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竇娥被官府冤殺,爲何要發下“三年大旱”的毒誓牽連到百姓?

竇娥被官府冤殺,爲何要發下“三年大旱”的毒誓牽連到百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各類藝術作品和民間傳說的影響下,竇娥可以說已經成爲了冤案的代名詞。在關漢卿創作的元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中,竇娥被冤殺之前,曾發下三個誓言,其中第三個便是“楚州亢旱三年”。那麼,竇娥爲何要發下“三年大旱”的毒誓,自己被官府冤殺,卻要拉老百姓墊背?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竇娥被官府冤殺,爲何要發下“三年大旱”的毒誓牽連到百姓?

元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竇娥冤案故事梗概

竇娥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聽說過,但能知道這個冤案始末的,恐怕就不多了,因此我們先來簡單講述一下整個故事。

竇娥原名端雲,從小母親去世,父親竇天章則是一位窮書生,後因上京趕考缺少盤纏,便將年僅七歲的竇娥賣給了蔡婆婆做童養媳。竇娥十七歲時,與蔡氏之子成親,然而成婚還沒兩年,竇娥的丈夫便病逝了,只剩下了竇娥和婆婆相依爲命。

當地有個流氓名叫張驢兒,見蔡家婆媳無所依靠,便跟父親張老兒一起賴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給父親,軟弱怕事的蔡婆婆被逼無奈,只得勉強答應。搞定了蔡婆婆,張驢兒又迫使竇娥跟自己成親,誰知卻被竇娥堅決拒絕。

數日之後,蔡婆婆生病,要竇娥做羊肚湯給她吃,懷恨在心的張驢兒,便偷偷在湯裏下了毒藥,想要先毒死蔡婆婆,然後再逼竇娥與自己成親。然而,竇娥將羊肚湯端給婆婆時,恰逢蔡婆婆不舒服要嘔吐,這碗羊肚湯便讓張老兒喝了,結果張老兒就此被毒死。

竇娥被官府冤殺,爲何要發下“三年大旱”的毒誓牽連到百姓? 第2張

張驢兒見狀,便誣陷是竇娥毒死了父親,想要以此迫使竇娥妥協,結果竇娥仍然不肯屈服。張驢兒於是便以殺父之罪將竇娥告到了楚州衙門,竇娥本想官府能夠洗刷自己的冤屈,卻不想楚州知府不分青紅皁白,便對竇娥刑訊逼供,迫使其認罪,然而竇娥即使受盡酷刑,仍然堅決不肯承認。

知府見酷刑無用,便又動起了歪腦筋,得知竇娥對婆婆很孝順後,便命人當着竇娥的面拷打蔡婆婆,眼見蔡婆婆如此年紀還要忍受酷刑,竇娥比自己受刑還要難受,無奈之下只得含淚承認了殺人之罪。於是,楚州知府便將竇娥判了死刑,且未經複審便命人將其押赴刑場處決。

臨刑前,竇娥滿腔冤屈無處可訴,不想喊冤被殺的她,便含淚向天起誓,“我的冤屈只有上天才能知道,爲了證明我的清白,我被殺之後,一要讓這刀過頭落,一腔熱血全濺在上空的白練上,二要六月降雪,遮蓋我的屍體,三要讓楚州從此大旱三年!”

竇娥被冤殺之後,她鮮血果然沒有一滴落到地上,全部飛濺在了高掛的白布上。緊接着,天地變色、狂風大作,天空飄起鵝毛大雪,密密地覆蓋在竇娥的身上。之後,楚州也真的大旱三年。直到此時,大家才知道竇娥真的是被冤枉的。

竇娥被官府冤殺,爲何要發下“三年大旱”的毒誓牽連到百姓? 第3張

三年之後,竇娥的父親竇天章趕考得中,官拜參政知事並加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來到楚州,竇娥的鬼魂前來告狀,這個冤案才得以昭雪,殺人兇手張驢兒被處以死刑,貪官知府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從東海孝婦到竇娥冤案,“三年大旱”的真正源頭

竇娥這個案件,雖然出自於關漢卿的元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但這個故事卻並不完全是編造的,而是源於《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漢書也有類似記載》。不過,最初《東海孝婦》這個故事中,主人公在臨刑之前的誓言中,卻是沒有“三年大旱”這一條的。那麼,“三年大旱”是如何與冤案聯繫起來的呢?

