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元明清的高檔口香用品 產自印度音譯作“烏爹泥”

元明清的高檔口香用品 產自印度音譯作“烏爹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聊起中國往昔去口氣、香齒舌的“口香”用品,閨友拋給我一首元人喬吉的作品,把彼時的高檔貨“鳳香餅”描繪得頗爲清楚,特別有趣。

喬吉的這首《雙調·賣花聲》題爲《香茶》,曲辭爲:“細研片腦梅花粉,新剝珍珠豆蔻仁,依方修合鳳團春。醉魂清爽,舌尖香嫩,這孩兒那些風韻。”說“香茶”這種東西使用了高檔的梅花片龍腦粉與豆蔻仁,按照配方與其他配料調和,製成“鳳團”茶餅一樣的小餅。醉後掰一小塊含在嘴裏,脣齒生香,尤其是“孩兒茶”滋味獨特。須注意,“這孩兒那些風韻”一句裏的“孩兒”不是指人,而是“孩兒茶”,一種在元代進入日常生活的海外產品。

元人陸厚有一首《劉仁卿求孩兒茶詩》,正堪與喬吉的小令互相對證:“不意蠻獠有別種,名味迥然異中國。方今泰和通輸時,風俗土物信不齊。有茶磊磈類瑿玉,其名譯曰烏爹泥。海賈載歸不識用,豈知知者謀必中。精研熟和勻腦麝,團團印出雲間鳳。含者嚼雪通心胸,時復唾地如血紅。解愁醒酒有佳趣,生津止咳有奇功。”(引自陳高華《孩兒茶小考》)。

孩兒茶是印度、緬甸等地的出產,爲兒茶樹的樹汁的凝結物,音譯作“烏爹泥”,因爲成品形態像茶塊,所以人們更習慣呼爲“孩兒茶”。

元明清的高檔口香用品 產自印度音譯作“烏爹泥”

陸厚詩介紹得明白,孩兒茶輸入中國之後,會精研成粉,再與龍腦、麝香等一起調和在一起,並且用木模製成帶有花紋的小圓餅,餅面上還印有云紋與鳳紋。功用則是讓消費者含在嘴裏,能夠提神、醒酒以及生津止咳,嚼後的渣滓唾到地上,則呈血紅色。

實際上,元人編刊的生活用書《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諸品茶”中即列有“制孩兒香茶”之法,大致是將糯米煮成稠粥後捶爛,然後絞出濃汁,同時,孩兒茶、白豆蔻仁、甘草、沉香、寒水石、蓽澄茄、麝香、川百藥煎、梅花片龍腦分別加工成細末,再一起兌入濃糯米漿汁內,然後把這和成的粘團在搗衣石上反覆捶打,要打上三五千下,所以成品也名“千槌膏”。最後用小花模翻脫成多個小花餅,掛在透風的地方曬乾,便可儲存在罐內,自家使用或進入商貿環節了。

很顯然,“制孩兒香茶”與喬吉、陸厚所述完全吻合,讓我們清楚掌握到元代高檔口香用品的情況。在當時,千槌膏更流行的名字爲“香茶”,其中製作精美、印有云鳳紋的一類則美稱“鳳香餅”。

明清時,香茶一直是主要的口香用品之一,明人宋詡《竹嶼山房雜部》記載了與《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大致相同的製作方法,不過添加了六安芽茶,成品則稱“香茶餅”。按照添加香料的不同,還出現了“香茶木樨(桂花)餅兒”(《金瓶梅詞話》)、“茉莉香茶”(《檮杌閒評》)等細分,有意思的是,大概因爲福建在明代有外貿港口,同時盛產茉莉,因此竟以“福建香茶餅”爲知名產品,明代醫家張介賓《景嶽全書》談到“口臭”問題時就提到,“福建香茶餅”“亦可暫解其穢”。“鳳香餅”這一精品也始終在出產,《金瓶梅詞話》中便提到“口裏噙着”風(鳳)香餅兒或鳳香蜜餅。

到了清代,李漁亦在《閒情偶寄》中力薦香茶的好處,他說,每天只需從香茶餅上掰下指頭大的一小塊,再分剝成數片,飯後或睡前各含上一小片,就足以“滿吻皆香”。傳統口香製品遵循中醫傳統,在清爽口氣的同時還帶有強體保健、調理身心的功能,香茶餅便是“常噙化,清心化氣”(《竹嶼山房雜部》),其主料孩兒茶則有生津止咳等效果。那麼,在今天,是否能夠將孩兒茶重新運用到口香糖、爽口水的製作中呢?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