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曹丕最後一次伐吳是怎麼回事?爲何無功而返?

曹丕最後一次伐吳是怎麼回事?爲何無功而返?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丕,即魏文帝(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國譙縣人,三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爲武宣皇后卞夫人。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兩次伐吳失利,讓曹丕癟了一口惡氣。

曹操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對他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做父親的嘴裏說出這種話,哪個做兒子的都不會舒服,更何況曹操又是當着衆人的面讚揚孫權,曹丕自認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一直想爲自己爭回這口氣,和同齡的孫權好好鬥一場,可能更多的就是想證明一點:父親你錯了!你的兒子也很優秀。

公元225年八月曹丕再度伐吳,這次他換了一條水路,沿渦水抵達譙縣,起兵入淮,十月抵達廣陵前線。

曹丕最後一次伐吳是怎麼回事?爲何無功而返?

經過兩年戰備,這次魏軍準備十分充分,水軍戰船多達數千,一字排開後首尾能延綿數百里。

到達江都之後,曹丕組織了盛大的水上閱兵式,作爲建安文學代表的曹丕現場寫了著名的《廣陵觀兵》;

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將懷暴怒,膽氣正縱橫。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古公宅岐邑,實始剪殷商。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充國務耕殖,先零自破亡。興農淮泗間,築室都徐方。量宜運權略,六軍鹹悅康。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

文章裏面有一段話專門講西漢名將趙充國以萬人屯田開荒種地,最後擊潰了羌人最強大的先零部落。

魏國一直將屯田作爲基本國策(從建安元年(196)到魏元帝鹹熙元年(264),這項制度推行了近70年,可以說它伴隨着曹魏帝國興衰的始終,成爲曹魏勢力崛起的經濟基礎。)在淮河泗水之間大力發展農業,爲南征江東打下了基礎。

詩中曹丕更是表達高度的樂觀主義精神: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

在曹丕看來,曹魏的水軍已經可以和江東媲美(至少是在數量上,可能戰力還還略遜一籌),只要艦隊出現在長江,赤壁之戰前江東衆人投降的場面還會出現!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經過數次大戰後的江東已經不會被任何強權嚇到,孫權已經擁有了足夠的軍事信心。

但是,大軍出征前,魏國後起的頂級謀士蔣濟曾提出了反對意見:不宜出征。

他的理由就是今年降水比較少,水道通行起來會比較困難。而中瀆水畢竟是一條運河,受降水的影響始終要比天然河道更大。

爲了勸說曹丕,蔣濟還特別寫了篇《三州論》。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

作爲淮南當地人,蔣濟對當地的天文水利、尤其是水軍作戰方式十分熟悉!

在曹丕三路伐吳的時候,蔣濟曾勸中路的曹仁不要進攻濡須中洲。

曹丕最後一次伐吳是怎麼回事?爲何無功而返? 第2張

蔣濟認爲吳軍的戰船列於上游,如果魏軍進攻下游的中洲島,吳軍主力艦隊可以順水南下迅速支援。

曹仁不聽,仍然下令常雕進攻,果然吳軍水師迅速回援,和中洲的守備軍兩線夾擊,魏軍突襲的油船被全部摧毀,臨陣被溺及被斬者多達千餘。

曹丕剛檢閱完水師,後方傳來急信:淮河結冰了!

