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防守 最終戰果是什麼樣的

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防守 最終戰果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諸葛亮北伐成果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諸葛亮一共5次主動北伐,一次防守反擊,戰果究竟如何?

越是出名的人,越是難以得到客觀的評價。

比如諸葛亮。

後世出於感性,或將諸葛亮北伐貶到一文不值,或將其捧到神乎其神,即便是想要客觀描述也難免擺脫“辯論”情緒的干擾,有所失真。

其實,諸葛亮北伐的戰果就擺在那裏,沒有那麼好,也沒有那麼壞。

歷次北伐戰果

諸葛亮一共5次主動北伐,外加上一次防守反擊,一共6次。

1、第一次北伐:遷西縣人民千餘家回漢中。

228年春,諸葛亮首伐中原。

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防守 最終戰果是什麼樣的

諸葛亮令趙雲、鄧芝率偏師佯走箕谷,揚言出斜谷,吸引關中魏軍;自率大軍出漢中西北,出祁山,欲以一部分兵力切斷關隴通道,以便攻取隴右。

結果大家都瞭解了,馬謖失街亭,計劃全部破產,諸葛亮敗歸。

此戰,原本相應諸葛亮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也復歸魏國。

唯一的戰果是,遷徙了西縣人民千餘家回到漢中。

千餘家,以一家五口計,人口不過5000人。

顯然,這樣的成果是交不了差的,首次北伐是無可爭議的敗仗。

2、第二次北伐:斬王雙。

當年冬十二月,諸葛亮再率軍數萬,圍攻陳倉。

但是,魏軍曹真已經提前預料到諸葛亮必出陳倉,提前安排了郝昭守城。

諸葛亮軍用盡各種辦法,圍攻二十餘日,糧盡退兵。

退軍時,諸葛亮軍設伏殺了追擊的魏騎兵將領王雙。

小說將王雙描寫成與魏延等駕齊驅的超級猛將,以斬殺王雙作爲此次北伐的“遮羞布”。

其實,王雙並不算什麼名將。

王雙上一次出現在史冊是6年前的濡須之戰。

當時,魏三道伐吳時,中路曹仁派常雕督王雙等人進攻朱桓,大敗。

當時的王雙受曹仁部將常雕節制,是曹仁部將下面的部將,地位可想而知。

6年間,王雙沒有大功,不可能獲得太大的提拔。

因此,斬殺王雙,也不是特別拿得出手的戰果,二次北伐仍是無可爭議的敗仗。

3、第三次北伐:攻取武都、陰平。

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陰平。

郭淮率軍企圖反擊陳式,被諸葛亮軍所阻,陳式順利奪取武都、陰平。

儘管武都、陰平,早在曹操時期就已經遷走了5萬餘落氐人,已經事實上處於半放棄狀態,但二郡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奪取這兩郡的意義仍然不應低估。

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防守 最終戰果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此戰後,諸葛亮調整了漢中防禦,將丞相府後移,並在前方增築了漢、樂兩城,形成犄角之實,建立了更穩固的防禦體系。

此戰目標有限,規模不大,但是諸葛亮北伐中少有的無可爭議的勝仗。

4、陽豁反擊戰:大敗費曜、郭淮

230年秋,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數道並進,會攻漢中。

諸葛亮一面部署防禦,一面令魏延、吳懿兩進涼州羌中,外線出擊,牽制魏軍。

魏延等人一路深入,在羌中聯結諸戎,在陽豁大敗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獲勝後回到漢中。

這次反擊戰,雖然沒有奪取城池,但魏延大敗郭淮等魏軍名將,樹立了與魏軍野戰的信心(前兩次北伐,蜀軍只敢趁虛而進,不敢與魏軍野戰),並削弱了魏在雍涼的地方駐軍,也配合了漢中防禦戰,是一次勝利。

5、第四次北伐:破郭淮、滷城之戰、殺張郃。

231年二月,諸葛亮再出祁山。

此戰前,曹真去世,司馬懿被調來,成爲諸葛亮的新對手。

諸葛亮先是打破費曜、郭淮,割上邽小麥,後在遇到司馬懿後主動退往祁山,以調動司馬懿。

司馬懿一路跟隨,不敢進攻。但是,初來乍到,威信未立的司馬懿,奈不住諸將“怯懦”的指責,還是發起主動進攻。

結果,諸葛亮指揮魏延、高翔、吳班分頭夾擊,大勝,“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退軍。