《東海孝婦》的主人公叫周青,整個故事相對竇娥來說相對較爲簡單。周青丈夫去世之後,又沒有兒子,雖然孤苦無依,但卻對婆婆極爲孝順,婆婆見其悽苦,便勸其改嫁,但周青卻堅決不肯。婆婆爲了不拖累周青,便自殺了。

婆婆死後,她的女兒卻將周青告到了官府,說是周青殺死了婆婆,官府將周青捉拿歸案後,卻不問青紅皁白便是大刑伺候,受刑不過的周青只得含淚認罪。當時雖有獄吏於公向太守爭辯,但太守還是下令殺死了周青。

周青被殺之前,發誓說道,“青若有罪,願殺,血當順下;青若枉死,血當逆流”。可見,周青被殺之時,只是苦於冤情無法澄清,只是爲了以血水倒流爲自己洗刷清白,因而並未涉及到官員和百姓,不僅沒有大旱三年,就連六月飛雪也是沒有的。

竇娥被官府冤殺,爲何要發下“三年大旱”的毒誓牽連到百姓? 第4張

然而,周青雖然沒有詛咒“大旱三年”,但當地的旱災卻是真實發生了,《列女傳》對此有載,“自後郡中枯旱,三年不雨”,《漢書》也記載“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

後來,新任太守到任,於公便對其說道,當地乾旱三年乃是因爲“孝婦不當死,前太守枉殺之”。新任太守聽說後,便親自前往周青的墓前祭奠,並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結果,“天立大雨,歲孰”。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周青的冤案與乾旱可能並無直接關係,然而對於相對較爲迷信,且奉行天人合一的古人來說,他們很難不將兩件事聯繫起來。於是,周青的冤案便與“三年大旱”聯繫了起來,並最終被關漢卿寫進了雜劇之中,變成了竇娥的最後一個誓言。

竇娥被官府冤殺,爲何要發下“三年大旱”的毒誓牽連到百姓? 第5張

這一點關漢卿在《感天動地竇娥冤》原文中也是有所交代,其中寫道,“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做甚麼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爲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可見“三年大旱”就是源自於周青被殺之後當地的三年旱災。

之所以寫入這個毒誓,或許與社會環境有關

雖然在古人的認知中,作爲竇娥冤案的前身,周青的冤案是與“三年大旱”有一定關係,但關漢卿之所以將“三年大旱”納入竇娥冤案這個故事,我想應該與故事本身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着直接關係。

1、竇娥之所以被冤殺,當地百姓難逃干係。正所謂“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竇娥冤案的產生,可以說與當地百姓的態度,也是有一定關係的。在《東海孝婦》中,周青雖然也是含冤被殺,但好歹還有個獄吏於公爲其爭辯。而在“竇娥冤案”中,當竇娥婆媳被流氓欺負時,沒有人站出來爲他們撐腰;當竇娥含冤入獄之時,沒有人站出來爲竇娥作證;當竇娥被判處斬刑之時,也沒有人替她伸冤昭雪;當竇娥含冤被殺之時,甚至還是沒有人爲其喊冤。因此,站在竇娥的角度來講,她自然有恨當地百姓的理由。

竇娥被官府冤殺,爲何要發下“三年大旱”的毒誓牽連到百姓? 第6張

2、元朝漢人慘遭歧視,希望藉此喚醒人心。元朝時,爲了滿足蒙古貴族窮奢極欲的生活和軍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結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無所不爲。而當時受到歧視的漢人和南人,生活遭遇無比悽苦,冤案多得數也數不清,然而百姓們對此卻只能默默忍受。因此,關漢卿或許想要通過這個故事,喚醒漢人百姓同仇敵愾之心。意思是說,你看一旦發生冤案,便會出現各種災害,冤案本身或許不會影響到其他百姓,但這些災害卻是會影響到當地每一個人的,因此希望發生冤案時,大家都能夠踊躍的站出來。

3、冤案難以上達天聽,大旱能夠引起重視。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只能證明案件本身存在冤屈,只能引起大家對於被害者的同情,但卻不足上達天聽,從而讓冤案昭雪、讓真兇落網、讓貪官伏法,可是如果冤案能夠讓當地大旱三年,卻是能夠引起朝廷重視的。而在《感天動地竇娥冤》原文中,正是由於楚州三年乾旱,這才引起了竇娥父親竇天章的注意,使其決定停在楚州調查乾旱的真正原因,進而爲竇娥洗清了冤屈。

竇娥被官府冤殺,爲何要發下“三年大旱”的毒誓牽連到百姓? 第7張

在以上三點原因中,個人認爲第一點或許不太成立,以竇娥的性格來說,當地百姓即使有罪,但卻不如貪官、真兇罪有應得,因此竇娥倒也不必立此毒誓,從而讓百姓們跟着自己遭殃。後兩種可能性更大,但也僅是本人的一點猜測,至於關漢卿本意如何,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