淮河結冰真的是百年難遇的稀罕事。

這是要普及一個三國的重大知識點:小冰河時期。

由於受到太陽活動的減弱等一系列複雜原因的綜合影響,自東漢開國到西晉末年,整個世界的溫度大約降了1.5攝氏度左右。

曹丕最後一次伐吳是怎麼回事?爲何無功而返? 第3張

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南方稍好,北方的沿海地區則依靠海水的巨大能力調節了沿海的氣候與溫度。

但是內陸草原的降溫就十分可怕。

這也就導致草原本就脆弱的生態因此變得更加的困難。

下面是整個小冰期時代的草原崩潰鏈條:

1、溫度降低首先會使得草原上的凍土、凍冰增多,水蒸氣大量減少。

2、然後就是降雨量減少。

3、降雨量減少和溫度降低又將影響植物的生長與存活。

4、植物的減少隨後進一步加劇了降水量的減少。

5、隨後就是旱災。

6、草與水繼續災難式減少。

7、牛這種耗水量大的動物養起來就費勁了,馬這種耗草量巨大的動物養起來就更費勁了。

缺乏牛和羊,草原民族就無法再生存下去,只能往南面去和漢人拼命了。

即便三國互相征戰,但魏國仍然有實力碾壓各種北方蠻族,曹家說五胡亂華這口鍋我們可不背,那是司馬家對全體漢人的虧欠!

使漢人免遭蠻族鐵騎的碾踏,這點要向曹家致敬!

儘管大軍主力已經抵達前線,但淮河這麼一結冰,後勤補給能力必將大受影響。

精心準備的船隊卻不能入江作戰,曹丕只能感嘆“嗟呼!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中瀆水雖然靠近大海,沒有結冰,但是如蔣濟所料,入冬之後水道窄淺,船隊的先頭部隊行至津湖就走不動了。

從長江口到津湖邗溝水道將近三百里路,魏軍的數千艘船,單線排列擁擠不動是很危險的。

身在中軍的曹丕只能早早棄舟登陸。

這就給了廣陵太守是孫韶突襲的機會

孫韶是孫家內較爲能打的將領,他在廣陵鎮守多年,十分熟悉當地地形。

得知魏軍水師停滯不前後,孫韶派出部將高壽領五百敢死之士偷偷渡江,尋小路夜襲魏軍,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曹丕本人。

曹丕沒想到吳軍居然敢在魏國本土發動襲擊,很受驚嚇,雖然吳軍未能斬首成功,高壽等人還是取了曹丕的車蓋而歸。

那堵在邗溝的艦隊怎麼辦?衆人議論紛紛,大致有三種意見

1、不派軍隊駐守,把船留在運河。

問題是到來年春水一漲,如果吳軍順水而上,就能輕易把船都奪了。

2、留部分軍隊屯田駐守

蔣濟表示反對,他認爲這一帶又是大湖又靠近淮河,水勢一漲,吳軍發動攻擊的話, 水淹七軍就會再度上演!大概率連人帶船都沒了。

3、燒燬船隻

這是最無奈的選擇了,不到萬不得已,曹丕下不了這個決心,這是魏國積累多年才積攢下的本錢,一仗沒打,就毀於自己人手裏,實在讓人痛心!

好在水戰專家蔣濟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具體來說就是在精湖和樊良湖之間開鑿幾條平行的河道,把原本一字排列的船隻,疏導到這些新河道里,然後將樊良湖北端堵住,順勢擡高津湖的水位,搶在春水再起之前,就可以將所有的船隻順利駛入淮河(過了冬後,淮河基本就融冰了)

曹丕最後一次伐吳是怎麼回事?爲何無功而返? 第4張

曹丕已經被蔣濟折服,在蔣濟的籌劃下,魏軍水師全部安全撤到淮河。

只是五年之內,三次南征,寸土未得,曹丕心情鬱結,轉年就去世了。

蜀吳夷陵大戰時,侍中劉曄勸曹丕:現在天下三分,咱們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互爲聯盟纔沒滅了他們,現在他們自己打起來了,這是天亡他們啊!(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

劉曄的策略就是先和劉備一起滅吳,瓜分江東的地盤後,再舉國之力滅蜀。

曹丕起了婦人之心,說:人稱臣降而伐之,這是疑天下欲來者之心啊!

不知曹丕有沒有後悔這個決定,最佳的滅吳機會就這麼從手裏溜走了,魏國也失去了統一三國的最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