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國時期孫權與臣子魯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三國時期孫權與臣子魯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是東吳的君主,魯肅是東吳的臣子,二人既是君臣也是朋友。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三國演義》裏面公認的老實人是東吳一方在周瑜死後的繼任大都督魯肅,在書中,赤壁之戰時,他夾在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無所適從,後來又因荊州的歸屬,被劉備、諸葛亮、關羽輪番忽悠,很明顯,他在《三國演義》中的最大標籤就是“迂腐的濫好人”,不過這顯然是小說家言,一個最後能成爲東吳最高軍事長官的人怎麼可能是迂腐的人?

三國時期孫權與臣子魯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魯肅不但不是一個迂腐的人,還可以說是東吳一方戰略眼光最高的人,並且極具野心,這個野心就是輔佐孫權成就最終極大業。諸葛亮對劉備作“隆中對”時,言明需先天下三分後方可尋機復興漢室,可早在七、八年前,即建安五年左右,魯肅初次見到孫權時,就已經表明了漢室不可救,孫權應該趁曹操無暇南顧之時謀奪荊州,建立帝業: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只不過當時的孫權覺得實力和名望都不足以謀奪天下,暫時拒絕了:“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建安十三年,當初拒絕魯肅提議的孫權在劉表死後自覺時機一到,開始謀奪荊州,委派周瑜進攻江夏,這一舉動讓始終關心南方形勢的曹操開始擔心起來,他決不能允許東吳佔領荊州,因此,並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曹操開始集結大軍準備南下。

得知曹操要舉國南侵的魯肅迅速轉變了態度,建議孫權聯劉抗曹:“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爲操所先”。至此,因爲北方曹操的壓力和赤壁之戰後的天下局勢,魯肅開始堅定地執行聯劉抗曹的戰略方針。

魯肅雖然主張暫借荊州給劉備,但他自己的小目標始終未變,即輔佐孫權成就帝業,赤壁之戰前,他力勸孫權不可投降曹操:”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赤壁之戰剛結束時,他又當衆對孫權表態:“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魯肅始終如一的態度讓孫權很是感懷,他稱帝時還曾說過:”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不過,這一對看起來相知相得的君臣之間卻一直有一個耿,即荊州借與不借的矛盾,魯肅在局勢變幻中堅持維護孫劉聯盟,並不是爲了什麼三足鼎立,就像”隆中對“裏諸葛亮所說的”天下有變“時復興漢室一樣,魯肅是希望用荊州既能穩住劉備,也能讓曹魏將主要作戰方向放在擁有荊、益兩州的劉備身上,則東吳可以觀形勢取利,也就是以荊州爲誘餌先讓另兩家打起來,換取”天下有變“。

三國時期孫權與臣子魯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可孫權一直不認同魯肅的這個戰略,在孫權看來,劉備有了兩州之地和漢中,曹魏未必能拿他怎麼樣,如果雙方打不起來,佔據荊州的劉備可以直面東吳腹地,沒準會在曹魏短時間難以消滅的情況下,先向東吳動手,擴充實力和戰略空間。同樣,孫權也希望能先佔據荊州,在擴充東吳實力的同時,將劉備堵在益州,先消除掉東吳西邊的威脅。

孫權在荊州的問題上一直是強硬的,這一點和周瑜很有共同語言,赤壁之戰後,馬上就對荊州下手,劉備得到益州後,他再次動手,關羽和曹軍對持,他又毫不猶豫地偷襲。他和魯肅的這個分歧雖然沒有爆發過,但孫權一直記在心裏,認爲魯肅多少還是耽誤了東吳的統一大業,即使魯肅曾經”單刀赴會“直面關羽,幫助東吳索回半個荊州:

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衆近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備遂割湘水爲界,於是罷軍。

魯肅死後,孫權爲什麼用呂蒙接替他的職位?就是因爲呂蒙和孫權的想法很接近:”蒙爲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也正是呂蒙任東吳大都督時,孫權一直念念不忘的荊州算是落到了東吳之手,故此,孫權後來再評價兩個人時,總不免爲這事埋怨魯肅:

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爲大言耳,恕之,不苟責也。

三國時期孫權與臣子魯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第3張

而幫助孫權拿下的荊州的呂蒙卻被比作僅次於周瑜的大才:”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呂蒙當然未必就真比魯肅強,無非是在荊州這個方向的戰略意圖上和孫權對上了眼,孫權感激魯肅自投奔他以來始終如一的態度,一直引導着孫權向帝位進發,但在荊州和對劉備勢力態度上的分歧上也始終放不下,也不好說誰對誰錯,畢竟最後統一天下的不是東吳,兩人之間的這個耿也只能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