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爲何一場戰役的參戰人數動輒就數十萬?

戰國時期,爲何一場戰役的參戰人數動輒就數十萬?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兵農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這一特點在春秋時代仍然表現得很鮮明。在戰國時期,頻繁而劇烈的戰爭,使得各個諸侯國對士兵的需求大爲增加。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主階級的興起使得郡縣制成爲各國主要的政治管制方式,各諸侯國主要實行郡縣徵兵制,農民是主要的徵集對象。郡守和縣令有權徵集本郡、縣適齡男子入伍,並可率領他們出征。男子16或17歲“傅籍”(或稱“傅”),即進行登記,然後,根據國家需要隨時應徵入伍,直到60歲才能免徵。如據《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墓主17歲“傅籍”,第二年入伍參戰,戰爭結束返回故里,後又再次應徵入伍。

除徵兵制外,各國還兼行募兵制。招募之兵,經過嚴格的考選,多充軍隊的骨幹和國君的衛隊。如魏國考選“武卒”,要求能“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戰國時期,爲何一場戰役的參戰人數動輒就數十萬?

這樣一來,各國國君非常重視土地和人口,將之作爲國家的核心資源和施政方略。比如越王勾踐在臥薪嚐膽的時候,曾經下過命令,“男子17不娶,女子14不嫁”,其父母皆有罪。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政府還會出面組織民間婚嫁。如此,經過十多年的生育,越國人口增加,軍事實力增強,從而一舉擊敗吳國,報仇雪恨。

同時,郡縣制度的施行,也使得君主集權的能力增強,可以對地方事務有更大的主導權。國君任命的地方官守不再是世襲貴族。爲了能夠調動得了國家資源,各個諸侯國還分別變法,其主旨就是把地方隱藏的民戶都給登記造冊,該納稅多少,服役多少都清晰可查。爲了懲罰那些不願意服役和納稅的自由主義者,政府又制定了“保甲連坐”的株連之法,對社會的管控力度(即是中央集權)大大加強。

這樣一來,一場戰役的參戰人數動輒數十萬也就不足爲奇了。

戰國時期,爲何一場戰役的參戰人數動輒就數十萬? 第2張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很大,以至於廉頗反攻燕國時,能夠調用的趙兵多數還是未成年的孩子。可是此戰中戰損的,更多是邯鄲、太原兩大軍政中心的士卒。在趙國的代地雁門和河套九原一帶,趙國還有一支用於防備草原遊牧勢力的邊軍。趙國能夠在長平之後的邯鄲之戰和燕趙之戰中取得勝利,所依賴的也就是這支生力軍。

戰國時期,曾有學者統計,秦國人口總數500萬,趙國人口總數大約有350萬人。根據戰國的普遍兵役法,假設兵民比例1:10,趙國可以擁有35萬軍隊。那些戰國策士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帶甲百萬”不是誆語。原因是當時兵民未分,老百姓拿起刀槍就是士兵。所以,這纔有範睢的滅國屠軍之論,戰爭越發殘忍血腥。不過,極限情況下,趙國可以按照1:5比例徵發70萬軍隊。在後世的前秦、後趙等國,都曾經使用過類似的比例徵發軍隊。即使長平之戰損失40萬,趙國仍能勉強湊齊30萬軍隊。

趙國原本國力大損,邊軍即使有兵卻無糧。不過,燕國此時卻給趙國帶來了利好消息。燕國傾舉國之兵60萬衆侵犯趙國,被廉頗擊敗,所獲輜重糧草器械無算。廉頗還反攻燕國,一直打到了燕國的都城之下。如不是趙國剛剛經歷過大敗,不敢久懸大兵於外,燕國此時就要退出七雄之列了。

戰國時期,爲何一場戰役的參戰人數動輒就數十萬? 第3張

最後燕國割地賠款,趙國才見好就收。這次戰役獲得的土地和錢糧人口,大爲充實了趙國的實力,使得趙國在龐瑗的帶領下又一次成了東方六國的縱約長。在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第五次五國伐秦失敗之後,趙國遷怒於齊國,派兵擊敗齊國,又奪取了齊國的河間之地。後來魏國被秦國逼迫,不能再守住鄴城,也派遣使者將鄴城送給了趙國。雖然鄴城在趙國手裏也不過只有3年就被秦國奪走了,但是趙國一直到最後都是秦國最難啃的硬骨頭是當仁不讓的事實。

燕趙之戰發生在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這場戰爭的勝利對趙國的復興至關重要。趙國將取自燕國的資源投入到本國軍事發展中,終於在7年後,在邊地錘鍊出一支精銳的代地邊軍。

這支軍隊在李牧的帶領下,陣斬匈奴10萬騎兵,一戰打得匈奴三十年不能翻身。這效率比起好大喜功的漢武帝一連30多年的對匈戰爭高的多!後來秦軍不斷東進,前鋒已經深入到河北中部,在邯鄲附近修建營壘。李牧又帶着這支邊軍火速南下,與邯鄲守軍一南一北,擊敗10萬由桓齕帶領的秦軍。秦始皇自此不敢再與李牧代地邊軍野戰,而是採用了陣地戰,逐漸消耗趙軍的有生力量。同時,又施行了反間計,故意放走趙國公子嘉,製造出李牧要扶持公子嘉的假象,污衊李牧謀反。最終,李牧被趙王冤殺。而這支邊軍在失去了主帥之後,也無心應戰,最終歸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