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揭祕:戚家軍憑什麼能力能讓倭寇聞風喪膽?

揭祕:戚家軍憑什麼能力能讓倭寇聞風喪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所以如果穿越到明朝,成了一個普通士兵,那麼在衛所制的體制下,出頭最終成爲名將,一般都是很難的。相對而言,最容易出頭的,卻是在明朝中後期的一種新制度下——募兵制。

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一樣,每當國家傳統軍事制度世兵制走向衰落的時候,募兵制就開始地位漸重,然而對比唐宋各朝,明朝的募兵制卻也有其自己特點,首先是雖然募兵制,形成了以將領個人威權爲核心的軍隊,但沒有任何一位建功立業的將領,可以威脅到國家的威權,這點和唐朝藩鎮割據時代的驕兵悍將是不一樣的。明朝封建體制的成熟之處正在於,他可以通過有效的監管,對募兵施行監督,既確保軍隊打勝仗,又確保軍隊的忠誠。

明朝的募兵制度,從建國早期就有,比如明朝洪武年間,就有地方衛所招募民壯,用於邊境防禦,明朝正統,景泰年間的土木堡之變以及之後的北京保衛戰中,明王朝也多次以國家名義招募壯丁,參加對瓦剌部的作戰。然而那時候的募兵,還處於附屬階段,一般都是招來了打仗,打完仗領錢回家,並非明朝常備的軍事制度。

揭祕:戚家軍憑什麼能力能讓倭寇聞風喪膽?

募兵真正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是在明朝弘治(1487年—1505年)年間,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頒佈了《僉民壯》法,規定各省必須要從民戶中,抽調精壯百姓爲民壯,這些人平時訓練,戰時若有需要參加戰鬥,作戰經費由朝廷劃撥,立功有賞。嚴格意義上說,民壯和募兵還是不一樣的,民壯是一種民兵組織,其成員身份,也只是臨時壯丁,而非正式國家軍隊,然而這個法令的頒佈,卻爲明朝中後期大規模募兵奠定了基礎——募兵的選擇範圍,主要就是以當地民壯爲基礎。

而相比於民壯的民兵身份,募兵的成本顯然要高的多,一旦招募爲兵,就要按月發軍餉。而在這之前的朝代,募兵之所以容易造成悍將割據,主要由於募兵是由將領主持,選進來的兵,自然就成了將領自己的兵,日久天長,這支招募來的部隊,就成了將領自己的軍隊。等於是拿着國家的錢,養了自己的兵。

這種傻事明朝顯然是不幹的,從頭到尾,明朝募兵有有一套嚴格的審判程序,地方官是沒有權力私自募兵的,每招募一支新軍隊,都需要朝廷批准,並且由朝廷派專人主持,這支軍隊成立後,其監管也是相當嚴格的,雖然部隊由武將帶,但上頭有文官統帥,部隊裏也有監軍督查,相互間互相制約。因此再強悍的部隊,也無法割據自立。

而對於士兵來說,募兵的好處,自然要好過衛所制,首先是利益保障,要讓士兵打仗,就要真金白銀的給錢,然後是升官機會多多,雖然少不了腐敗,但要想升官,就需要有實打實的軍功,一個數據就可以佐證,在明朝中期之前,明朝有名的軍事將領,特別是武將,絕大多數都是世襲官X代出身,由中下級軍官升上來的少之又少,士兵出身的則更少。

而募兵制下,由士兵出身,最終成爲方面大將的,卻絕不止個例。比如抗倭名將鄧子龍,就是以平民身份應募,在節節立功中,最終成爲一代名將。

募兵機會大,但也要分成爲誰的兵,雖然明朝募兵管理嚴格,但軍隊要想打勝仗,關鍵還要看將領,所以跟對人就顯得尤其重要,明朝帶有募兵性質的軍隊,通常會被外人以將領姓氏代稱,稱爲“X家軍”,以嘉靖年間爲例,北方大同總兵馬芳的軍隊,被稱爲“馬家軍”,南方抗倭名將戚繼光和俞大猷的軍隊,被稱爲“戚家軍”和“俞家軍”,而遼東李成樑的軍隊,則被稱爲“李家軍”。

這幾支部隊,都是明朝募兵制下的模範軍隊,如果真穿越到這幾支部隊裏,哪怕是個普通小兵,只要好好打仗並且能幸運活下來,橫刀立馬當將軍的可能也是很大的。

放在募兵制度下的具體部隊中,作爲一個普通士兵,出頭的機會,既比衛所制下簡單的多,也要大得多,只要是刻苦訓練,奮勇作戰,就有機會出人頭地。而放在名將統帥的募兵制軍隊中,士兵要向熬成將軍,首先要成爲一類人——家兵。