後來,負責後勤的李嚴表示糧草難繼,諸葛亮被迫退軍。(後來李嚴在後主面前又說糧草還很多,奈何退軍?可見,導致諸葛亮退軍的不是軍事原因,而是內鬥矛盾)

退軍中,諸葛亮設伏殺了魏軍名將張郃。

此次北伐,蜀軍先是打破費曜、郭淮,後又在滷城大敗司馬懿,最後又在退卻中殺了魏名將張郃,在戰場上是佔了不少便宜的。

雖然諸葛亮最後還是退軍,未取土地,但是:小國的大軍跑到大國的地盤,連續擊敗大國大軍,斬將殺士,最後全師而還,即使不能稱爲全勝,但至少不是無功,更不是失敗。

6:第五次北伐:遺憾。

234年,諸葛亮發起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北伐。

此次北伐,諸葛亮駐軍五丈原,企圖先佔據渭水兩岸,切斷關隴要道,創造有利態勢,尋殲司馬懿軍。

但是,郭淮識破諸葛亮企圖,提前駐北原,擊退蜀軍,使蜀軍佔據渭水兩岸以斷關隴要道的計劃受挫。

旋即,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相持。

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防守 最終戰果是什麼樣的 第3張

最後,諸葛亮去世,蜀軍還師,諸葛亮北伐就此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北伐時,由於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相持100多天,沒有出現糧食問題,甚至在蜀軍退卻後,司馬懿軍獲得了大量糧食,並在後來中原大旱時分發百姓,贏得民心。

可見:此次北伐時,諸葛亮已經基本克服了困擾已久的糧運問題,具備了長時間持續北伐的條件。如果不是諸葛亮去世,戰役走向仍難以預料。

戰績評價

諸葛亮數次北伐,連第一步“斷關隴之臂,先取隴右”的計劃都沒有實現,就其目的來說,顯然是失敗的。

不過,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認爲諸葛亮“空耗國力”、“一事無成”。

前兩次北伐,確實基本沒有戰績。所謂遷西縣千餘戶、殺王雙,都不是近十萬規模軍事行動應該拿出來講的戰果。

不過,後幾次北伐,戰績是不錯的。

第三次北伐時,諸葛亮收復了具有戰略意義的武都、陰平二郡。

曹操時期,曾經遷走了5萬落武都氐,但只是擔心劉備、馬超聯絡武都氐進攻關中,並不意味着對武都的放棄,正如曹操也遷空淮南民,但不意味着放棄淮南一樣。

自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儘管三國之間相互征伐,但彼此疆域穩定,郡一級的地盤易手基本沒有發生過。

可以說,這是整個三國時期(從各自稱帝算起),唯一一次比較大的疆域變動。

第四次北伐時,諸葛亮連續擊敗魏軍,並射殺了名將張郃。

滷城之戰,是魏蜀兩軍主力的唯一一次正面野戰(其餘多是相持),蜀軍戰而勝之,其意義不應低估。

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防守 最終戰果是什麼樣的 第4張

張郃是魏國的“國之名將”,張郃死,魏“舉國震動”。這也是自定軍山殺夏侯淵後,各國唯一一次戰場殺名將。

因此,就戰場成績而言,諸葛亮雖“壯志未酬”,但表現仍然不乏亮點。

越戰越強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睿十分興奮:蜀國這個弱小的國家,一直依託秦嶺固守。現在主動跑出來送死,我們正好一舉殲滅他們!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曹睿給司馬懿的指示是:“堅壁據守以挫其鋒”,等他糧盡必然退去!

從企圖一舉全殲蜀軍,到最後企圖逼退了事,曹睿企圖的改變印證了蜀軍實力逐漸變強。

事實上,蜀軍的戰場表現確實越戰越強。

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自稱:我軍在箕谷、祁山的兵都多於對手,不能破敵反爲敵人所破!可見兵貴精不貴多!

