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括在長平之戰中選擇主動進攻的秦國的真相是什麼?

趙括在長平之戰中選擇主動進攻的秦國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與趙雲之間發生的戰略決戰,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公元前262年到260年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相當重要的一次戰役,逐步崛起的秦國通過這一戰擊敗了敢於挑釁的東方強國趙國,此後,東方六國已經沒有了任何一國有能獨自對抗秦國的能力,也沒有了敢於牽頭挑釁秦國的勇氣,秦國統一天下已經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長平之戰”的導火索是趙國沒有經受住誘惑,主動接收了被秦軍分割出來的原本屬於韓國的戰略要地上黨郡,引發了秦國的強烈不滿,出兵攻打,趙國迎戰,雙方共出動百萬大軍對抗近三年,最終秦國在白起的率領下艱難的擊敗趙國,並坑殺了隨之俘虜的四十萬趙軍,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趙括在長平之戰中選擇主動進攻的秦國的真相是什麼?

根據《史記》的記載,我們現在大都把“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責任推到趙括的身上,因爲他是最後趙國失敗時的主要軍事指揮官,所以要付主要責任,但從實際情況分析,趙括更改趙國前主將廉頗的龜縮防守戰略,變爲主動進攻其實是迫不得已,是趙國面臨的實際形勢使得趙括不得不採取更加冒險的戰術。

當時在名將廉頗的決策下,趙軍死死守住上黨要地不出頭,秦軍久攻不下,傷亡太大,於是兩軍僵持。《史記》中的記載是: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爲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爲反問,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把趙國更換前敵總指揮的根源歸咎於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趙王或許真中了反間計,但並非趙王換將的絕對因素,真正讓趙王下定決心更換前線主帥的原因是國力不足,糧食等軍需不足以支撐趙國打長期消耗戰。

當時整個趙國的人口頂多也就400來萬,駐守在上黨前線的就有將近40多萬,佔據了整個趙國十分之一的人口,40萬大軍的糧食和軍需的消耗將是天文數字,怎麼辦?40萬趙軍除了少數職業兵外,絕大部分都是臨時徵召的農民,這麼多青壯年勞動力集中在戰場,後方的農耕怎麼辦?以趙國的國力是無法維持長期防守戰略的,就連已經佔據巴蜀糧倉的秦國都差點被拖垮,何況比秦國更加弱小的趙國。

趙括在長平之戰中選擇主動進攻的秦國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趙國當時是騎虎難下,要麼求和退兵,讓出上黨,但秦國已經被激怒,雙方大軍交錯在一起,如果秦國不同意,趙軍很難全身而退,且主動求和也會讓趙王當初的決策成爲笑話。另一個就是打下去,但是要速戰,賭一把,畢竟趙軍並非沒有一戰之力。這麼大的軍事行動更換主帥,趙王是一定會先了解將領將採取的戰略戰術的,趙括和趙王提前有過溝通和協商,也就是說,因爲趙括提出的速戰論正合趙王的心意和趙國面臨的實際情況,所以才被趙王選中爲新的前線主帥,而非是因爲反間計才導致換將。

最後的結果無非是趙括採取了在當時對趙國有利的戰術後把仗打輸了,因爲他遇上的是天才白起,趙王的賭博失敗。趙括戰死後,趙王也沒有爲難趙括的家人,畢竟趙括要打出去的戰法是趙王點頭同意的。所以,用“紙上談兵”將趙軍在長平大敗的全部責任推到趙括身上是不正確的,國力不足,最重要的是趙國無法負擔長期防禦戰的糧食支出纔是趙國採取進攻戰略,進而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