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南明永曆政權是如何崩潰的?與孫可望有何關係?

南明永曆政權是如何崩潰的?與孫可望有何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明永曆政權是如何崩潰的?與孫可望有何關係?不知道沒關係,本站小編告訴你。

公元1657年,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十一月,正在激烈交鋒的南明永曆政權和清政權之間,發生了一件徹底改變攻防態勢的大事件,原大西軍領導人,南明秦王孫可望攜家眷向清朝五省經略洪承疇投降。

當年八月,孫可望親率十萬大軍征討只擁有三萬兵馬的南明晉王李定國,結果因部下戰場譁變,敗於李定國之手,孫可望僅率數十名親信逃離戰場,隨後,走投無路的孫可望很乾脆的降清了,他的投降,挽救了清朝在西南地區進退不得的局勢。

在孫可望投降之前,清朝負責征討西南的五省經略洪承疇在拿永曆政權毫無辦法的情況下,都已經上奏順治皇帝且獲得恩准,準備以養病的理由回北京,收到孫可望的降書後,馬上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順治皇帝也趕緊下詔書,讓洪承疇繼續工作,此前調回北京的恩旨作廢。

顯然,洪承疇和順治皇帝都看清楚了孫可望投降帶來的巨大的價值,在孫可望投降後,清朝不但冊封他爲異姓王爵“義王”,且當他到達北京時,順治欽命和碩簡親王濟度、和碩安親王嶽樂帶領公、侯、伯、梅勒章京、侍郎等大批高官顯爵出城迎接,給足了孫可望面子,順治十日內賜宴三次,賞賜錢財無數。

南明永曆政權是如何崩潰的?與孫可望有何關係?

實際上也正如洪承疇和順治皇帝所想,在孫可望投降清朝後,此前清朝花了巨大代價,且十多年都搞不定的南明永曆政權,之後只用了三年時間就被剿滅,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殺死,李定國在數度戰敗後病亡,最後的南明政權覆滅。

孫可望投降清朝時,並沒有帶多少兵馬,根據洪承疇的上表中的記載,僅僅只有“所帶僞官丁、婦女共約四百餘名口,騎馬亦約四百餘匹”,和當初孔有德、吳三桂等率數千或數萬人馬投降相比,可謂是寒酸得多,他就怎麼能讓永曆政權迅速崩潰?讓此前“兩撅名王”的李定國再無勝機?

首先是孫可望熟知李定國軍中機密。此前,在張獻忠死後,孫可望一直是原大西軍中的第一號領導人,對所有的大西軍部隊有直接指揮權,後來因和李定國的內鬥,又在李定國的直屬部隊中安插了大量密探,對李定國所部的組成形勢、駐紮地點、糧食供應點等知之甚詳,這讓清朝有了對李定國所部更詳細地瞭解。

其次是孫可望送給清政府西南地區的地圖,以及跟隨他投降清朝的熟悉西南地區道路的嚮導們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雲、貴地區是永曆政權和李定國所部最後的根據地,那裏山高林密,少數民族衆多,從來都是兵家最忌諱攻伐的地區,李定國能跟清朝對峙十多年,這一片地區的地勢是主要依仗之一,但這一優勢瞬間就沒了。

孫可望不但向清朝獻上了"滇黔地圖",還在跟隨他的親信中挑選出來十九名熟悉湖南、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地形的嚮導,供洪承疇使用,孫可望本人還親自同洪承疇以及各提督、總兵進行圖上作業,幫助他們對付李定國,史載其:"繪圖講究,有同聚米爲山,明如指掌"。這些作用遠超三國時期的張鬆向劉備獻地圖。

最後是清朝之所以厚待孫可望,是想利用他在原大西軍餘部中的威望吸引更多的軍官向清朝投降,從內部瓦解李定國殘部。孫可望當然也積極配合,史載:“可望又遣人齎手書招諸將帥,言已受王封,視親王,恩寵無比,諸將降者皆得予厚爵,非他降將比,惟定國一人不赦”

清朝樹立標杆的政治攻勢在李定國的疏忽和錯誤應對下大獲成功,本來,原大西軍都是擁戴李定國的,這也是李定國以三萬兵力戰勝孫可望十萬大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李定國此後卻對孫可望的殘部區別對待,根據《南疆逸史》中的記載:“以收穫孫可望之兵曰‘秦兵’,滇省舊兵名曰‘晉兵’,是孫可望之兵心懶矣”。

南明永曆政權是如何崩潰的?與孫可望有何關係? 第2張

孫可望的部下是因爲更贊同李定國的抗清決策才陣前倒戈,幫助李定國打敗了孫可望,卻受到歧視,另一位大西軍領導人劉文秀收編孫可望潰卒三萬,還被李定國剝奪軍權,這些錯誤決策不但讓部隊的戰鬥力嚴重受影響,還因爲清朝對孫可望的厚待,使得許多對李定國不滿的軍官倒向清朝。

由此,清朝在把孫可望的價值使用到最大化後,無論是政治攻勢還是軍事攻勢都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清朝開始對李定國軍隊的情況瞭如指掌,有熟悉地形的嚮導帶路,數量佔據絕對優勢的清軍可以大搖大擺的擺開陣勢進攻,又不斷有孫可望餘部來投降,李定國節節敗退,迴天無力。

不過,孫可望也沒有落到好下場,都說“狡兔死,走狗烹”,但清朝都等不及那一刻就對他下手了,順治十七年,在孫可望投降兩年多之後,南明永曆皇帝逃往緬甸,李定國在“磨盤山戰役”中大敗,餘部只剩數千,對清朝再無威脅,而孫可望在當年的一次射獵中,蹊蹺的被射死。

孫可望的子孫此後不斷被降爵,康熙年間就從王爵降到公爵再降到輕車都尉銜,到乾隆三十六年時,乾隆皇帝更是公開下詔“孫可望子孫所有世職,嗣後不必承襲”,孫可望本人也被乾隆寫進《貳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