所謂家兵,就是一支募兵制軍隊中,帶兵將領親自挑選軍隊中的精壯,組成的貼身嫡系將領衛隊,人數通常不多,作用卻極其重要,而且升遷的機會也足夠大。通常被選爲家兵的士兵,都是將領絕對看重信任,並且引以爲心腹者,甚至表現好的家兵,不但有可能升官,更有可能被將領引以爲接班人。

比如嘉靖時期的大同守將馬芳,他就有一支百人的家兵部隊,這支部隊除了在作戰中擔負他的護衛任務外,還擔負着戰前偵查,警戒等任務。遼東總兵李成樑,也組建了他的李府家兵,並且在他退休後,由他的兒子李如鬆繼承,萬曆抗倭援朝戰爭的碧蹄館之戰中,李如鬆遭到倭寇數倍於自己的軍隊圍困,關鍵時刻正是李府家兵們奮勇作戰,保護着李如鬆成功殺出重圍。

一旦成爲家兵,不但有極高的軍事待遇,還有額外收入,比如李成樑的家兵,拿着高工資不說,遼東屯墾的土地,也被李成樑按照人頭,分配給他們,幾乎每一個家兵,都有良田一片的大地主。然而有時候,太高賞賜反而是反作用,還是以李成樑家族爲例,到了萬曆晚期,昔日橫掃天下的遼東鐵騎早已腐化不堪,在努爾哈赤崛起遼東後,很快被打的稀里嘩啦。

相比之下,在募兵制的制度上,貢獻最大的明朝名將當屬戚繼光,相比於明朝其他將領的募兵,戚繼光最大的不同點是:其他的將領都是靠其個人的威信恩典,來維持整個軍隊的戰鬥力。戚繼光卻認定,制度比人更靠譜,他所打造的戚家軍,是一支無論他在於不在,都能依靠嚴格的制度與堅決的執行力,從始至終保持高昂的士氣,決死的勇氣,頑強的鬥志,一往無前的精神的軍隊。

他最終做到了。戚家軍的特點,首先是條令格外嚴格,如果穿越進了戚家軍,從做士兵角度說,也許是最苦逼的,因爲其訓練內容及其細化,比如練武藝,訓練的時候,基本的格鬥技術,都是倆人一組拿着木製兵器對練,你要被人家打趴下了,不但要扣工資,還要被懲罰加練,你如果打趴下了對手,則會漲工資,漲完工資後,會安排更厲害的戰友和你對練,如果不幸被打趴下,照樣扣工資。另外諸如騎馬,射箭等各種軍事技能,不但每天有嚴格的訓練,按月更有嚴格的考覈。戚家軍士兵的基本月薪,大約是五兩白銀,本身就不高,如果你日常訓練表現不好,那更可能連個零頭都拿不到。

揭祕:戚家軍憑什麼能力能讓倭寇聞風喪膽? 第2張

除了訓練苦外,戚家軍更要命的是他的懲罰制度嚴格。戚繼光的懲罰方式,除了犯下罪大惡極的罪過要殺頭外,其他的罪過,主要就是罰款和打板子,但規矩極其多,比如不許在軍中賭博,不許姦淫擄掠,不許泄露機密,作戰的時候,聽到號令不敢前進呢,戰後也要秋後算賬受罰,沒接到命令就擅自衝鋒的,就算立了功照樣要受罰,當然也有比較寬容的一面,如果士兵是犯的小錯,而且又是初犯,可以免於初犯,但一旦再犯,就要加重處罰,不過有五項過錯,就算是初犯,也絕對要重罰的——賭博,奸盜,泄密,殺人,謀反。一個紀律不好的士兵,如果放在戚家軍中,就算沒死在戰場上,罰也能被罰死。

當然,爲了士兵不被罰死,在選兵上,戚繼光也有嚴格的規矩,有可能被罰死的士兵,在選拔的環節裏,大多都被淘汰了:在衙門裏做過事的人不要,性格暴躁的不要,相貌油滑的不要。甚至有城市戶口的,在城裏打過工的也統統不要。戚家軍招人的時候最容易面試通過的,是那些性格憨厚,身體強壯的農民。所以如果穿越到明朝,想要入選戚家軍,這些條件一定要牢記。

