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棣在攻打南京城的時候 其他兄弟爲何沒有起兵勤王

朱棣在攻打南京城的時候 其他兄弟爲何沒有起兵勤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朱棣和朱允炆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朱棣只打下了南京,諸侯爲什麼不起兵勤王?

朱元璋本來不是皇帝,就是一個普通人,元代末期朱元璋成爲了衆多起義軍之一,挑戰岌岌可危的大元代。那麼多起義軍,最後還真就讓朱元璋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可能朱元璋自己都沒有想到。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之後,把自己的兒子朱標立爲了太子,着重培養,沒想到朱標最終沒能熬過自己的父親朱元璋。

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立朱標的兒子,也是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爲皇太子。這件事情給後來的明代可以說是埋下了重大的禍根。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朱允炆畢竟輩分小,年紀小,有很多人不服他,其中就有朱棣。後來朱允炆做了皇帝,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把朱允炆逼得退位失蹤。爲什麼在朱棣興兵的時候,其他的諸侯不出兵幫助皇帝朱允炆呢?這一切還要從今天的故事說起。

一、太子朱允炆

如果想說清楚朱允炆和朱棣的事情,就不得不從事情的根源開始說起,那就是關於朱元璋立朱允炆爲太子的事情。

本來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就是朱標,在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他就讓自己的兒子做了世子。世子和太子的作用相同,太子是皇帝之後繼承皇位的人,世子就是諸侯之後繼承其地位的人。從這來看,朱元璋就非常器重朱標。

就是這份喜歡,讓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毅然決然地立了朱標爲太子。這也不全是喜歡,更多的也是因爲朱標的性格非常好,爲人仁慈,和朱元璋完全不一樣,朱元璋覺得朱標天生就帶着當皇帝的氣質,所以也就立了朱標爲儲君了。

朱棣在攻打南京城的時候 其他兄弟爲何沒有起兵勤王

爲了可以讓朱標當皇帝,朱元璋爲朱標選拔了很多符合他的文官武將,希望他們可以配合朱標在自己退位或者去世之後,把大明代發展的越來越好。但是誰瞭解呢,朱標還沒等做皇帝呢,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也因爲朱標的去世深感痛心。

朱標去世之後誰來做太子,成爲了當時最重要的事情。朱元璋沒有考慮自己剩下的兒子,而是把目標放在了朱標的兒子,自己的孫子身上,爲什麼這樣呢?

這就要提到古代封建社會對王位的繼承規則了,如果太子去世,就應該把太子之位順延給太子的嫡長子,所以朱元璋沒有考慮自己的其他兒子而是盯上了自己的孫子。不過也有人說其實在朱元璋眼裏,自己的幾個兒子都沒有做帝王的能力。

那麼在朱標兒子之中誰來做太子呢?主要就是兩個人,朱允炆和朱允熥,朱標其他的孩子年紀都太小了,所以朱元璋沒有考慮。最終朱元璋選擇了立朱允炆爲太子,就是這個決定,引發了後來的一系列問題還有最終由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以及朱允炆的失蹤。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朱棣在攻打南京城的時候 其他兄弟爲何沒有起兵勤王 第2張

問題其實就出在朱允炆身上,因爲朱允炆並不是朱標的嫡長子,而是朱標和自己小妾生的孩子。這就讓很多人都不滿意,尤其是朱允熥,這位朱標和自己的太子妃生出來的嫡子和他的親戚都不願意了。

這就不得不提到藍玉,藍玉是朱允熥的親舅舅,朱允熥不當皇帝,藍玉肯定不願意,這對他的地位和權力都有影響,所以藍玉就經常暗沙射影,暗示朱元璋立朱允炆爲太子是一件錯事。朱元璋一看藍玉不服,於是就找了個機會把藍玉及其黨羽都處死了,這就是著名的“明代四大懸案”之一的“藍玉案”。

