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江陰八十一日簡介 江陰八十一日電影

江陰八十一日簡介 江陰八十一日電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江陰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陰人民爲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閻應元和陳明遇、馮厚敦等人領導下進行的反清鬥爭。

戰役背景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於煤山自縊殉國,福王朱由崧於南京稱帝改元弘光,明朝統治中心移往南方。

平西伯吳三桂想支援京師,可惜沒有來得及,京師就淪陷了。他命令其副將向清朝借兵。清順治帝命睿親王多爾袞統領大軍,星夜進發。在半路上的一片石林中,遭遇了敵將唐通,兩軍交手,唐通撤退。

清軍進至離山海關城僅二里,吳三桂見情勢危急,率輕騎寥寥數員衝出重圍、飛奔至關城東二里的威遠堡清軍營壘,跪降於多爾袞。多爾袞直奔燕京,所到州縣,官民都開城降迎。等到達京城的時候,闖軍已經燒燬宮殿,向西撤退。吳三桂投降清朝放清兵入關擊潰李自成農民軍,之後清軍南下攻南明。

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豫親王多鐸等統兵南下,連克揚州等重鎮,直逼南京。弘光帝被擒,公侯閣部、文武臣僚二百多人,馬步兵二十三萬八千多人投降。同年夏,江陰降清。

多爾袞在佔領南京後,發佈剃髮易服令,強迫清朝統治區漢人剃髮易服改爲滿人衣冠髮飾。

江陰八十一日簡介 江陰八十一日電影

江陰欲勤王

福王登基,清兵南下,典史陳明遇、訓導馮厚敦、都司周瑞瓏等糾集紳士,在五月十五日的早晨拜牌集議,招募兵馬勤王,因爲事情沒有準備好,揮淚而散。

 南都亡

攻克南京後,豫王在南京看戲飲酒,遺貝勒尼堪等人追蹤福王到蕪湖。同時他也得知了廣昌伯劉良佐的勤王兵馬已經到達。豫王只是派了一員將領帶了三百人馬去擒拿他。良佐叩頭,請求投降,並允諾抓拿福王贖罪。福王得知,先前往太平府劉孔昭家裏躲藏。劉不敢接受。於是,他又前往詈子磯黃得功的營帳裏去了。得功說道:“陛下如果能死守京城的話,我還可以藉助勢力抵擋,怎麼可以隨便出逃呢?”二十五日,良佐到了,得功大怒,不穿盔甲就衝了出去,單槍匹馬直奔北營,隔河痛罵一頓,然後說道:“我黃將軍志不投降!”良佐令士兵在暗處發射弩箭,射中其咽喉。得功說道:“我無能爲力了!”回到營帳以後,拔劍自刎。良佐進入其營帳,與總兵田雄、馬得功將宏光帝綁了起來,豫親王就帶着他向北去了。

劉光鬥安撫常州

御史劉光鬥,武進人。清軍南下的時候,他在大軍面前投降。豫親王命令他安撫常州各縣。檄文到了,只有江陰縣沒有回答。

林之驥去任

林之驥,進士,福建莆田人。崇禎十七年上任,因爲聽不懂江南話,被人稱爲“林木瓜”。當時,一個名叫鄭帥的人率領流兵千人過境。開始的時候攜帶小鹽包,老百姓爭相購買;打開一看,裏面有許多金銀貨物,而那些兵並不知曉。原來是揚州的鉅商豪富,爲了避禍而放到裏面的。結果又被這些兵搶得。接着,鄭帥又縱容兵士推卻城外的居民,百姓亂糟糟的搶着要進城。那些兵士又要來劫城。幸好之驥與鄭帥是同鄉,出來一看,彼此之間都用家鄉話交流,接着兩人痛哭起來。鄭帥於是叫兵士秋毫不犯。然後,之驥在廟裏痛哭一場,掛印辭職而去,當時是五月二十五日。

參將張宿、海防程某、縣丞胡廷棟、學使朱國富、兵務馬鳴霆去任。

劉光鬥前來勸降,張宿因爲忠義,沒有聽從,很慷慨地就辭官了。海防程某、縣丞胡廷棟也相繼辭官。學使朱國富、兵備馬鳴霆逃跑了。那些諸生每天都去拜訪學宮,抱頭痛哭。

士英權署縣事

六月份,江陰士民以縣裏沒有官爲由,推舉莫士英暫代知縣的職務。士英暗地裏和劉光鬥勾結上了,將縣裏的印冊交了上去,並且用倉庫裏的財物賄賂他,獻上最好的馬匹,說了最諂媚阿諛奉承的話語,揚揚得意,並以縣令自居。

 知縣方亨到任

方亨,河南人,乙科進士。當時,河南省還沒有進入清朝版圖,方亨先到大軍面前繳納了許多錢。初四的時候,有人騎着飛快的馬來通報這一消息。士英感到很失望,就叫居民把他供養在庭院之中。當時全城亂七八糟,他甚至想到了守城,叫大家早日爲守城做好準備。然而器甲和糧食都沒有準備好,不敢輕舉妄動。二十四日,方亨到了,紗帽藍袍,沒有改換明朝的服飾。

