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一個筷子引發的歷史慘案!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一個筷子引發的歷史慘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一個筷子引發的歷史慘案!希望你們喜歡。

話說有一日,漢景帝在禁宮之中準備吃飯,飯前他想起來自己的弘股之臣周亞夫。

於是就命令侍從喚周亞夫共食。

在古代,能和天子共同吃飯,那是天大的榮耀,無數人都以此爲人生巔峯,足以吹一輩子。

這份恩典可不輕。

周亞夫一看皇帝要請自己吃飯,當時也興奮的不行,於是急匆匆的過來了。

過來之後咧,就看到了一幕令人尷尬的場景,只見宴席之中,亞夫位置上,確有一整快肉,可這肉即沒切過,邊上又沒筷子!

這就尷尬了啊,怎麼吃?

周亞夫一看有點小不爽,於是就對下人說,看啥看,沒看見木有筷子嗎?跟我拿筷子去。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一個筷子引發的歷史慘案!

(漢景帝)

下人一聽,戰戰兢兢望着漢景帝。

漢景帝一看,悠悠然說了一句“此不足君所乎?”意思是,這不能滿足你的需要嗎?

周亞夫一看,請我吃飯,又不給筷子,有點上火,於是起身將帽子去掉,給皇帝行了一禮之後,轉身就急匆匆走了。

漢景帝一看,也不攔,而是用眼神盯着周亞夫,淡淡說,這哥們啊,做不了少主儲君的臣子。

頃之,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櫡。景帝視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條侯免冠謝。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大多數人看這段話,看的最多的應該是筷子問題, 也是啊,這漢景帝情人吃飯,居然不給刀不給筷子,難道讓周亞夫學印度人用手吃飯嗎?

禮儀之邦,無此規矩,在這點上來看,其實是漢景帝失儀,甚至有失風度。

這個時候的周亞夫,即便要筷子也是人之常情,沒啥不好想的。

如果漢景帝順言取櫡(筷子),根本就不會有後面的事情。

可是他偏偏說一句“此不足君所乎?”

此話一說,就讓周亞夫彆扭了,原因很簡單,這話意思太過深奧而且層次豐富。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一個筷子引發的歷史慘案! 第2張

(性格剛烈的周亞夫)

那麼層次豐富在哪,就可以用善意和惡意兩個方面去解讀。

善意來看意思是,你哪兒缺這點東西嗎?

我沒給你筷子,你爲啥要抱怨,用手難道不能吃飯嗎?再說我也不是故意的。

惡意來看意思是,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地方嗎?

那就有點惡毒了,我給你飯吃,你還挑三揀四,沒筷子不能吃飯嗎?你不提,吃飯的時候我不會給你嗎?

這正反意思一解讀,衆人就會知當時周亞夫的尷尬了。

也對,周亞夫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帝王即便獨尊,可對丞相也應有起碼的尊重,你這不給筷子,豈不是不把我當回事,不尊重人。

心裏有想法的周亞夫,有點犯嘀咕沒什麼大問題。

但是爲何這會成後續被殺導火索?則和他的過激反應有關。事件發生之後的周亞夫,免除頭上的冠帽,磕頭謝罪。

如果不免除冠帽,這事情也一點問題沒有,可是除帽子就有問題了,帽子在漢朝有着身份的定義,皇帝有皇冠,臣子有冠冕,各個級別次序井然,要求嚴格。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一個筷子引發的歷史慘案! 第3張

(帽子不要我不幹了)

你這免帽謝罪,是啥意思?辭職?不滿?鬧意見?

以丞相之位,要挾我給你筷子?

無論漢景帝如何想都想不到好結果。

漢景帝一看周亞夫認真了,也收起架勢,順勢讓周亞夫起來,進而準備說點好話。

可話還沒出口,剛剛免帽謝罪的周亞夫居然一溜煙的走了,招呼也不打,只留漢景帝風中凌亂。

這就有問題了,原本風平浪靜因爲不告而別,成了軒然大波。

用職場解讀這個事件,周亞夫確實犯了大錯。

周亞夫的謝罪漢景帝已表達了善意,這個時候,不該糾結於爲什麼!因爲上位者自有其考慮,回到席間繼續吃飯,誠懇認錯纔是正解。

可是這不告而別,就有點負氣出走意思,更深層次看,則有點仰仗功高驕橫跋扈意思。

面對一路提攜自己的老領導漢景帝,周亞夫都敢如此,做做表明功夫後,立馬錶達不滿。

那麼如果漢景帝不在了,少主繼位,這周亞夫會如何?

