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中國的傳統史書爲何要用編年體呢?

中國的傳統史書爲何要用編年體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爲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爲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

中國的傳統史書爲何要用編年體呢?

因爲它以時間爲經,以史事爲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竹書紀年》《漢紀》《後漢紀》《國榷》等。[1]因爲編年體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爲悠久的史書文學體裁,故《隋書·經籍志》稱之爲“古史”。

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由周代史官於公元前841年前後創體,《左傳》完善其體例,荀悅《漢紀》創斷代編年體,司馬光成通史編年體。其它的編年體史書,還有綱目體、起居注、日曆、實錄、東華錄等。

先秦編年體史書流傳至今的,有《春秋》、《左傳》、《竹書紀年》(輯本)等。斷代編年史,是寫一個封建王朝興亡的歷史著作,如東漢荀悅《漢紀》、明談遷《國榷》等。

綱目體以編年爲序,簡記大事爲綱,補充注說史事爲目。有宋朱熹《通鑑綱目》等。起居注,是記錄帝王言語、行動和居止的專書,周代始創。時政記,是宰相執政關於朝廷君臣議論軍國要政的記錄,武周時始創,明代廢止。日曆,是由史官根據起居注或時政記等所記雜事,稍加潤飾彙編而成的資料書。

中國的傳統史書爲何要用編年體呢? 第2張

唐順宗時所創,明以後廢止。實錄是在新皇帝即位後,由國史館根據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時政記、日曆等數據,重新彙編,撰修成的前皇帝言行及一代大事的編年史長編。自北涼劉昞《敦煌實錄》創體,唐以後成爲定製。

東華錄,清乾隆閒蔣良驥創體,是根據實錄和其它檔案、公文、邸報所寫的朝廷大事摘要。起居注、實錄等官修編年體資料書,雖不無諱飾篡改,但因其篇幅浩大,材料詳明,而有着珍貴的價值。

代表作品

《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爲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爲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爲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爲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爲《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大的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傑作,北宋司馬光(1019—1086年)主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

特點

編年體史書,以事系日,以日系時(季),以時系年,對了解一代興亡大勢,很爲方便。但歷史事件自醞釀、發生至結束,往往延及數月乃至數年,編年體史書諸事雜陳,從中人們難以稽其首尾。

也就是說,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繫。

爲此,從《左傳》起,就用追溯往事或帶敘後事的方法,以彌補這一缺陷。另外,這種體裁以時間爲中心,對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敘述多過於簡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無法寫入書中,這些都影響了編年體史書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