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鼎立局面的造成與孫權有何關係?

三國鼎立局面的造成與孫權有何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正式建立曹魏政權;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都武昌,後遷都建業雖然孫權在三國中最晚稱帝,但是在歷史的滾滾洪流當中,正是孫權在關鍵節點的三大戰略抉擇,最終促成了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局面的造成與孫權有何關係?

一、聯劉抗曹,奠定三國鼎立基礎

公元208年,經過多年的割據兼併戰爭,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揮師南下,荊州劉琮不戰而降,此時天下一統的趨勢似乎已經無可阻擋。當時能夠抗衡曹操的只剩下孫權的江東,當時的劉備剛剛經歷長阪坡大敗。要地盤沒有地盤,要人沒人,不被人看重,孫權卻認爲“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他採納了魯肅和諸葛亮的建議,毅然與劉備結盟,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阻擋了曹操統一天下的計劃。這其實只是第一步,更令人欽佩的是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堅固孫劉聯盟共抗曹操。

孫權原本的立國路線是全據長江,進伐劉表,西區巴蜀,這樣可以統一南方,之後再觀天下之變。面對曹操已經統一北方的形勢,孫權及時修正立國路線,謀求鼎足三分。孫權願意和劉備結盟,其實是向弱者做出的讓步,在取得赤壁之戰勝利後。孫權並沒有過河拆橋,而是把荊州借給劉備,讓劉備分擔來自曹操的壓力,沒有卓識明銳的戰略眼光,是很難做到這點的。當時周瑜、呂範等大臣都反對借荊州給劉備,但是孫權堅定不移。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各自發展自身實力,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二、襲取荊州,全據長江防線

公元219年,在劉備主力陷入漢中與曹操鏖戰時,孫權不惜同盟破裂而襲取荊州,殺掉關羽,建立完整的長江防線,基本實現了全據長江的立國路線。這一果斷決策完全出乎劉備、諸葛亮的預料之外,顯示了孫權卓越的才智。劉備入川,孫權就招回其妹孫夫人,爲奪回荊州買下伏筆。其實孫權赤壁之戰後原本的戰略是,先穩定江北防線,奪取壽春,進一步攻取徐州。但是經過嘗試之後發現,取徐州不如取荊州,所以襲取荊州其實是孫權做出的另一次戰略修正。後來孫權多次試圖攻取合肥失敗的事實證明,取荊州是正確的選擇。

三國鼎立局面的造成與孫權有何關係? 第2張

三、稱臣曹魏,積蓄力量立國江東

襲取荊州,斬殺關羽的消極後果就是需要面對劉備的怒火。此時的孫權又做出了重大的戰略決策——稱臣於曹魏。其實早在公元217年,孫權就派使者向曹操請和,爲奪取荊州做準備。公元219年,關羽北伐,威震荊襄,孫權認爲時機已到。上述曹操稱臣、勸進,要求討伐關羽立功報效。在成功奪取荊州之後,由於吳蜀交戰的狀態還沒有結束,所以孫權繼續向曹丕稱臣,主動釋放被關羽俘獲的于禁,接受吳王稱號。孫權所做的一切就是爲了避免兩線作戰,贏得與蜀國決戰的時間,孫權也確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從東吳奪取荊州,到夷陵之戰結束,前後三年的時間,孫權全力對蜀,沒有受到兩線夾擊。而劉備在討伐東吳的同時,還要防備曹魏,這是孫權靈活的外交手段的展現。孫權稱臣於魏,其實是頂着很大的壓力的,曹丕向東吳求索各種奇珍異寶,孫權一一貢納。東吳大臣都深以爲恥,徐盛等涕淚橫流,認爲曹丕索求過甚,孫權反而勸導大臣們審時度勢。曹丕多次要求孫權派子爲質,孫權使出渾身解數,推脫拖延,當最終曹丕忍無可忍,派兵來攻之時,夷陵之戰已經結束。孫權已經可以騰出手來抵抗曹魏,曹丕只好望江興嘆!《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孫權“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是對孫權稱臣於魏最好的註腳。

夷陵之戰結束,荊州徹底歸於東吳,諸葛亮主政和吳國重修於好,三國鼎立的地理均勢最後形成。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諸葛亮隆中對規劃的三分藍圖只是一個劇目的腳本,導演三分大戲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孫權在關鍵時間節點作出的三大戰略抉擇,影響了歷史的走向,最終促成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和穩定!