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棣造反時兄弟們在做什麼 他們爲何沒有出手

朱棣造反時兄弟們在做什麼 他們爲何沒有出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朱棣造反的時候,其他二十多個兄弟在幹什麼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朱棣造反時兄弟們在做什麼 他們爲何沒有出手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靖難之役,歷經四年,最終擊敗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由藩王進位成爲皇帝,將明朝帝系轉移到自己這一脈。

朱棣的靖難之役歷經四年,在當時可謂是舉國皆知,那麼明太祖朱元璋其他二十多個兒子當時在幹什麼呢,朱棣的兄弟們,爲什麼在當時記載中鮮少露面呢,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麼大作用?

也就是一個寧王比較出名,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大肆分封藩王,使他們擁有兵權,以供衛中央朝廷,按說靖難之役這種內亂,其他藩王會成爲舉足輕重的第三方勢力,但結果並非如此,這是怎麼回事呢,宋安之今天來具體說說。

一、部分兄弟(含太子朱標)已經逝去或者早夭,共8人

明太祖共有二十六子,朱棣排行老四,在起靖難之役之時,已經是強藩之首,說明他前面三個哥哥已經逝去,這三個哥哥分別是大哥懿文太子朱標、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

朱棣還有兩個弟弟早夭,分別是九弟朱杞、二十六弟朱楠。

還有三個弟弟非正常死亡,分別是八弟潭王朱梓,十弟魯王朱檀、十二弟湘王朱柏。

朱棣造反時兄弟們在做什麼 他們爲何沒有出手 第2張

八弟潭王是因爲岳父於顯在胡惟庸案中被殺,他害怕牽連到自己,所以惶惶不安之下,被父親朱元璋召見,誤以爲要賜死自己,害怕之下竟然與妃子自焚而死。

十弟魯王則是年紀輕輕因爲信道教,服金丹而死,朱元璋認爲魯王太過荒唐,還爲其上諡號爲“荒”。

十二弟湘王則是因爲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以意圖謀反罪來對自己下手,所以選擇了自焚,來以死明志。

這麼算下來,在朱棣起兵時,已經有八個兄弟逝去。

而這八個兄弟之中,太子朱標、秦王、晉王、魯王都有後人在。

太子朱標就不用說了,繼承者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二代秦王朱尚炳和二代晉王朱濟熺,比較傾向於建文帝朱允炆。所以朱棣登基以後,先將朱濟熺革去晉王爵位。又將朱尚炳的王府官吏都逮捕治罪,警告道:“晉侯惰玉,見譏無後,王勉之”。嚇得朱尚炳連忙朝見朱棣謝罪,纔是保住了王位。

至於二代魯王朱肇煇尚且年幼,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也沒有表現出什麼明確立場,反而是因此落得一個好下場,朱棣登基以後對他還不錯。

二、部分藩王被廢,共4人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短短几個月,便是連削五王,有着朱棣的五弟周王朱橚、七弟齊王朱榑、十三弟代王朱桂、十八弟岷王朱楩,還有前文中交代的十二弟湘王朱柏,也因此自焚而死。

被廢的四位藩王之中,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肯定是支持朱棣的,只不過被廢,所以也沒能起到什麼作用。

三、部分藩王年紀尚小,並沒有就藩,共6人

朱棣起靖難之役時,有六個兄弟因爲年紀太小,並沒有就藩,還留在南京城。

這六位分別是:二十弟朱鬆、二十一弟朱模、二十二弟朱楹、二十三弟朱桱、二十四弟朱棟、二十五弟朱。

這六個兄弟因爲年紀尚小,沒有就藩,留於南京,自然是被建文帝朱允炆給嚴加看管起來了,沒有權力,更沒有話語權,在當時屬於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起不到任何作用。