確實,前兩次北伐時,蜀軍或企圖以街亭阻擊魏軍,或企圖趁虛攻取陳倉,不敢與魏軍主力野戰。一旦張郃突破街亭或靠近救援,諸葛亮都不敢與戰,只有立刻退兵。

可是,到了後幾次北伐時,蜀軍敢於在野戰決戰,並能夠在野戰中擊敗魏軍主力。

最後,反而是佔據絕對優勢的魏軍不敢野戰了。

正如吳國張儼所說:諸葛亮提步卒數萬,仲達(司馬懿)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衆,據牢城,擁精銳,卻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孔明自來自去。

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防守 最終戰果是什麼樣的 第5張

可見,諸葛亮一邊打仗,一邊練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大軍越來越強,到最後一次北伐時,甚至克服了糧運困難,難怪對手司馬懿感嘆他爲“天下奇才”。

戰略意義:延緩實力失衡

諸葛亮北伐,在戰略大勢上所取得成績也不應小視。

諸葛亮北伐之前,東吳也比較老實,只是在226年趁曹丕去世發起過一次試探性進攻,甚至還有些畏懼魏國,不敢稱帝。

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吳國開始與蜀配合,此起彼伏。

正如魏臣高堂隆所言:由於“二虜(吳蜀)合縱,謀危宗廟”,使魏國“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

吳蜀此起彼伏的北伐,使魏國中軍來回奔波,邊境地區不敢恢復生產。

要了解,魏國與吳、蜀的邊境地區可不是什麼雪域草原,而是關中、淮南、荊州,這些原本天下經濟基礎最好的地區!

魏國佔據中原、關中等精華地區,但是因爲中原地區在漢末軍閥混戰中破壞最大,因此在國力上並沒有絕對優勢。

如果任由魏國恢復生產,其發展速度將遠遠勝過經濟正常增長的吳、蜀,優勢將更爲明顯。

吳、蜀的北伐,使魏國在關中、淮南、荊州等地區的經濟長時間無法正常恢復。

因此,魏明帝時期,“海內虛耗,事役衆多”、“百姓積弊”,沒有體現出國力優勢。

魏國經濟的爆發式增長,還是從鄧艾“淮南屯田”開始。

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防守 最終戰果是什麼樣的 第6張

而鄧艾建議“淮南屯田”時,開頭便是:現在三方邊境已經安定,戰事出在淮南。

可見,諸葛亮、孫權的頻繁北伐,打亂了魏國恢復生產的節奏,延緩了三方實力失衡。

威武自強:凝聚了內部

當初,東吳襲殺關羽後,曹丕問羣臣:蜀會不會伐吳?

羣臣都認爲蜀國弱小,自身難保,不會伐吳。

唯有劉曄指出:蜀是小國,只有威武自強以示有餘才能立國!關羽死了都不動手,怎麼可能?

威武自強、以示有餘,正是蜀漢立國的國策。

蜀國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如果不打出恢復漢室的旗號,怎麼說明自己是一箇中央政權而不是一個地方政權?

如果你蜀國是一個地方政權,統治益州的合法性何在?益州人士憑什麼跟着你而不跟着曹魏?或者當初就跟着自守的劉璋不香嗎?

因此,打出興復漢室的旗號,是凝聚人心,證明蜀漢政權合法性的剛需。

積極進取,在蜀漢初期,確實贏得了益州各派的一致認同。

劉備攻漢中時期,大舉徵發,連諸葛亮都覺得過分了,正是益州本土人士楊洪提出“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不必疑慮!

可見,當“興復漢室”有希望時,後來最爲保守益州人士,當時的積極性比諸葛亮本人還大!

而諸葛亮的積極進取,也確實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諸葛亮去世後,靈柩回到漢中。

由於許多大臣都前往漢中,影響了朝堂正常運作,後主嚴詔不許大臣擅自前往。不過,譙周卻早已經動身,前去給諸葛亮奔喪。

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防守 最終戰果是什麼樣的 第7張

譙周,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後來是反對北伐,甚至主張投降的代表性人物。

當時,譙周第一時間給諸葛亮奔喪,足見當時益州各派的凝聚力。

而當時譙周勸後主不要鋪張享受時,也是力陳“先主之志未成”,足見,當時實現“先主之志”,是包括益州本土派在內的各派共識,也是蜀漢凝聚各派人心的旗幟。

只是,諸葛亮及蔣琬、費禕去世後,蜀漢內政混亂,外戰不利,使益州人士徹底失望,意識到蜀漢不可能成功,才轉爲最保守的“投降派”。

魏國的國力佔據絕對優勢,且在防禦中佔據地利,而領軍將帥也都是一時人傑,這種情況下,要北伐成功,需要“神蹟”。

諸葛亮不是神,所以北伐可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然而,諸葛亮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績,着實不易。

把諸葛亮看成“神”,那他確實不合格,但把諸葛亮看成人,他便無愧“天下奇才”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