當然,僅靠嚴格的懲罰,是不足以讓戚家軍橫掃天下的,其實仔細研究一下戚家軍的制度就會發現,只要好好幹,在戚家軍裏不但發財容易,升官也是大有希望的。

戚家軍最被後人稱道的,就是他的獎勵制度,獎金最豐厚的獎勵項目,就是戚家軍每年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的初二,是戚家軍搞大比武的日子,也就是所有的士兵在每年的這四天,都要接受軍事技能的考覈,而且還要根據考覈的成績排出名次,差的扣錢,好的獎勵,如果你能在考覈中表現突出,不但可以拿到大筆的獎金,而且還能成爲軍官的培養對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考覈中排名第一的士兵,會拿到這次考覈最高的獎金:五百兩白銀,如果一個士兵,可以在每年的四次考覈中全都拿到第一,那麼獲得“大滿貫”的他,總獎金高達兩千兩,按照匯率換算成人民幣,差不多是今天一百二十萬。考試考的好,在戚家軍裏混成百萬富翁絕不是神話。當然戚家軍也不止重考試,打仗的時候,如果你殺死一個敵人,就可以獎勵三十兩白銀,摺合人民幣一萬八千塊。如果作戰的時候,在衝鋒命令下達後你衝鋒勇敢,也可以獲得十兩白銀的獎勵。另外每次打完仗後,繳獲的戰利品,也都摺合成白銀由士兵們平分,只要打勝仗多,獎金也就多。

懲罰嚴格的戚家軍,其實發財機會多多。升官的機會也同樣多,戚繼光是極重士兵提拔的,每次戰鬥後,都要把作戰勇敢的士兵統計在冊,只要能夠持續表現良好,很快就能獲得升遷。看看明朝中後期的將領名目就可以看到,萬曆年間的武將,由士兵身份成爲將軍的人,戚家軍出身的佔了很高比例。比如抗倭名將吳惟忠正是此例。

而這也正是戚家軍強大的原因,嚴明的軍紀,公平的賞罰,嚴格的管理,另外還有一條,就是堅定的信仰,戚繼光極其重視思想教育,不但把忠君思想,編成文盲都能聽得懂的歌謠,在軍營裏傳唱,同時每支部隊都設立了戰旗,戰旗上繪有不同內容的圖騰,作爲軍隊的標誌,把忠君的思想,幾乎滲透進士兵的骨髓。

他的這些帶兵奧妙,都寫入了他自己的軍事著作《練兵紀實》中,晚清軍事家曾國藩等人練兵時,也從中受益頗深。在明朝當時,這套新軍事制度也產生了巨大的效用,嘉靖後的隆慶,萬曆兩代,由於張居正改革實現了國家的富庶,明朝有了更多的資金來進行募兵,同時考成法的推行,增加了官場效率遏制了貪污腐敗,因爲明軍的武備也爲之一振,著名的“萬曆三大徵”時代,明軍可以獲得全線大捷,軍力強大正是基礎。

而在嚐到募兵的甜頭後,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明朝募兵的比重越來越大,傳統衛所制下的士兵,越來越多的都棄之不用,尤其是北方邊防重鎮,基本都用募兵來鎮守,雖然明朝嚴格的監管體制,有效杜絕了募兵制可能造成的將領專權,但另一個問題又浮出水面:募兵的效果打了折扣,監管過多,所選士兵的質量也就下降,除非是遇上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名將,否則如果攤上一般的將領,那可以說白花錢。

晚明面臨遼東後金和農民軍起義的重大壓力,募兵的比重也大爲增加,可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笑話,經常是士兵招募起來,拿了賞錢後立刻一鬨而散,等於是被白坑錢,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還是因爲明朝嚴格的募兵監管,與明朝政治體制的清明程度息息相關,如果遇到政治嚴重腐敗,效率極其低下的情況,募兵的結果,也基本是無用功的。

揭祕:戚家軍憑什麼能力能讓倭寇聞風喪膽? 第3張

因爲募兵由中央派員主持,派來的如果是庸才,自然招不到好兵,募兵的錢是由國家發放,如果攤上層層剋扣,最後拿到士兵手裏的杯水車薪,當然沒人買賬。即使賞錢豐厚,如果執行募兵工作的人收黑錢,招進來的全是酒囊飯袋,那花了錢等於去送死。

而更大的隱患卻是,募兵越來越多,軍費開支自然越來越大,等到了國家經濟難以承受的時候,國家必然破產完蛋。明朝晚期,國家軍費開支每年高達近五百萬兩,即使如此,軍餉還經常拖欠,就算是遼東這種身負抗擊後金重任的前線,軍餉也不能保證按時發放,一般都是過幾個月補齊,像其他地方自不用說,拿不到工資的士兵,在求告無門的情況下,也只能幹一件事——造反,最終滅亡了明王朝的李自成起義。

其百萬起義軍中,相當一大部分都是原明朝軍隊的士兵,好多都是因爲拿不到工資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而且隨着明朝募兵越來越多,許多募兵的軍種,其實也越發失去了效用,反而成了財政負擔,晚明也曾多次裁減軍隊,減輕負擔,但裁減的結果,也是把這些士兵,在生計無着的情況下逼上了造反的道路。親手把明朝送上死路的李自成,其本人就是被裁撤的驛卒。明朝最後的滅亡,或者可以這麼說:是被本來擔負保衛他的軍人反水,最終送上了絕路。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