更加居功自傲當時必然。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一個筷子引發的歷史慘案! 第4張

(周亞夫)

由此,纔有了漢景帝最後的感言:“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怏怏者在這裏的意思是,負氣出走的周亞夫有點跋扈小氣,甚至不平。

而漢景帝的殺心就此產生,和筷子問題關係不大,和周亞夫的做派有關。

這一切,其實是漢景帝和周亞夫矛盾累積之後的產物而已,我們可以將筷子事件,當做漢景帝對周亞夫最後的試探,試探結果,周亞夫不合格。

那麼周亞夫爲何不合格,則說來話長!

漢朝時候,特別是漢武帝之前,皇權還沒有因爲加強中央集權而得到強化。

丞相是握有重要權利的官職,在很多時候,甚至能影響否決皇帝的決議。

周亞夫居如此高位,如果平時謹言慎行,還不會引發漢景帝的反感,可是周亞夫一點不低調,反而特別高調。

這高調的事情史書不絕。

首先:周亞夫對皇帝繼承人的任命,居然有不同意見。

景帝廢慄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

漢景帝罷黜慄太子的時候,周亞夫不停,還不停爭論,最後在漢景帝強制命令下,太子才被廢。

其次:面對漢景帝的母親,周亞夫也毫不客氣。

竇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請得與丞相議之。”丞相議之,亞夫曰:“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默然止。

這話啥意思,就是竇太后想開無功而封侯的口子,最後漢景帝甩鍋給周亞夫,讓周亞夫去擋槍,周亞夫面對竇太后也是寸步不讓,不知委婉用詞,而是拿漢高祖的組訓直接給否了,漢景帝一看有點無語,估計是覺得對不起媽媽,這是個粗人,說話不文藝

這件事周亞夫做的並沒有錯,可是話語太沖了,讓漢景帝下不來臺就有問題。

再次:則是面對漢景帝不同意見,居然以辭職相要挾。

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後。丞相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徐盧等爲列侯。亞夫因謝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意思是漢景帝想封投降的幾個匈奴小王爲侯,目的是拉攏更多人投降,進而穩定外部邊患。

這是大政方針的問題。可是周亞夫依然不允許,反而出言諷刺漢景帝,甚至辭職表達自己的不滿,這即是不尊重漢景帝,也是居功自傲的表現。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一個筷子引發的歷史慘案! 第5張

(殺心頓起

如此三件事,不僅件件不順漢景帝的心意,也暴露出了周亞夫不少問題。

第一件事,涉及儲君位置。

有干涉皇權的意思在裏面,周亞夫此舉雖然合乎法理,但是卻不懂漢景帝的心思.這心思很簡單,如果太子因爲你的救助成了皇帝,以後是不是更仰仗你,丞相已經位高權重,在有皇帝信任,這漢朝江山到底是誰的?

這舉動無疑威脅論皇權的唯一性。

第二件事,涉及的問題更嚴重。

周亞夫反覆重申‘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還不斷強調,“天下共擊之”。

兩個不,一個擊,前面是否,後面就是喊打喊殺,這算啥?武力威脅嗎?問話的可是竇太后,皇帝的老媽,你說話就不能藝術一點嗎?

由此可見,這周亞夫堅持原則也有點寧玩不寧,幾乎毫無說話藝術,這樣的人不懂調和政治關係,做不好丞相,更關鍵的是,他還有軍事威脅。

第三件事,則是明擺着和皇權做對,你不順我意我就不幹了。

一有不同意見,皇帝不聽你就辭職,你是皇帝,還是漢景帝是皇帝?性格太過剛強的周亞夫,又如何讓皇帝喜歡?

由此三件事之後,漢景帝不僅看到了周亞夫性格剛強的缺點,也看到了不知變通的缺點,更看到了他不懂政治大局的缺點,進而還引申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勳貴集團的驕橫跋扈!

作爲漢初開國大臣周勃之子的周亞夫,因爲平定七國之亂的功勳,成了丞相,進而成了勳貴階級的領頭人,這股勢力足以威脅皇權,如果自己不在了,小皇帝繼承位置。

原本的定國之臣,如果不安好心,就會成亂國之臣。

這可期的未來,太過可怕,如果發生後果不堪設想。

站在皇帝的角度看,這樣的威脅必須消除。

掃除了他,等於掃除了能威脅皇權的一股勢力,必須祛除,馬上立刻!

然後,周亞夫就悲劇了。

這悲劇的背後,既有漢景帝的多疑和猜忌,也有周亞夫的不通事故不懂職場。

就如史記中太史公所言: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悲夫!

意思是,這人啊,是個好人,做的事情,也是好事,就是太不會察言觀色太不會做人了,千萬不能學他!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