恩人兒子 患抑鬱症後不久死去

東晉庾亮殺掉恩人兒子 患抑鬱症後不久死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郗鑑、王導去世後,庾亮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東晉幾乎就是他說了算。在別人看來,他春風得意,正可以大展宏圖。令人吃驚的是,不久他就死了,因爲患上了抑鬱症。

他年紀輕輕有什麼想不開的呢?如果分析原因,那就是:做了虧心事,半夜鬼敲門。

他殺掉了陶侃的兒子

他做的第一件虧心事:公報私仇,殺了恩人的兒子。

東晉庾亮殺掉恩人兒子 患抑鬱症後不久死去

網絡配圖

王導和庾亮水火不容時,曾接到一封密信,內容是:庾亮將要起兵廢黜您,請您早做準備。

送信的人叫陶稱,陶侃的兒子,任南平(今屬福建)太守,是庾亮的屬下。陶稱爲什麼主動投靠王導呢?因爲庾亮在荊州、江州一點點根除陶侃的勢力,陶稱兔死狐悲,深感危險日漸迫近,不如趕緊重找一個靠山。

王導一向是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回信說:我和庾元規(庾亮字元規)休慼是同,這些都是謠言,到了智者那裏就不會再流傳了。(“吾與元規休慼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即使庾元規真的帶兵廢黜我,我就解職回家,又有什麼可擔憂的?

又說:庾亮是皇帝的大舅,你應該服從他的命令。

成語“休慼與共”即出於此,“休”指歡樂,“戚”指悲哀。意思是憂喜、禍福彼此共同承擔。

庾亮得到這個消息,無比憤怒,決定清理這個“叛徒”。等到陶稱拜見時,庾亮當衆臭罵了他一頓。陶稱知道大事不好,謝罪而退,庾亮隨即派人逮捕他,立即處死。然後上書晉成帝,爲自己辯護,列舉了陶稱四大罪狀。

庾亮是泄了恨,但影響極其惡劣。

一、陶稱也是一個市級幹部,庾亮沒有權力擅自誅殺這樣的高級將領。他所說的罪狀完全是“莫須有”,在朝廷引來一片非議聲。

二、陶侃在庾亮最艱難的時候不計前嫌,伸出援手,幫他度過危機。臨死前又推薦了他,可以說是恩重如山。他現在冷酷無情,翻臉不認人,手下的將士無不感到寒意陣陣,在整個荊州人心皆失。

北伐遭到衆臣反對

第二件虧心事:軍事戰略犯致命錯誤,幾千名將士白白丟了性命。

王導、郗鑑還活着的時候,庾亮就上書要求北伐。

成帝拿不定主意,讓大臣們開會討論,各抒己見。王導是他的“死對頭”,不願公開反對,沉默是金。

郗鑑直接頂了回去,說:大亂剛平,國家窮得很,根本不應該北伐。

蔡謨更是“炮筒子”,說:石勒雖然死了,但石虎作戰勇猛。現在後趙的地盤還超過了石勒時期,當年祖逖都沒有辦法,庾亮怎麼能夠成功呢?

大臣們紛紛點頭贊同,庾亮無言以對。成帝於是下詔駁回。王導、郗鑑去世後,庾亮北伐之心不死。他先做了一項準備工作:派毛寶、樊峻率領1萬精兵,駐守邾(zhū)城。

邾城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的對面,長江的北邊。

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

陶侃駐守武昌時,不少將領說:我們應當派兵駐守邾城,北方多了一道屏障,南方不是更安全嗎?

東晉庾亮殺掉恩人兒子 患抑鬱症後不久死去 第2張

網絡配圖

陶侃笑而不答,也不派兵。下面的人搞不懂他葫蘆賣什麼藥,反反覆覆地勸。一天,陶侃帶着這些“主戰派”來到江邊,指着前方說:邾城在江北,我們如果派兵過去,供給是個大難題。士兵沒有足夠的食物,就會搶劫北方的人,胡人憤怒,必然要來攻擊。邾城只是一座孤城,背後是長江,怎麼能夠守得住呢?這是個火藥庫,大家不要去碰,長江纔是禦敵的天險。

手下的將領聽了後,恍然大悟。

6000多將兵被淹死

庾亮卻做這種愚蠢的部署,可見他與陶侃之間的差距。

石虎一看,居然跑到家門口來伸手踢腳、耀武揚威,明顯挑釁啊。他火爆脾氣,哪裏受得了,派出兩萬精兵圍攻。

毛寶就是平定“蘇峻之亂”時屢立奇功的優秀年輕將領,明白形勢危急,向庾亮求救。

庾亮卻是無知者無畏,以爲邾城城池堅固,守住肯定沒問題,在家坐等好消息。邾城很快被攻陷,東晉兵士潰敗,逃往城外,但南邊是茫茫江水。6000多人跳到江中淹死,全軍覆沒,毛寶也令人痛心地溺死水中。庾亮心灰了大半,向成帝謝罪,請求自貶三級。朝廷下詔讓他恢復原職,不久,又拜他爲司空,其餘官職依舊。

庾亮推辭不受,從此鬱鬱不樂,憂悶成疾。

庾亮去世只活了52歲

漸漸地,他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一次問術士戴洋:我身體還能好嗎?

戴洋說:你如果離開荊州、江州,肯定會好一些。

庾亮問:我離開的話就能擺脫厄運嗎?

戴洋說:有點遲,但總比不離開好。

庾亮死活不肯放棄權力,交出荊州、江州一把手的官位。很快,進入了彌留之際。

東晉庾亮殺掉恩人兒子 患抑鬱症後不久死去 第3張

網絡配圖

戴洋說:當年蘇峻作亂的時候,您在白石祠中祈福,答應會奉獻一頭牛,但到現在都沒有兌現,所以被神鬼困擾。

庾亮大驚說:確實有此事,您是怎麼知道的,真是神人啊。

340年,王導去世後7個月,庾亮跟隨而去,年僅52歲。當時有個僧人叫竺法深,說:有人評論庾亮是個名士,可是他心裏隱藏的柴棘,恐怕有三鬥之多!

“柴棘”本意是荊棘,後來比喻成心計。後來成了一個典故就是“胸中柴棘”,意思爲居心險惡。

庾亮一輩子算來算去,但他缺少卓越的軍事才能,更缺乏自知之明,屬於“沒有金剛鑽,卻攬瓷器活”的人。雖然地位超過陶侃,但空有壯志,一事無成。

但不管如何,他的風度翩翩、才思敏捷,在士人中依然享有崇高的聲望。他的棺槨運回建康後,晉成帝親自臨喪。何充傷感地說:把玉樹埋在土中,讓人怎麼受得了。庾亮去世後,庾氏的力量依然如日中天。但這個家族在歷史上始終沒有達到王氏的聲望,這是爲什麼呢?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