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各國出兵動輒幾十萬,爲何三國時期出兵只有幾萬?

戰國時期各國出兵動輒幾十萬,爲何三國時期出兵只有幾萬?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各國出兵動輒幾十萬,長平之戰秦趙雙方更是動用了多達百萬軍隊,秦滅楚也動員了多達六十萬軍隊,而到了三國時期,各國出兵卻往往僅有幾萬,這是爲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個人認爲,應該主要源於兩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人口數量的影響,東漢末年人口斷崖式下降

從春秋戰國時期,不少諸侯國便已經開始推行戶籍制度,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又將此制度推行全國,這使得我們可以通過史料,對歷朝歷代的人口變化有個初步瞭解。而根據現有資料來看,東漢末年人口下降極爲嚴重。

戰國時期各國出兵動輒幾十萬,爲何三國時期出兵只有幾萬?

由於先秦史料丟失,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準確得知戰國時期全國有多少人口,根據史學家的推測,戰國中後期各國人口總數,應當維持在2600萬左右。不過,後來經過秦國統一戰爭,以及秦末天下戰亂,到西漢初期人口下滑極爲嚴重,直到西漢天下重新一統,人口才得以恢復。

根據《晉書·地理志》的記載,歷經兩漢的發展,到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時,全國人口已經恢復到了10677960戶,56486856人。而根據《中國人口史》的推斷,到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時,雖然因各種災難和戰亂人口有所下降,但總人口應該仍然維持在1100萬戶,5500萬人的水平。

然而,由於東漢末年以來戰亂頻繁,導致人口開始出現斷崖式下滑。根據《三國志》、《晉書》和《通典》等史料記載,到三國後期(263年前後),全國在冊人口僅剩820萬左右。直到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人口才恢復至1616萬。

當然,人口的斷崖式下滑,也並非全部因爲災害和戰亂引起的人口損失,更爲重要的原因在於,由於戰亂影響,百姓流離失所,導致地方官府很難準確統計當地人口,也就是說很多百姓根本沒有被統計在內。

戰國時期各國出兵動輒幾十萬,爲何三國時期出兵只有幾萬? 第2張

不過,由於古代朝廷通常是通過戶籍來徵兵、徵稅,因此在籍人口實際上可以反映出一個時期的徵兵難易程度。而從數據上來看,三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在籍人口差距達到了1000萬人以上,如此巨大的人口落差,必然會影響到朝廷的徵兵數量。

原因之二:徵兵方式的影響,募兵制下難以調動大量軍隊

在古代,朝廷徵集軍隊主要有兩種方式,即徵兵制和募兵制。雖然歷代王朝,均採取徵兵制與募兵制並存的方式,但其實皆有一定程度的側重,其中戰國主要以徵兵制爲主,募兵制爲輔;而後世王朝除唐朝的府兵制和明朝的衛所制以外,基本以募兵制爲主,徵兵制爲輔。

戰國時期各國出兵動輒幾十萬,爲何三國時期出兵只有幾萬? 第3張

戰國時期,由於戰亂頻發,各諸侯國爲了確保有足夠的軍隊應對戰爭,因而除了魏武卒、秦銳士等少量脫產職業軍隊外,戰時通常採取徵兵制的方式來擴大動員能力。所謂徵兵制,便是組織百姓在農閒時接受軍事訓練,戰爭爆發後應徵入伍參戰。

根據雲夢秦簡《徭律》和《戍律》等史料的記載,當時列國主要採取“卒更”、“踐更”、“過更”、“貲徭(戍)”和“居役”等方式,從而確保所有適齡男子全部接受軍事訓練,用以確保戰時軍隊擁有足夠的戰鬥力。

此外,根據《商君書·兵守》的記載,戰國時期一旦國家陷入生死存亡的情況,基本達到了舉國皆兵、男女皆兵的地步,即所謂的“壯男爲一軍,壯女爲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爲一軍”。而根據《雲夢秦簡》和《漢儀注》等史料的記載,當時百姓的服役年限極長,大部分男子從成年後開始服兵役,一直到五六十歲才能免役。

戰國時期各國出兵動輒幾十萬,爲何三國時期出兵只有幾萬? 第4張

根據史學家的推斷,戰國時期列國交戰,各國的動員能力普遍保持在“十丁抽一”的水準,而一旦爆發“長平之戰”這種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極限情況下甚至能夠達到“六丁抽一”的極限動員能力。也就是說,像秦國這種戰國後期大國,極限動員之下,甚至能夠抽調出一百萬的軍隊參戰。

不過,徵兵制雖然能夠確保國家的動員能力,從而確保國家在戰爭爆發後能夠動員出足夠多的軍隊,但相較於職業軍隊而言,徵兵制下的軍隊戰鬥力卻相對較低。因此,從漢武帝時期開始,隨着戰爭頻率的下降,爲了確保軍隊的戰鬥力,朝廷開始在舊有徵兵制的情況下,兼行募兵制,此後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備征伐。

所謂募兵制,便是挑選身體好、膽量大、技能優的 “勇敢士”從軍,在徵募不足的情況下,則發刑徒爲兵(謫兵),西漢末年甚至招募奴隸爲兵。這些軍人平日裏不事生產,專門接受軍事訓練,戰爭時接受朝廷調遣外出征戰。由於接受軍事訓練週期較長,因此軍隊戰鬥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東漢之後,雖然徵兵制仍然未被廢止,但募兵制已經開始成爲朝廷的主要徵兵方式。

戰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相對落後,國家收入本就相對薄弱,自然無力養活數量龐大的脫產軍人,只能在保證少數職業軍隊的同時,以徵兵制確保軍隊數量。彼時,士兵平日不耗糧食,參戰並無軍餉,國家只需要承擔戰時軍隊的糧食和武器供應罷了,而秦國士兵在出徵時甚至還要自己準備糧食,這也確保了國家負擔不會太重。

而從兩漢時期開始,隨着募兵制的逐步推行,軍隊戰鬥力固然得到了保障,但脫產的職業軍人,平日裏卻需要朝廷完全提供糧草和軍餉,出征時國家則還要負擔武器裝備,這些無疑都會大量加重財政負擔。

戰國時期各國出兵動輒幾十萬,爲何三國時期出兵只有幾萬? 第5張

如上,由於徵兵方式的不同,戰國時期各國出兵數量固然極爲龐大,但大多都是臨時徵募的軍隊,因此相較於後世職業軍隊戰鬥力普遍較低;而三國時期雖然各國出兵數量較小,但由於皆爲職業化軍隊,因此軍隊戰鬥力有較高保證。

綜上所述,由於戰國和三國的人口差距,再加上徵兵方式的不同,三國時期各國所能出動的軍隊數量,是大大不如戰國時期的。畢竟,即使三國時期生產力相較戰國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國家能夠長期奉養的職業軍隊,卻並不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