其實朱元璋正是考慮到朱允熥的身份所以纔不想立朱允熥爲太子。朱允熥當了太子,藍玉作爲他的舅舅,再加上又是朝廷命官,開國功臣,本來地位就挺讓朱元璋緊張的,朱允熥做皇帝之後,國家興許就得姓藍,朱元璋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所以最終立了朱允炆爲太子。不過其實還有原因就是朱元璋和朱標都喜歡朱允炆。

類似不服朱元璋立朱允炆的人還有很多,就比如朱允炆的幾個叔叔,朱元璋那幾個兒子,秦王朱樉、晉王朱剛還有燕王朱棣,都曾經因爲朱允炆當太子、當皇帝而明爭暗鬥過。

二、靖難之役

朱允炆做了皇帝之後,當然清楚自己的叔叔們還有其他人不太服自己,所以就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強化自己的權力,鞏固自己的統治和地位。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政策叫“削蕃政策”,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削蕃不過就是把明代的藩王,尤其是朱允炆的那幾個叔叔的權力逐漸一點點瓦解,讓他們手中沒有實權,或者直接成爲平民。手上沒東西了,這些諸侯或者藩王就不會鬧事,自然也就不會影響到朱允炆的統治了。

這個政策確實有效果,沒用多久朱允炆就削弱了秦王、代王、齊王等人的權力,甚至把其中多人貶爲了庶民。但是這個政策卻沒有影響到真正有權有勢的朱棣。

朱棣在攻打南京城的時候 其他兄弟爲何沒有起兵勤王 第3張

朱棣一直都不服朱允炆,朱允炆做皇帝之前,朱棣就開始在自己的地盤上招兵買馬,訓練精兵悍將,製造兵器。這些行爲想必任誰看來,朱棣都是想反叛的,也確實沒錯,不過在朱棣自認爲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壓力來了。

建文元年六月份,朱棣手底下的人讓朝廷活捉了,在大牢裏他說出了朱棣有反心的事情,朱允炆得知之後,趕緊派人處理這件事,祕密逮捕朱棣。

七月份,朱棣得知朱允炆已經瞭解了自己的事情,而且還開始準備對自己下手了。所以朱棣覺得如果現在再不興兵,用不了多久朱允炆就得使出所有力氣對自己下手,說不定到時候朱棣所擁有的一切,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沒多久,朱棣就以“清君側”爲國“靖難”爲理由,起兵,攻打南京。這一打,就是整整四年,最後朱棣獲得了勝利。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朱允炆的皇宮已經成爲了一片火海,找了半天,朱棣也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朱允炆失蹤了。對於朱棣來說,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失蹤的朱允炆成爲了朱棣做皇帝的龍椅之下的一顆定時炸彈,誰瞭解哪天朱允炆會集結朝廷上下的親信和大軍再打回來呢?

所以朱棣必須找到朱允炆,不然皇帝當不安穩。於是朱棣在做了皇帝之後,一邊對外假稱朱允炆已經被大國燒死,另一邊派人祕密尋找朱允炆,不過最終也沒有實際找到。

朱棣在攻打南京城的時候 其他兄弟爲何沒有起兵勤王 第4張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在朱棣打朱允炆的時候,各個諸侯爲什麼不出兵幫助朱允炆呢?爲什麼眼睜睜的看着朱允炆和朱棣打了四年並且失敗呢?這一切還要從下文慢慢講來。

三、爲何諸侯不起兵勤王

朱棣打的就是朱允炆的南京,其他的諸侯王的領地都沒有受到什麼影響,關於爲什麼各家諸侯在面對朱棣的謀反的時候不出兵的事情,還是朱允炆心裏最清楚。

首先第一,就是朱允炆的削蕃政策,對於所有的藩王諸侯一視同仁,不管這個人是不是完全效忠於朱允炆,只要有機會,朱允炆就會想方設法的削弱其能力,或者貶爲庶民,這在一定程度上幫着朱允炆加強了自己的中央集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日後可以幫助自己的人也弄沒了,朱允炆在一定程度上在後來的靖難之役中落在了“孤立無援”的地步。有一部分還沒有被削弱的藩王其實本身實力就不太強,自然也不敢插手朱棣和朱允炆的事情。

