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諸葛亮對曹魏發動六次北伐,爲什麼一次次無功而返?

諸葛亮對曹魏發動六次北伐,爲什麼一次次無功而返?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歷史上以弱勝強比比皆是,爲什麼諸葛亮卻做不到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進攻難度遠高於防守。諸葛亮所主導的六次北伐,均是主動戰略進攻,從軍事層面來看,進攻的難度本身就要遠遠高於防守。史書中所記載的以弱勝強奇蹟,絕大多數是由防守方所締造,比如三國時期三大戰役,官渡之戰曹操應對袁紹的進攻,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應對曹操的進攻,夷陵之戰陸遜應對劉備的進攻,我們的諸葛丞相,在安居平五路中也曾輕鬆粉碎曹魏一方几十萬大軍的進攻。但諸葛亮想要在進攻中擊潰實力強大的曹魏,其難度係數必定會扶搖直上。

諸葛亮對曹魏發動六次北伐,爲什麼一次次無功而返?

第二,諸葛亮自身多次失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也是如此。比如,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用馬謖去守街亭,實則是一個重大用人失誤,馬謖的才華主要是在奇思妙想和不拘一格方面,而不是在執行力和統兵作戰方面,用人失察,諸葛亮作爲主要領導難辭其咎。再比如,諸葛亮北伐的早期對手是曹真,此時可以說是諸葛亮的天賜良機,完全可以藉此機會一舉殲滅曹魏主力,就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一舉殲滅袁紹主力,就像陸遜在夷陵之戰中一舉殲滅劉備主力,類似機會就在眼前,諸葛亮卻沒有且行且珍惜,戰機稍縱即逝,後來司馬懿接任魏軍大都督,諸葛亮被迫開始了與司馬懿的宿命對決,殲敵良機再難尋覓了。

諸葛亮對曹魏發動六次北伐,爲什麼一次次無功而返? 第2張

第三,諸葛亮戰略目標混亂。諸葛亮曾經寫過兩篇《出師表》,一篇中寫道:“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在另一篇中卻寫道:“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不難看出,諸葛亮先是提出了“北定中原”的戰略目標,後又提出了“以攻代守”的戰略目標。作爲三軍統帥的諸葛亮如此朝令夕改、反覆無常,這讓蜀漢中層將領和基層官兵都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畢竟,不同的戰略目標,需要有完全不同的戰術策略與之相配套。

諸葛亮對曹魏發動六次北伐,爲什麼一次次無功而返? 第3張

第四,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關於天時,諸葛亮北伐時的天下大勢,已經與東漢末年截然不同,此時曹魏已經統一了北方,老百姓大都安居樂業,期盼和平,所謂的“北伐中原,恢復漢室”已經沒有太多的感召力。關於地利,蜀漢偏安於四川盆地尚可自保,但偏偏要通過“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去開展軍事進攻,實在是揚短避長,正因如此,諸葛亮的六次北伐,每次都要爲糧草問題而殫精竭慮。關於人和,蜀漢內部,一直存在着諸葛亮和李嚴的派系鬥爭,甚至很多史學家認爲,李嚴所代表的休養生息派,纔是蜀漢老百姓真正的救命稻草。

結語:正是以上四個原因,讓諸葛亮六次北伐,一次次無功而返,諸葛亮終究沒能締造軍事奇蹟,沒能進入中國歷史以弱勝強名人堂。由此以觀之,諸葛亮雖被後世稱爲“兵聖”,實則略有牽強,畢竟,歷史向來是以成敗來論英雄,試想,除了“成敗”這把標尺,還有什麼能夠更加客觀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