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古代醫藥神仙有排名:民間祈福 醫王藥王常混淆

古代醫藥神仙有排名:民間祈福 醫王藥王常混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既有醫王,也有藥王,但清以後常把醫王和藥王混淆起來,使人誤以爲伏羲、神農、黃帝也是藥王。實際上,他們是醫王,在古代醫藥神中的地位比藥王高。

“醫王”和“藥王”所指歷史人物各不同

在中國人心目中,健康長壽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最早提出“五福”的古老經典《尚書》,就把“壽”和“康寧”擺在重要位置。因此,保健康、保長壽的醫藥之神,一直都是人們供奉和崇拜的偶像。

醫藥之神其實都是人,民間更喜歡稱他們爲“醫王”或“藥王”。很多人以爲,醫王和藥王沒什麼區別,醫王就是藥王。其實,這兩個名稱雖然含義上沒多大區別,但所指的人卻有所不同。在中國歷史上,被奉爲醫王的只有三個人,即伏羲、神農和黃帝。而很多名醫都被奉爲藥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東漢的邳彤,唐代的孫思邈、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韋老師)等。

此外,道教還奉鐵柺李爲藥王,佛教奉星宿光爲藥王菩薩,奉電光明爲藥上菩薩。

古代醫藥神仙有排名:民間祈福 醫王藥王常混淆

三皇被尊“醫王” 民間祭祀隆重

醫學界通常稱伏羲、神農、黃帝爲“三皇”,因他們都是古代傳說中的聖王,即遠古時期部落聯盟的偉大首領。他們被奉爲醫王,並不是無緣無故的。醫學界認爲他們是我國醫藥文化的開創者,伏羲畫卦而分陰陽,是《易經》的原創人;神農嘗百草,辨藥性;黃帝召集臣下,探討各種養生醫藥問題。古人稱伏羲、神農、黃帝之書爲《三墳》,並視之爲可以保障人民健康的中醫寶典。如唐代王冰在《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原序》中說:“夫釋縛脫艱,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所謂“三聖道”,就是指三皇遺文。

作爲先醫的三皇,自古即被醫家奉爲至高無上的醫王,其地位高於後世所出現的藥王。他們很早就已被神化,從元代開始,從官方到民間均祭祀三皇。據《文獻通考·羣廟》記載,元成宗貞元初(公元1295年),朝廷下詔命各地通祀三皇,由當時的名醫主祭,其禮儀如祭祀孔廟,非常隆重。雖然明洪武年間曾一度停止,但至永樂年間又重建三皇廟,“十醫從祀,以醫官主之,以爲萬世醫藥之祖,遂與歷代帝王並祀不廢矣”。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又在紫禁城內建聖濟殿,專門供奉先醫之神(即三皇),歲時致祭。

清順治元年,朝廷重新制定祭祀先醫之神之禮。清初,稱三皇廟爲醫王廟,後又稱爲藥王廟,遂將醫王和藥王混淆。《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畿輔通志》稱:“順天府藥王廟,祀伏羲、神農、黃帝,而秦漢來名醫侍。”又稱藥王廟在天壇北面,廟內塑三皇像,下首左爲孫思邈,右爲韋慈藏,側立十名醫,包括三皇時的岐伯、雷公,春秋戰國的扁鵲,漢代的淳于意、張仲景,三國魏的華佗,晉代的王叔和、皇甫謐、葛洪等。可見扁鵲、孫思邈、韋慈藏等人雖有藥王之稱,其地位均不及三皇。但近代以來三皇廟多被拆毀,導致人們只知藥王,不知醫王。

藥王廟會在明清前已成藥材集市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