朱棣在攻打南京城的時候 其他兄弟爲何沒有起兵勤王 第5張

這件事除了產生了以上後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削蕃的行爲,其實是把朱允炆拉到了藩王諸侯的對立面,有很多藩王不出手勤王,主要還是在心裏痛恨朱允炆,痛恨他剝奪自己的權力,所以他們寧願“坐山觀虎鬥”。說白了,這些藩王不願意出兵幫助朱允炆,其實就是他做得太絕了。

第二,朱元璋曾經爲了加強自己的權力,處死了很多曾經幫自己打天下的文官武將,從一定程度上也是起到了減弱諸侯勢力的作用,有些諸侯自己沒什麼能力,手上也沒有能人,這樣的諸侯再加上朱允炆的削蕃政策,肯定是不敢參與這件事情的。

這個其實也是朱允炆失敗的原因之一,朱允炆上位之後,主要工作還是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沒有像朱棣那樣多年練兵。除此之外,明代有本事的武將,要麼老了,要麼被朱元璋處死了,導致朱允炆自己手上也沒有能征慣戰之人了。不過皇帝終究是皇帝,即便是這樣,朱棣也整整用了四年纔打敗朱允炆。

第三,就是朱允炆自己說的,其實朱棣出兵這四年並不是多麼的順風順水,很多次朱棣都是打了敗仗的,而且敗得很慘,有的時候朱棣如果戰鬥失敗了,甚至會落下悔恨的淚水。當初並不是所有的藩王都不願意出兵的,畢竟當時的皇帝還是朱允炆,但是這些人被朱允炆拒絕了。

朱允炆和自己的父親朱標一樣,都是性情十分溫和的人,其實這種溫吞的脾氣並不符合做一個好皇帝。朱允炆當時也是這樣,不想和自己的叔叔魚死網破,要不朱允炆也不會僅僅把藩王貶爲庶民,而不是直接處死,朱允炆始終都想通過情感的交流讓叔叔朱棣“放下屠刀”。

但是他沒想到朱棣是鐵了心,不管怎麼樣,他都想拿下天下,當皇帝。在有人請求協助朱允炆的時候,朱允炆表示不要把事情做的太絕,說了一句“莫讓朕背殺叔之名”。

朱棣在攻打南京城的時候 其他兄弟爲何沒有起兵勤王 第6張

這句話比較容易理解,說白了就是朱允炆還對朱棣抱有幻想,不想撕破臉皮,所以即便是朱棣在打了敗仗的時候,朱允炆也沒有對叔叔趕盡殺絕。但是朱允炆自己也沒想到朱棣竟然最終也沒有放棄,愣生生的蠶食了朱允炆的江山,成爲了大明代的新皇帝。

朱允炆其實沒有死,後來他逃到了觀音崖,在其中每天誦經唸佛,起初朱允炆還想養精蓄銳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但是最終朱允炆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他還曾經留下一句話:“什麼王侯將相,不過就是過眼雲煙。”連這些事情朱允炆都看得開,也就可以說明爲什麼當初朱允炆在面對朱棣的反叛時,仍然給了朱棣面子,沒有往死打朱棣的大軍。

朱棣在攻打南京城的時候 其他兄弟爲何沒有起兵勤王 第7張

朱棣的成功固然有朱棣自己的努力和才華,而且朱允炆在後來當和尚的時候,也確實從民間感受到朱棣做皇帝確實比朱允炆強,這也是朱允炆後來放棄起兵打朱棣的原因之一。除了朱棣自己的努力以外,就是朱允炆的原因,還有他的那句“不願背殺叔之名”,也幫朱棣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也導致了最後不管是支持朱允炆的人還是不支持朱允炆的人都沒有出手幫助朱允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朱允炆的一個“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