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馬蹄鐵不就是一對鐵環嗎 漢朝爲何造不出來

馬蹄鐵不就是一對鐵環嗎 漢朝爲何造不出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馬蹬就是一對鐵環,漢朝冶鐵技術那麼發達,爲何就是造不出來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首先,漢代的冶鐵技術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發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中國是在春秋時期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但是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普及,取代青銅成爲最主要的金屬。

但是冶鐵的技術其實是不斷髮展的,如果說戰國時期的冶鐵技術能夠跟明清時期的冶鐵技術達到同一水平,估計你也不信。

春秋時期的鍊鋼技術是塊練法,用木炭做燃料,能冶煉出來的鐵都是固態的塊狀,由於質地較軟,通過大錘鍛打才成爲熟鐵。

馬蹄鐵不就是一對鐵環嗎 漢朝爲何造不出來

想一想,用這種方法去打一個鐵環,還是很費勁的,在西漢中期的時候出現了炒鋼法,因爲人們發現用煤來冶煉鐵的話,能夠達到把鐵融化的溫度,通過將生鐵加熱到半液體和液體狀,然後加入鐵礦粉,進行攪拌,這樣練出來的熟鐵和鋼不但能夠量產,而且質量特別好。

當然,標誌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的巔峯其實不是塊狀法也不是炒鋼法,而是南北朝時期的灌鋼法,利用生鐵碳高、熟鐵碳低的特點,將融化的生鐵液灌到熟鐵上以改變碳分,最終生產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鋼,此後各代冶鐵燃料、工序有所改良,但是都是以灌鋼法爲基礎。

所以說,漢朝時期發達的冶鐵技術本身就存在問題。

本來這個問題應該是講馬鐙,而不是講冶鐵,畢竟馬鐙用到冶鐵的技術含量並不高,只要打一個鐵環就可以了。

但是我是希望通過冶鐵技術發展的這個道理,強調“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這個道理,馬鐙也不例外,也是不斷進步的。

我國現在歷史研究方法與世界接軌,基本就是想要證明古代有某種東西,除了文獻記載,還要有出土的實物,按照這種方法研究,通過1977年於呼和浩特發掘的北魏墓羣,發現北魏時期的馬鐙,而1965年遼寧北票出土的北燕墓羣,發現了北燕時期的馬鐙,是國際公認存在最早的馬鐙實物。

馬蹄鐵不就是一對鐵環嗎 漢朝爲何造不出來 第2張

但是這並不表明馬鐙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發明的,很可能存在更早,道理很簡單,有可能有更早的馬鐙我們並沒有發掘出來,誰也不敢保證發掘出來的就是最早的馬鐙。

實際上,馬鐙最早可能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只不過現在沒有出土實物,而且是布馬鐙,這是通過考古發現西漢時期的壁畫,根據壁畫中畫的馬鐙證明的,這應該屬於文獻記載,沒有實物出土。

其實,木質或者布質甚至繩子做的類似馬鐙的實物在漢代應該是有的,只不過這些東西並不容易保存,所以至今沒有發現實物也是正常的。

但是可以說明一點,即使在漢代時期就已經存在類似馬鐙的東西,但是真正大規模應用馬鐙則是在南北朝時期,從這一點來看,南北朝時期的冶鐵技術達到巔峯,絕對不是巧合。

很多人都認爲馬鐙的出現對提高騎兵的作戰能力帶有革命性的影響,其實這有些忽視其他馬具的作用,以及很多馬具與馬鐙的關係。

比如馬鞍和馬蹄鐵的發展,馬鞍對騎兵的影響其實更大,沒有馬鞍的話,騎馬簡直就是酷刑,尤其對男性來說,容易擠壓到關鍵性部位,所以,有了馬鞍,騎兵才能夠作戰,我們現在想到的馬鞍都是霸氣的“高橋馬鞍”,其實並不是,剛開始的馬鞍可能也是布制的墊子,主要是爲了屁股能夠舒服一點。