收器甲

剛開始的時候,福建勤王師被清兵打敗了,有三隻船逃到江上,將船裏的東西賤賣,江上的居民爭相購買,北州的尤其多。二十六日,方亨下令把這些東西收繳上來。

 命軍民剃髮

豫王下令,江陰城限三天之內全部剃髮。二十七日,常州太守宗灝派滿兵四人到達。在察院之中,方亨很恭敬地供奉他們。

江陰八十一日簡介 江陰八十一日電影 第2張

  剃髮易服

 嚴飭剃髮

二十八日,方亨出示告示,嚴申剃髮是清朝的法令,不能違背。

邑民呈請留髮

二十九日,北州的鄉老何茂、刑叔、周順、刑季、楊芳、薛永、楊起、季茂、辛榮等人聯名上書要求留髮。方亨大罵不已。衆人喧譁道:“你是明朝的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卻來做清朝的縣令,羞也不羞,醜也不醜?”方亨無可奈何,只得聽之任之。

產生影響

此役,10萬江陰百姓面對24萬清軍鐵騎,兩百多門紅衣大炮,血戰孤城,抗敵81日,擊斃清軍7萬5千餘人,其中親王3名,大將軍18名。最後城破無一人降,清兵屠城,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被後世稱爲“江陰抗清三公”。後世傳紀對江陰的評價:“有明之季,士林無羞惡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爲得意;而封疆大帥,無不反戈內向。獨閻、陳二典史乃於一城見義。向使守京口如是,則江南不至拱手獻人矣。”此言甚當,滄江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各地望風披靡之時,閻應元以微末下吏憑藉江陰百姓的支持,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軍數萬人,重挫了清軍銳氣,鉗制了清軍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鬥爭。在城破以後,仍拚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

清初,江陰、嘉定等城,發源於老百姓的英勇抵抗,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在華夏反侵略史上留下光彩奪目的一頁。

江陰戰役,清朝“七王”、“薛王”、“十王”都死於城下,折損大將十八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爲親王的博洛(清端重親王)和尼堪(清敬謹親王)、清恭順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死者六萬七千餘人,巷戰死者又七千,一共損失的士兵有七萬五千餘人。在江南各地望風披靡之時,閻應元、陳明遇以微末下吏憑藉江陰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實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奪目的一頁。清軍在江陰防攻戰傷亡最慘重,城破後屠殺最烈。

 後世紀念

明末乙酉抗清後,江陰獲“義城”之名。江陰人民立“忠邦峯”,懷念保邦死難者。

戰後,爲了安撫江陰百姓,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懷柔政策,

乾隆在乙酉守城戰131年後,對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分別賜諡“忠烈”、“烈愍”、“節愍”。

閻應元殉國192年後,清廷爲安撫江陰百姓,下詔在江陰和其故鄉通州爲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爲“閻公祠”。

嘉慶時期,由時任江蘇學政(江蘇學政是明清兩代管理全省科舉和學務的重要官員,我們熟悉的宰相劉羅鍋劉墉,南菁書院的創辦者黃體芳等都曾擔任過江蘇學政一職。自明朝萬曆42年起,江陰開設了“江蘇學政衙署”,主要接納來自8府3州的考生,在當時全國只有三處衙署:安徽太平府、陝西三元縣、江蘇江陰縣。)、禮部尚書姚文田題匾額“忠義之邦”,高懸城門,並且增加江陰的考試錄取名額。

閻應元領導的江陰百姓,面對強敵,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兵數萬人,重挫了清兵銳氣,鉗制了清兵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鬥爭。閻應元曾於江陰東門城樓題聯曰: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崇禎江陰縣誌》中記載評價:“不獨爲禮讓之邑,實稱忠獻之邦,長江底柱,允足表峙東南也”。

這是南明和清初歷史中的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和軍事事件。然而,對於乙酉“江陰之變”,清朝歷代當政者都對其耿耿於懷,忌諱莫深,千方百計地將其湮滅,不爲後世所知。因此,在官方主編的《清史稿》之類的正史中,對乙酉“江陰之變”不著一字,卻對計六奇所著的載有江陰人守城抗清81天內容的《明季南略》一書實行封殺,並將其列入清朝《禁書總目》。

紀連海老師在百家講壇中說:“因爲揚州十日是史可法帶領正規軍打的,是一個政權面對另一個政權的鬥爭,雖然也很了不起,但這是你政府的職責;但江陰八十一日就不同,這是一個城市裏的普通百姓自發的抗爭,在一個退休的典史(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長)閻應元的指揮下,抱定犧牲的決心與幾十萬清軍作戰,全城九萬多百姓最後僅存50餘人。我認爲像江陰八十一日這樣的故事滲透了我們的思想和理念,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人(江陰百姓)纔是民族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