四、被迫支持朱棣,共1人

朱棣造反時兄弟們在做什麼 他們爲何沒有出手 第3張

明初藩王之中,實力較爲強大的是邊境上的九個藩王,是爲九大塞王。

寧王朱權就是九大塞王之一,封地在大寧,史書記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

燕王朱棣起兵以後,寧王態度曖昧,朱棣去了大寧以後,趁其不備將其綁架,進而控制了他的軍隊,使自己兵力大增。

按史書記載來看,如果沒有朱棣這出其不意的一招,說不定寧王也想摻和進來,來奪取天下,不過朱棣如此出其不意,寧王只能是被迫支持他。

寧王的下場也不太好,雖然他出力不小,但是也受到了朱棣的猜忌和不信任,所以朱棣登基以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並加以打壓,朱權的後半生並不好過,最終是鬱鬱而終。

五、部分實權藩王,要麼中立,要麼支持建文帝,要麼牆頭草,共6人

說到這裏已經交代了十九位藩王,而剩下的六位藩王則是屬於有一定影響力的藩王,他們各自選擇了中立,或者是支持建文帝,或者是牆頭草隨風倒。

朱棣的六弟楚王朱楨在當時屬於實權派,坐鎮武昌,選擇的是中立。沒有明確傾向於朱棣或者建文帝一方,不過這對朱棣來說,已經很不錯了,所以朱棣登基以後,朱楨的待遇還不錯。

十一弟蜀王朱椿,身在天府之國,屬於中立派。靖難以後,待遇也不錯,沒有受到打壓。

十四弟肅王朱楧,是九大塞王之一,可以說是實權派之一。建文元年因爲封地太偏遠,請求移鎮蘭州成功,忙着搬家,並沒有摻和靖難之役。

十六弟慶王朱栴,屬於明初九大塞王之一,但因就藩時間晚等因素,其實並不是多麼強大,在靖難時選擇了中立。

以上四位藩王兄弟,屬於中立派。

剩下的十五弟遼王朱植屬於是明確支持建文帝朱允炆的藩王了,朱棣起靖難以後,建文帝害怕他支持朱棣,召他入京,朱植便從海路來到南京,封地被改爲荊州。

靖難以後,朱棣對朱植進行打壓,削其護衛,但晚景比備受打壓的寧王來說好多了。

朱棣的十九弟谷王朱惠則是一個牆頭草或者說是野心家,靖難之役剛開始時,支持建文帝朱允炆,聽從其安排,後來朱棣一路攻至南京城下,谷王見勢便開金川門迎朱棣進城,後來意圖造反,被朱棣廢爲庶人,於宣德年間死於獄中。

朱棣造反時兄弟們在做什麼 他們爲何沒有出手 第4張

最後總結來說,明太祖朱元璋大肆分封的諸王,在靖難之役時並沒有成爲第三方勢力,這其中原因是複雜的,有着實權派藩王逝去的原因,像九大塞王中秦王和晉王當時已經逝去,不然若是他們在,無論幫朱棣或者建文帝,都足以影響整個大局。

有着很多藩王年紀尚小沒來得及就藩,沒有實權的原因。

更有着不少實權派藩王選擇中立的原因,因爲建文帝不放心他們,沒用他們對付朱棣,他們自然樂得坐壁上觀。

而從中也可以側面看出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制,雖然被很多人所詬病,但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堪,不然的話,燕王朱棣起兵,其他藩王肯定會響應,或者成爲獨立於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之外的第三方勢力,進而很有可能會演變成爲漢之七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那般亂局。

但是這種亂局並沒有發生,雖然原因很多,但本質上來說,有個關鍵原因在於明太祖朱元璋在分封制上已經限定了藩王的權力,他們只是供衛中央朝廷的定位,而非漢、晉時期那種強大到宛若國中之國的藩王。

只不過明成祖朱棣上位以後,因爲害怕後世再出現效仿他的藩王,所以對藩王制度進行大改,削其兵權,使其從供衛朝廷定位,成爲混吃等死的存在,發揮不出一點作用,還成爲朝廷巨大的財政負擔,使藩王制度成爲後世詬病明朝的原因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