馬蹄鐵不就是一對鐵環嗎 漢朝爲何造不出來 第3張

在這個時期,騎兵的主要作用也只是偵查、通訊和騷擾作戰,是戰爭中的邊緣兵種,而到了高橋馬鞍的出現,騎兵可以依靠抓住繮繩,再用雙腿夾緊馬腹,使得騎兵不至在行進過程中被馬摔下來。

歐洲人在描述見到的匈奴騎兵時驚訝地表示“匈奴人的馬鞍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有一個兩頭高的木製托架。這樣不論馬怎麼跑,騎士們都能穩穩地坐在馬背上。”

爲了穩定,就需要馬鞍更高一點,結果是馬鞍越來越高,也需要馬鐙進行技術革新,因爲高橋馬鞍使得上馬的地方更高,而堅固的馬鞍可以固定馬鐙,通過這兩個東西,最終達到“人馬合一”,形成一個整體。

馬鞍和馬鐙以相輔相成的關係共同發展,可以說,馬鞍是騎兵的第一個革新,而馬鐙則是另一個騎兵技術革新。

馬蹄鐵不就是一對鐵環嗎 漢朝爲何造不出來 第4張

當然,即使擁有馬鞍和馬鐙,也不代表騎兵可以遠距離作戰,一匹馬能夠跑多遠,實際上還跟鐵馬掌有關係,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已經有了對馬掌進行保護,給馬修腳指甲等活動,但是我們知道,馬蹄鐵對馬的影響纔是巨大的。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釘馬掌圖”,表明在隋朝時期可能已經出現鐵馬掌了,鐵馬掌的出現,到元代時期,馬蹄鐵得到大規模應用。

馬蹄鐵的出現,使得馬匹能夠長時間的運動,對人在馬背上待的時間要求更多,也可能進一步催發了馬鐙的發展。

所以說,技術都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馬鞍、馬鐙、馬蹄鐵這些馬具,都代表着騎兵的一點點進步。

馬蹄鐵不就是一對鐵環嗎 漢朝爲何造不出來 第5張

我們看到,騎兵在秦朝之前只能承擔偵查的作用;隨着馬鞍和馬鐙的出現,到漢朝時期騎兵成爲能夠和步兵比肩的兵種;隨着馬鞍的定型,金屬馬鐙的普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騎兵已經能夠衝擊步兵,到唐朝時期騎兵徹底取代步兵在軍隊中的位置,成爲冷兵器時代的陸戰之王。

到宋元時期,隨着馬蹄鐵的大量應用,騎兵能夠遠途奔襲,蒙古騎兵因此能夠吊打歐亞大陸無敵手。

值得說明的是,在宋代冶鐵技術的高速發展情況下,遼、金與西夏可以大量給馬匹和士兵裝備鐵甲形成重裝騎兵,這就是爲什麼其他中原王朝即使沒有騎兵,也能夠和北方遊牧民族拼一下子,而宋代的對外戰爭十分被動,是因爲騎兵在工具突飛猛進的情況下,遠遠甩開了和步兵的差距。

馬蹄鐵不就是一對鐵環嗎 漢朝爲何造不出來 第6張

所以說,馬鐙雖然就是一個鐵環,但是在沒有馬鞍的情況下,只要一個布馬鐙就夠用了,沒必要研製鐵馬鐙,即使研究出來了,也沒有用武之地。

換句話說,你在古代研究出了加特林,你研究不出子彈一個道理,比如1884年槍械師馬克沁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一分鐘可以發射六百發子彈,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馬克沁機槍,這款機槍的性能是優秀的,但是很多國家卻認爲並不實用,雖然槍械不貴,但是子彈打不起,因爲射擊速度快而被掀起的機槍,這是馬克沁機槍的尷尬。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曾用馬克沁機槍在索姆河戰役中,一天擊斃六萬名英軍而一戰成名。

技術的進步是隨着冶鐵技術的進步,逐漸帶動整個相關工具的進步,最終才能徹底轉化爲戰鬥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